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大環境變化日益加劇,全球政府與企業都必須面對ESG、AI熱潮等接踵而至的挑戰,而市場規模不大的台灣B2B企業,若想從中突圍、再造成長動能,可以怎麼做?答案是「擬定品牌策略」。
舉例來說,電源大廠台達電近年陸續推出各項能源、節能解決方案,看似創新,卻並非憑空冒出,而是源自創辦人鄭崇華的初心。當初台達電會成立,便是出於對環境永續的理想,近期ESG、AI浪潮興起,台達電長期專注於節能與散熱技術,且投資興建友善環境的綠建築,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環境變化愈快,打造品牌勢必日益重要。關鍵是找出企業不變的核心精神、競爭力,再視外在市場、行銷手段和工具的調整,尋求連結機會。」DDG執行總監曹智雄點出重點。
市場競爭激烈 用品牌創造優勢與門檻
事實上,台灣少有自成立的第一天起,便開始打造品牌的B2B企業,都是逐步做出規模與口碑,才會開始思考品牌策略,「除了技術、客製化、服務等要素之外,打造『品牌』能創造另一層競爭優勢,提升競爭門檻。」曹智雄透露,現今已經有些台灣B2B企業,期望藉由形塑品牌,拉開與各國競爭對手的差距。
但B2B企業想打造品牌,究竟能如何開始?
曹智雄指出,談起品牌,B2B企業多認為是Nike、星巴克等國際消費品牌做的事,必須找代言人、說故事、拍廣告,更像是一種「行銷」,「但B2B企業經營品牌,其實就是經營企業的一環。」他強調,企業必須先找出自己差異化的優勢、可以建立品牌的基礎訴求,以及與市場間的交集點,再將價值內化成企業文化,接著產出對的內容、運用商展、線上精準行銷等對的管道,推送到市場上。
保留、轉化好的資產與價值 連結未來商業發展
奇美實業成立60年之際,曾請DDG協助品牌再造。當時奇美實業期望將公司的「亞洲領導企業」形象,轉化為與世界大廠平起平坐的「國際知名企業」。而奇美自成立以來,便堅持著創辦人許文龍的「幸福企業」理念,要為社會、客戶、同仁創造一個「幸福環境」,但經過環境變遷,現今大眾對幸福企業的印象,可能變成「錢多事少離家近」,DDG團隊便建議奇美重新定義自己眼中的「幸福企業」,再透過方方面面的策略展現相關形象,「我們並非要打掉奇美60年來的累積,而是要去蕪存菁,保留、轉化好的資產,讓這樣的價值與現今時代、未來商業發展連結。」曹智雄說。
於是,DDG先和奇美定錨出「A Step Up」的品牌精神,並在總管理處設立專門負責「品牌管理」的部門,接著一步步提煉出關鍵價值與聯想。像是在綠色永續概念上,建立相關產品與內容,推出全球首創採用化學回收MMA製成之MS樹脂,以強調奇美的研發、技術優勢,並展現對水資源循環、太陽能發電的投入。
透過向外傳遞奇美的A Step Up精神和永續、創新作為,如今,這些概念真的成為品牌聯想,國際大廠、知名品牌因此慕名而來;中高階主管在開會時,還不時將「A Step Up」掛在嘴上, 「奇美的品牌再造,打開了過去『溝通產品』的格局,轉而溝通整間公司的理念。」
DDG自1994年創立以來,累積了30年的經驗,因此能全方位提供傳產、高科技、電子等各個產業的台灣B2B企業品牌策略服務,「經驗會造就同理心,對於企業在內部溝通、走向國際可能遭遇的問題,都能提供協助。」曹智雄提到,加上核心團隊成員都有逾10年的經歷, 針對輔導企業的方法、流程、標準與品質,都有明確共識,因此能和企業共同達成目標。
發展品牌 領導人態度決定一切
對於有心打造品牌的B2B企業,曹智雄提醒,首先要對「品牌之於企業發展」有正確認知,品牌並非短期、幾個月就要看到成果的行銷包裝,應該成為長期企業管理、戰略發展的工具和手段,期望對企業帶來深遠影響;而當領導人對品牌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理解,才會願意投入資源、培育人才。
另外,還要「正視事實」,了解市場與客戶如何看待自家企業,而非閉門造車,也可能因此發現企業認為沒什麼,但外界覺得是優勢之處。像是過去DDG輔導中鼎集團時,就發現中鼎自創立以來,憑藉負責的態度與可靠的工程品質,早在業界累積一定口碑,但這樣的競爭力,過去卻被集團內部視為理所當然的工作日常,「正視事實,能協助企業從不同觀點發掘自身優劣勢,以順利推進後面的品牌發展。」
B2B企業若能深刻理解品牌對長遠發展的重要性,並積極投入資源、正視市場需求與自身優勢,將有機會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脫穎而出,打造具競爭力的品牌,實現更大的成長與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