OpenAI 傳出將轉型為營利公司,微軟可能為幕後推手!
以非營利形式創立的OpenAI,傳出將轉型為營利公司。
據外媒《The Information》引述匿名消息來源,OpenAI創辦人暨執行長奧特曼(Sam Altman)在上週向公司部分股東透露,考 慮將旗下子公司OpenAI LP,從目前具有「獲利上限」(Capped-profit)的公司型態,轉為無限制獲利的營利(for-profit)公司。
報導指出, 奧特曼此次的考量,或許與OpenAI主要投資人微軟(Microsoft)有關。
在目前的OpenAI編制中,沒有任何外部投資人佔有8人董事會的任何席次,微軟雖為最大投資人,在董事會也僅有「觀察員」席位,(帳面上)無法表決及影響投票結果。
若OpenAI成為營利企業,微軟不僅可行使股東投票權,也可透過在董事會取得的席次影響投票,增加在OpenAI的影響力。
OpenAI目前的估值為860億美元,若真如傳聞轉型為營利企業,可能將加速OpenAI首次公開募股(IPO)的進程,奧特曼、以及投資人均有機會擁有或增加持股,預期投資回報率也將更樂觀。
不過,也有部分投資人指出,目前OpenAI准許現有員工及其他投資人透過定期二次發行(secondary offering)賣出手上股份,在去(2023)年,OpenAI就曾為員工兩度進行二次發行,套現金額超過8億美元,資金足夠充裕,因此OpenAI的上市壓力並不大。
OpenAI 背離初衷?成立之初希望非營利組織能不受投資人影響,卻種下去年政變因子
2015年設立於舊金山的OpenAI, 起初以非營利機構的形式進行AI研究及營運,希望開發全人類均能平等使用的通用人工智慧(AGI),避免該技術遭大公司、或少數人壟斷。
在2019年,因應越來越龐大的研究、人力、及雲端運算等硬體設備需求,OpenAI成立了另一間具有「獲利上限」(Capped-profit)的公司OpenAI LP,並以該公司向投資人募集資金。
為了維護原有的非營利機構願景,OpenAI也設置了投資人的獲利上限,規定投資人不可獲利超過投資金額的100倍,超過的獲利將分配給OpenAI非營利組織,成為組織營運資金。
此外,為讓OpenAI非營利組織保有獨立性,OpenAI也設計了一套制度,規定包含奧特曼在內的董事會成員均不能持有OpenAI股份;相對的,即便是持有大量股份的微軟及其他投資人,也沒有董事會的席次,因此不能影響公司治理。
奧特曼及OpenAI成員原本打的如意算盤,是希望在吸引投資的同時,非營利組織能既保有獨立性、也有固定的經費來源,讓所有人均能朝向「普及通用人工智慧」的願景前進。
不過該制度也促成了去(2023)年年底OpenAI董事會將奧特曼開除的宮鬥劇,直到引發內部員工激烈反彈、奧特曼回鍋後才將政變平息下來。
轉型成營利公司正反聲音兩極,OpenAI 董事會新成員背景惹議
對投資人而言,OpenAI若轉型為營利企業,將對他們投入的資金回報有更好的保障。
因為就OpenAI目前在網路上的公開說明,該組織警告投資人應將其投資視為「捐款」,投資人可能損失資本投入並看不到任何回報,在投資前應該要有此認知。
此外,轉型成營利公司、將利益綁定,或許也能避免之前的「宮鬥」再次發生。
不少關注AI發展的產業人士,則對OpenAI的轉型傳聞感到擔憂。非營利公司受到舊金山法律的保障,此類型的企業事體可避免股東發起訴訟指控公司決策為優先考慮股東權益,降低股東干預的可能性。
而在三天前加入OpenAI的新董事會成員,更加深了這層憂慮。在上週五(6/14),OpenAI宣布前國家安全局局長、美國網戰司令部 (US Cyber Command)司令、退役美國陸軍將軍保羅・納卡松(Paul Nakasone)正式加入,成為OpenAI董事會的第8名成員。
該項任命引起美國知名的資安專家愛德華・斯諾登(Edward Snowden)的強烈反應。他嚴厲控訴OpenAI的行為,表示該項任命是「對地球上所有人權利的蓄意背叛」,並暗指OpenAI董事會未來很可能受到美國政府的干預。
資料來源:Cointelegraph、The Informaiton
本文授權轉自:WEB3+
核稿編輯:邵元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