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進中國,6吋晶圓最近
前進中國,6吋晶圓最近
2001.01.01 |

上海到南京,約略就等同於台北到高雄的距離,有機會成為中國的高科技地帶,」出身工研院,曾在茂矽工作5年的華晶上華半導體副總經理黃棟材指出。
在台灣,新竹科學園區的產業群聚,被視為是半導體產業競爭力的重要來源,產業上下游之間既競爭、也合作,廠商間往來頻繁、資訊交流密切,有利於對市場的快速回應。新興的台南科學園區,甚至已被部分廠商認為「距離太遠」,必須另起產業聚落爐灶。
面積為台灣數百倍的中國,顯然有機會發展出「中國特色」的產業群聚模式。廠區座落在江蘇無錫的華晶上華半導體,是由中國華晶電子和上華半導體在1999年合資成立,而上華半導體正是由台灣茂矽的創辦人陳正宇所成立的。合作的模式,是由華晶電子提供當年中國808計劃所興建的廠房,上華半導體則負責新資金和管理技術引進。
無錫市,中國最早工業化的城市之一,歷任都市經營者的保守心態,卻讓無錫市呈現了雜亂與紀律並存景象--市郊路人橫行、車輛逆向的情況隨處可見。但是,僅僅過了一個進城的收費亭,舉目望去的工業區,卻是一片紀律森然的光景。
黃棟材認為,華晶上華目前的營運主力為5吋和6吋廠,而6吋廠在台灣科學園區已有人才難尋的困境,將6吋廠蓋在無錫這樣的城市,事實上是可以在整個長江三角洲地帶做有效的「市場區隔」。

**半導體發展不如台灣

**
「只有建廠計劃,卻無經營管理能力,」黃棟材指出,中國當年雖然積極地想要發展半導體工業,起步也不比台灣慢,多年下來的成績卻遠不如台灣,而這也是華晶上華的合作模式之所以會出現的主要原因之一。
黃棟材舉例,過去中國國營的半導體廠,光是做建廠規劃經常就要花上一年以上的時間,再加上建廠所需要的一到兩年,等到可以量產時,原本的規劃製程可能早就已經過時了。
海外經營團隊的加入,大幅改善了華晶的經營體質。
一年多下來,目前華晶上華的產能已由原先規劃的月產6000片,提高到6吋10000片、5吋12000片的規模,去年營業額達3500萬美元,今年則可望再大幅提升到6000萬美元。
目前中國最熱的8吋廠投資熱,華晶上華反而僅在規劃評估當中,短期內並無建廠的計劃,而是以6吋廠的產能擴充為首要的營運目標。黃棟材表示,目前中國的半導體市場是以低階的消費性IC為主流,高階產品的內需市場仍舊相當有限,而目前華晶上華主要服務的客戶是以「目標市場為中國大陸的設計公司」為主,8吋廠的投資興建並非迫在眉睫。
黃棟材分析,低階的消費性IC,即使在台灣生產,主要市場也是中國大陸,而且比重勢必還會不斷提高,因此,在哪裡生產,就只是比較成本上的差異而已,中國市場崛起的大趨勢,則是無庸置疑的。
過去中國半導體製造業的基礎薄弱,法令稅制繁複多變,外人難以掌握理解,廠商求變之道,造成中國的半導體走私進口十分猖獗。但是近幾年來,中國政府計畫性地大力扶植半導體產業,IC設計產業的增值稅已下降至3%,大幅提高了廠商在中國當地生產半導體的誘因。

**晶圓代工有待探索

**
「華晶上華在摸索,客戶也在摸索,」黃棟材認為,華晶上華得摸索出在中國經營晶圓代工的一條路子,國外的IC設計公司則在摸索「合法」進軍中國的可能途徑。
黃棟材以他在海峽兩岸的工作經驗作分析,台灣在半導體技術上,至少領先中國兩個世代以上,中國本地的IC設計公司,5年內都還很難成氣候,尤其是中國長期在社會主義的制度下運作,雖然改革開放以後已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是中國IC設計業者對「市場」的理解與掌握,還是與台灣廠商有很大的落差。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