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來臨,大學教育有跟上?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近年發展迅速,加上ChatGPT的助攻,掀起新一波AI浪潮。國際數據資訊公司(IDC)預估未來10年內,生成式AI將為全球GDP帶來10兆美金的增長,而產業界對於AI人才需求也將急遽增加。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2023年4月發布的《高等教育中的ChatGPT和人工智慧:快速入門指南》,文中表示ChatGPT在教學、學習、研究等方面都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對於傳統教學模式、學生學習方式及研究方法的創新等,都產生了全新的教育改革契機。
大學教育正積極應對AI時代的來臨,並視AI為一個強大的工具,協助教師發展更好的教學模式,並從知識傳授轉變成創新引導者。同時,鼓勵學生善用科技工具學習,加強學生批判性思維、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相當重要的學術研究誠信教育。
近期透過實地參訪及了解,統整大學推動AI教育的方式如下。
1.AI體驗中心,讓學生「看」到AI
多數學校首要打造校園的AI軟硬體環境,如東海大學以Azure OpenAI打造智慧機器人AI「咚咚妞」,協助解答師生在教學、研究相關問題及進行各領域的探索問答。
中華大學與微軟合作建置成立AI體驗中心,打造智慧門禁、飯店、零售與建築等情境體驗;亞洲大學建置AI體驗坊,提供參訪智慧醫療、機器人、家居、工廠等應用,有助於學生接觸AI技術和應用的環境。
此外,亞洲大學會建置AI電腦教室,配置算力高的電腦及安裝AI工作軟體,作為師生研究及學習的後盾。
2.AI與學科結合,列大一必修課!
在課程學習方面,學校會先透過院內合作,如電資學院資訊工程系與管理學院財金管理系密切合作,共同設計及推動AI相關學分學程。
這種跨域合作有助於老師開設AI課程,使學生能夠從不同角度理解及應用AI,培養學生運用AI解決專業問題的技能。
學校也可能成立跨領域AI課程、微學分學程等,並在通識課程中加開AI基礎課程,如AI協作工具應用(Midjourney、ChatGPT、Gemini等)、AI基礎理論及體驗等,以培養學生具備AI素養。
有些學校高度重視大一生在生成式AI應用能力的培養,將其列為大一必修課程。
另外,部分學校設立AI碩、博士學位學程,並組成跨院師資的教授團隊,培養人才學習AI實務研究技術,如人工智慧博士學位學程、大數據產學研發博士學位學程、智慧運算碩士學位學程等。
3.老師也要學!師資赴外受訓
在推動AI教育的過程中,師資具備AI專業知識和教學能力是成功的關鍵。因此,如北科大「因應生成式AI工具之教學參考指引」、清大「大學教育場域AI協作、共學與素養培養指引」、臺師大「生成式AI之學習應用及參考指引」等,都已公告教學指引,提供具體建議讓教師參考,鼓勵教師實際應用生成式AI工具在教學現場所帶來的便利。
部分學校也派任教師赴外受訓、考取AI證照等,並擔任教師培訓班的種子講師,透過定期課程訓練提升教師AI技能,同時設計AI課程教材或與企業(如微軟)合作,將AI教材融入教學課堂中。
4.AI研究中心開設,提升研究能量
在AI研究與應用層面,學校會成立AI研究中心,或與AI軟硬體企業合作成立AI相關實驗室,藉由產學間相輔相成,一方面培育學校實務技術人才,另方面解決企業AI領域的問題或開發新技術。
如清華大學與Nvidia成立創新中心,主要任務為研發先進AI技術與應用、培育人才與認證及促進新創公司的發展等。
透過舉辦各類AI創意競賽,如台師大START-AI智慧小車競賽、亞洲大學永續智創黑客松等,鼓勵學生投入AI設計與應用,激發創新實作能力。
大學AI教育4箭齊發,準備好了?
綜上所述,大學AI教育的推動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但也正面臨許多問題挑戰。歸納幾點建議:
- 學校AI軟硬體資源不足,應加強與其他學校或企業合作,共同開發AI課程與教材、共享教學資源及建立AI研究中心等。
- 跨(學院)域合作,因學科間的差異致使資源整合、溝通等問題,可成立校級的AI跨域合作團隊,磨合建立互助合作方式。
- 各院系資源獲取不均,校內應定期盤點資源、建立各階段性的教學目標及推動布局,落實校內AI教育推動。
- 師資AI專業培訓量能不足,可透過定期舉辦AI種子教師培訓、成立教師社群等,透過分享課程活動及學習資源等,提升教師在課堂教學上的實用性,並建立各專業領域發展之教學指引,加速教師參與意願。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責任編輯:溫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