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3日,美國前總統川普宣布對多國進口商品重新課徵高額關稅,以貿易逆差為依據,對台灣課徵32%關稅,令台灣政府與產業界措手不及。
根據《彭博》經濟學家的預估,若該關稅全面實施,台灣對美出口將大幅萎縮63%,GDP恐縮減3.8%,對台灣的經濟實力、國防安全及全球地位構成重大衝擊。
雖然政府已研擬擴大進口美國阿拉斯加液化天然氣(LNG)以平衡貿易逆差,但眼前急需更具戰略性的應對方案,協助台灣突破當前國際經貿重組的危機。本文從短、中、長期三個層面提出因應建議。
一、短期策略:以實際產品毛利率為談判依據,積極與美方協商
美國商務部長貝森特(Penny Pritzker)曾暗示,現行稅率仍有彈性,若他國採取反制措施,美方可能進一步調高關稅。
此表示雙方仍有談判空間。此次川普政府未依既有關稅架構,而以貿易逆差為標準,忽略了實際產品毛利率的差異。
2024年台灣對美前五大出口項目包括:自動資料處理機及其附屬單元、電腦零附件、積體電路(暫未列入清單)、交換器與機動車零組件。
其中,自動資料處理機占出口近六成,但其平均毛利率僅8%–12%;相比之下,美國輸出台灣的軍工與高科技產品毛利率可達50%–70%。
台灣若希望降低衝擊,應以「實際產品毛利率」作為談判核心,突顯台灣雖出口金額高,但實際利潤有限,以合理降低關稅標準。
二、中期策略:關注低課稅國家,調整全球產能與供應鏈配置
此次關稅涵蓋多個台灣傳統製造外移據點,包括中國(20%+34%)、越南(46%)、印度(26%)、泰國(36%)、馬來西亞(24%)等,幾乎無一倖免。
反觀沙烏地阿拉伯僅被課徵10%,顯示其與美國的投資與貿易逆差處於可控範圍。沙國近年積極發展科技與金融產業,並提供高額補貼與租稅優惠,是值得台灣企業關注的潛在投資地點。
台灣政府應主動整合駐外單位、智庫與產業界力量,掌握各國關稅與投資政策,並針對有意遷廠至低稅率國家的企業,提供設廠補助、租稅優惠與融資協助,協助企業優化全球產能布局,降低對美單一市場的依賴風險。
三、長期策略:提升研發能量,強化高附加價值製造能力
目前台灣七成以上消費性電子產品仍以中低階代工為主,毛利率低、抗風險能力弱。未來應加速轉型,聚焦於AI、機器人、能源解決方案與自駕車等高附加價值領域,強化研發與品牌能力。
因應美國「在地製造」政策,應區分高資本、高技術、高毛利產業與低毛利、勞力密集產業。
前者可在台灣設研發中心、於美國建立自動化產線,強化與美方合作籌碼;後者則須透過政府輔導、專利合作與策略聯盟,逐步轉型升級,提升附加價值與毛利率。
四、政治與外交風險再評估:預防半導體成籌碼
雖目前半導體尚未被納入稅則清單,但其非終端產品的屬性,使其未來仍有被加稅的可能。特別值得警惕的是,美方對台晶片依賴越高,政治與安全部門對供應「確定性」(reliability)的要求也會升高。
若未來華府認定「地緣風險過高」,或川普強調「把關鍵製造帶回美國」的政績需求提升,美方可能要求台灣上、中、下游半導體生態系整體移轉至美國。
若台灣在土地、人力、資金、技術移轉等方面無法全面配合,可能被視為「不合作夥伴」,從而招致懲罰性關稅、出口管制甚至國防技術審查等制裁手段。
軍售議題亦可能成為美方施壓槓桿。若未來川普要求台灣擴大軍備採購,而台方缺乏談判籌碼,恐加劇國防與財政壓力,陷入被動局面。
五、從官方到民間:建構全方位對美溝通與戰略聯盟
川普向來以生意人自居, 對外政策邏輯強調「交易導向」(transactionalism)與「對等交換」(reciprocity)。
關稅並非其目的本身,而是施壓與談判的工具,目的是讓對方讓步、達成對美有利的協議。台灣應深刻理解這一點,主動提出具吸引力的經濟與戰略回報方案,在符合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創造一個讓川普「有面子」、台灣「有實質收穫」的雙贏解方。
建議由政府主導,組織企業CEO訪美代表團,向川普團隊釋出投資意願與合作方案,展現台灣對美投資與貿易的戰略價值。
此舉包含:
- 增加美國在地採購與原材料合作 ,平衡貿易逆差
- 投資美國關鍵州份 (例如賓州、密西根、亞利桑那等搖擺州)之先進製造設施與技術中心
- 在台美合作產業中建立「台灣示範基地」 ,例如AI、綠能、航太或國防零組件領域
- 提供台灣作為「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典範基地 的戰略說帖,協助美國降低對中國的依賴。
此外,台灣企業應效法日本、韓國,強化在華府的常駐機制與遊說能量,設立辦公室並派高階主管駐點,建立與美國政界、智庫及媒體的長期互動關係,增強台灣在美政策圈的話語權。
美國對台的安全承諾在某種程度上建立於「自我防衛能力與投入意願」的評估上。近年華府外交政策圈(包含國會、智庫)多次指出,台灣必須提升國防預算與軍事改革進程,才能維持美國對台協防的戰略合理性。
若台灣不主動提升國防承擔力,未來可能不僅在安全層面被視為「不可信任的夥伴」,更可能在經貿領域遭遇政治性的懲罰性制裁。
朝野應放下成見,盡速通過GDP 3%之國防預算,並明確釋出未來三年逐步提升至5%的意願, 另外配合美方軍工供應鏈政策,在台打造聯合研發與測試中心 ,強化雙邊軍事產業鏈整合。以回應華府對台防衛能力的關切,減輕地緣政治風險。
全球化秩序的重整與美中經濟脫鉤正加速進行,未來四年無疑是台灣「再定位」(repositioning)的關鍵期。台灣勢必面對來自政治、經濟與科技的多重挑戰。
若內部仍陷於意識形態與短期操作的泥淖中,將無法對外展現決心,也將錯失重塑台灣國際戰略地位的關鍵時機。
此刻唯有超越政黨利益,團結一致、正視風險、主動布局,方能帶領台灣在地緣政治與全球產業變局中穩健前行。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責任編輯:溫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