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慧(AI)、區塊鏈、巨量資料等新興科技的蓬勃發展,物聯網技術衍生出眾多應用,並在全球引起廣泛關注。美國、歐盟、日本等先進國家紛紛投入物聯網技術的應用,臺灣則聚焦於民生議題,透過物聯網與人工智慧的分析技術,積極解決水資源、空氣汙染、地震及防救災等重大民生問題。
在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中,由國科會、環保署、內政部、交通部、數位發展部、經濟部、農委會等多個部會攜手合作,推動「民生公共物聯網數據應用及產業開展計畫」。該計畫將各部會所建置的水資源、空氣品質、地震預警與防救災等四大領域的物聯網感測器資料,統一整合至民生公共物聯網資料服務平台,供各界介接運用,促進公私協力。
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於8月27日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辦「民生公共物聯網資料應用產業交流會」。此次交流會旨在協助產業界深入了解如何運用民生公共物聯網資料,結合人工智慧與物聯網技術,創造商機。會中邀請多位產業界專家,透過地震預警、ESG(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智慧物流及防救災等四大面向,分享應用示範案例,期待在公私協力下,開發具公共利益與商業價值的物聯網解決方案,創造資料應用的獨特價值。
衛波科技營運長黃子強分享了地震預警生態系統的輸出與結構安全監測評估。他指出,臺灣位於地震頻繁地區,平均每日發生一至兩次無感地震,豐富的地震資料成為商業應用的發展契機。運用AI開發地震預警及結構安全監測模型,透過震前預警、避難聲光指引、防災控制等措施,以及震後自動評估結構安全並提供完整分析報告,是國內半導體產業的重要防震夥伴。
大云永續產品長林俞君介紹了高韌性智能氣候調適減災整合服務。他指出,隨著氣候變遷的影響,企業永續經營需求日益增加。藉由民生公共物聯網資料,可進行災損財務量化分析、高碳耗能設備分析與低碳節能策略訂定,並提供短期氣候預測預警與緊急應變建議,協助企業從策略制定到解決方案導入,達成應變韌性與減碳目標。
創捷前瞻業務總監高晃宇說明了PDA結合智慧物流食品溫度及運能調度管理平台的應用。他提到,全球每年有高達13%的新鮮食物在冷藏運送過程中因溫控不當而浪費,利用民生公共物聯網資料及智慧型手持式裝置,可優化送貨路線,精準掌握不同食材的溫度需求,全程進行溫度監控,不僅提升工作效率,還能有效降低食材失溫變質,減少浪費。
興創知能總經理鄭錦桐則分享了科技如何創造韌性與永續環境。他指出,隨著全球氣候變遷與地震災害頻率增加,加上城市基礎建設擴大與工業經濟快速發展,全球防災產業存在每年約200億美元的潛在商機。以臺中市精密機械科技創新園區的水資源智慧化運籌管理系統為例,透過整合園區內的管理及監控措施,提供即時且可視化的監測資料與預警功能,實現園區智慧監理與「智慧水務管理」目標。
此次交流會所邀請的專家們分享的應用案例皆為具國際實績的商用案例。透過實際案例的分享,期待促進產業合作,共同爭取海外商機,並為民眾創造更加安全與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