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進中國,6吋晶圓最近
前進中國,6吋晶圓最近
2001.01.01 |

上海到南京,約略就等同於台北到高雄的距離,有機會成為中國的高科技地帶,」出身工研院,曾在茂矽工作5年的華晶上華半導體副總經理黃棟材指出。
在台灣,新竹科學園區的產業群聚,被視為是半導體產業競爭力的重要來源,產業上下游之間既競爭、也合作,廠商間往來頻繁、資訊交流密切,有利於對市場的快速回應。新興的台南科學園區,甚至已被部分廠商認為「距離太遠」,必須另起產業聚落爐灶。
面積為台灣數百倍的中國,顯然有機會發展出「中國特色」的產業群聚模式。廠區座落在江蘇無錫的華晶上華半導體,是由中國華晶電子和上華半導體在1999年合資成立,而上華半導體正是由台灣茂矽的創辦人陳正宇所成立的。合作的模式,是由華晶電子提供當年中國808計劃所興建的廠房,上華半導體則負責新資金和管理技術引進。
無錫市,中國最早工業化的城市之一,歷任都市經營者的保守心態,卻讓無錫市呈現了雜亂與紀律並存景象--市郊路人橫行、車輛逆向的情況隨處可見。但是,僅僅過了一個進城的收費亭,舉目望去的工業區,卻是一片紀律森然的光景。
黃棟材認為,華晶上華目前的營運主力為5吋和6吋廠,而6吋廠在台灣科學園區已有人才難尋的困境,將6吋廠蓋在無錫這樣的城市,事實上是可以在整個長江三角洲地帶做有效的「市場區隔」。

**半導體發展不如台灣

**
「只有建廠計劃,卻無經營管理能力,」黃棟材指出,中國當年雖然積極地想要發展半導體工業,起步也不比台灣慢,多年下來的成績卻遠不如台灣,而這也是華晶上華的合作模式之所以會出現的主要原因之一。
黃棟材舉例,過去中國國營的半導體廠,光是做建廠規劃經常就要花上一年以上的時間,再加上建廠所需要的一到兩年,等到可以量產時,原本的規劃製程可能早就已經過時了。
海外經營團隊的加入,大幅改善了華晶的經營體質。
一年多下來,目前華晶上華的產能已由原先規劃的月產6000片,提高到6吋10000片、5吋12000片的規模,去年營業額達3500萬美元,今年則可望再大幅提升到6000萬美元。
目前中國最熱的8吋廠投資熱,華晶上華反而僅在規劃評估當中,短期內並無建廠的計劃,而是以6吋廠的產能擴充為首要的營運目標。黃棟材表示,目前中國的半導體市場是以低階的消費性IC為主流,高階產品的內需市場仍舊相當有限,而目前華晶上華主要服務的客戶是以「目標市場為中國大陸的設計公司」為主,8吋廠的投資興建並非迫在眉睫。
黃棟材分析,低階的消費性IC,即使在台灣生產,主要市場也是中國大陸,而且比重勢必還會不斷提高,因此,在哪裡生產,就只是比較成本上的差異而已,中國市場崛起的大趨勢,則是無庸置疑的。
過去中國半導體製造業的基礎薄弱,法令稅制繁複多變,外人難以掌握理解,廠商求變之道,造成中國的半導體走私進口十分猖獗。但是近幾年來,中國政府計畫性地大力扶植半導體產業,IC設計產業的增值稅已下降至3%,大幅提高了廠商在中國當地生產半導體的誘因。

**晶圓代工有待探索

**
「華晶上華在摸索,客戶也在摸索,」黃棟材認為,華晶上華得摸索出在中國經營晶圓代工的一條路子,國外的IC設計公司則在摸索「合法」進軍中國的可能途徑。
黃棟材以他在海峽兩岸的工作經驗作分析,台灣在半導體技術上,至少領先中國兩個世代以上,中國本地的IC設計公司,5年內都還很難成氣候,尤其是中國長期在社會主義的制度下運作,雖然改革開放以後已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是中國IC設計業者對「市場」的理解與掌握,還是與台灣廠商有很大的落差。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面對國際地緣政治的「去風險化」浪潮之下,長期觀察臺灣產業發展趨勢的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建議,臺灣不能再依賴單一的製造能力來換取戰略保障,而是將國家戰略從「製造中心」升級為「技術與系統整合」的樞紐。

在此背景下,金管會、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成立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詹文男觀察該平臺的價值,絕不僅是為資本市場引進活水,更能放大產業附加價值,成為驅動臺灣產業整合的關鍵引擎,打造下一波更多護國群山。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可望創造的三個附加價值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核心宗旨,希望在臺灣本土打造「亞洲的NASDAQ」市場板塊,詹文男認為除了「籌資」的任務之外,其實平臺更可以扮演產業轉型的重要角色,進一步擴大其附加價值,其中可以體現於以下三個面向。

首先是先前美國商務部長提出「美臺晶片產能五五分」的主張,詹文男認為臺灣不能只靠單一「矽盾」作為我國戰略的屏障,也就是調整「重製造、輕解決方案」的現狀,讓製造轉向技術及解決方案的綜合發展,成為我國的新籌碼。隨著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建立,加上精進創新板上市及交易制度,開放當沖交易,提升創新板規模及流動性,都能讓更多具備利基技術的企業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

第二個是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成為「軟硬整合」與「以大帶小」的創新引擎。詹文男指出,臺灣有數家市場領頭的電子硬體製造商代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進一步驅動這類科技業者與新創企業合作,例如以大帶小模式,當新創技術獲得大廠的認可,進而藉助大廠的商業人脈,打進全球大型客戶的供應鏈合作網絡,讓新創開發的技術方案與服務,有更多機會在全球落地。

詹文男認為第三個附加價值,有助於加速中小企業的AI轉型及數位化落地。他觀察臺灣多數中小企業仍處「數位化」階段,加上目前政府積極推動「百工百業用AI」,當越多加入創新板的企業推出類似AI as a Service的解決方案,能讓資源相對不足的中小企業,以較低門檻、不需高成本導入AI解決方案,又為新創企業帶來實際營收。「此模式促使新創和中小企業的Win-Win局面,同時驅動產業朝向AI轉型的助力,」詹文男補充道。

勿為上市而上市!登板企業應具備「全球思維」與「治理韌性」

不過對於渴望進入資本市場的創新經營團隊,詹文男院長也提醒,切忌把「募資作為單一手段,上市視作唯一目標」。詹文男提供企業創辦者幾個思考方向,第一是確立全球市場目標,臺灣可當成實地試驗(Field Try)和建立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的試煉場,但也建議新創在發展初期以全世界市場為目標,募資的規劃也可以從全球市場的角度出發,確保產品應用在國際市場獲得青睞。

第二是提升透明度與公司治理能力。上市後,投資人會高度關心公司治理及獲利能力,若要提升流動性,新創必須加強企業的透明度。因此詹文男院長強調,千萬不要「為上市而上市」,而是要有一個完整的規劃並依據目標按部就班,資本市場會給予相對的回饋。另外他也建議平臺針對上市前的企業,能提供「治理的輔導」,而非僅是「程序上的協助」,協助新創導入更健全管理制度。

建構亞洲NASDAQ的驅動引擎,給平臺的三大策略建議

因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後,迎來創新板交易制度改革、放寬外國企業上市櫃規範、帶動轉板彈性、鼓勵大眾參與等多項舉措。在此基礎之上,詹文男分享三大策略建議,期許平臺日後運作持續成長茁壯。

首先是強化非傳統資訊揭露,提升市場流動性。詹文男觀察創新板企業多處早期發展階段,傳統財報資訊較不足,導致降低投資人進場意願。為了強化流動性,他建議主管機關要求企業揭露更多反映成長性的實質指標,例如使用者數據、研發進度、商轉里程碑或專利成果。透過降低資訊不對稱,以活絡交易量。

第二個建議是建立研究報告體系,深化產業洞察。由於創新板企業的研究報告仍稀少,導致價格難以反映基本面,降低機構投資人的參與意願。詹文男認為平臺可透過獎勵機制、研究補助或資料庫資源的方式,邀請投信、券商或研究機構成立專責團隊,藉由定期提供具產業洞見的研究報告給投資人參考。

第三個方向是促進制度國際化,吸引跨國創新企業來臺上市。詹文男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不僅是鼓勵臺灣企業在地上市,也希望吸引國際創新企業走進來。除了持續制度鬆綁開放,也要讓制度與流程國際化。」他舉例,推動跨境申報文件與流程的全面英語化、提供具預測的審查流程、以及稅務制度透明化,讓臺灣在全球資本競爭持續脫穎而出。

對於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最終期許,詹文男認為其價值可從「募資導向」轉向「品牌導向」。一方面讓全球瞭解臺灣除了半導體之外,還有領先的解決方案,進而建立起全球市場對我國產業的信任;另一方面,強化「說故事」能力,讓登板的企業協助全球打造AI及ESG「雙軸轉型」,進而建立起嶄新的國家形象。透過上述的努力,相信臺灣將能持續造山,確保下一波的護國群山如春筍般持續成長茁壯!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