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鎖也擋不住華為,新AI晶片豪言超車輝達!但真正難題在這,黃仁勳該擔心嗎?
封鎖也擋不住華為,新AI晶片豪言超車輝達!但真正難題在這,黃仁勳該擔心嗎?

儘管美國政府持續加強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封鎖,似乎攔不住華為在AI晶片領域的腳步,日前傳出正在著手開發能夠取代輝達部份產品的新晶片,力求達到H100的水準。不過外界認為,在高昂成本面前,這款產品可能難以在國際市場立足,難威脅輝達的地位。

華為開發Ascend 910D,力求比H100更強大

美國政府已經防堵中國半導體產業長達6年時間,先前還宣佈輝達H20 AI晶片禁止出口中國,但中國開發AI晶片的腳步仍在邁進。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華為正在測試最新AI晶片Ascend 910D,已接洽一些中國科技公司,討論測試這款新晶片的技術可行性,預計最快在5月底就能收到首批晶片樣本

華為希望這款最新的Ascend AI處理器,能超越輝達於2022年推出的熱門AI訓練晶片H100。在此之前,華為已推出910B和910C等版本的Ascend AI處理器 。

為了提升晶片效能,Ascend 910D採用了先進的封裝技術,將更多的矽晶片整合在一起 。然而,消息人士也指出,Ascend 910D的功耗較高,能源效率不如輝達的H100。

先前華為也開發出不同版本的AI晶片。 今年,華為預計將向客戶交付超過80萬顆Ascend 910B和910C晶片,客戶包括國營電信業者,以及TikTok母公司字節跳動等民間AI開發業者 ,不過這些較早期的產品無法達成預期的效果, 儘管910C也被宣傳媲美輝達H100,實際使用過的工程師坦承性能無法相提並論

《華爾街日報》指出, 華為在AI晶片領域最大的難題是「量產」,華為無法委託台積電等先進代工廠生產,只能委託中芯國際,但該公司同樣因為美國圍堵,無法取得更先進的製造設備 。在這樣的限制下,華為決定把焦點放在建立一套更有效率運用AI晶片的系統,而非追求單一晶片的性能。

雖然910C遠不如輝達H100,但用了384組910C晶片的CloudMatrix 384運算系統-儘管耗能較多,但某些任務上甚至比輝達GB200還要來得強大。

延伸閱讀:華為「白手套」買到7奈米?台積電認「有可能」:盡最大努力也很難保證完全合規

華為來勢洶洶,輝達要擔心嗎?

華為在AI晶片領域來勢洶洶,殷殷期盼能縮小與輝達的差距,但外界認為,輝達還不必太過擔心華為在這塊領域的競爭。

根據《MarketWatch》報導,研究機構Radio Free Mobile創辦人理查.溫莎(Richard Windsor)指出,華為推出與輝達競爭的晶片,是為了擺脫對西方技術的依賴 。但他認為,中國AI晶片試圖在中國以外的市場獲得認可,將面臨「顯著劣勢」,因為這些晶片不僅價格更高,還可能有額外的限制 。

溫莎解釋,「雖然為政府和軍用領域開發AI模型時,成本不是主要考量,但涉及民用市場時,成本就是一切。」且隨著模型規模越來越大,無法使用輝達晶片的公司勢必得面臨更漫長的訓練時間,以及更高的訓練及推理成本,這會嚴重影響公司的營利能力。

且華為在製程技術發展的腳步可能會止步於7奈米。溫莎聲稱,華為在多重圖形(multipatterning)技術上已達到極限,台積電、英特爾都無法跨越這限制,便是證明。事實上,華為2023年在Mate 60 Pro中用上7奈米晶片曾讓外界震驚,但一年後逆向工程公司TechInsight拆解新一代的Mate 70 Pro+發現,仍是使用相似的7奈米製程,便讓外界懷疑可能已經無法更進一步。

不過,分析師也警告,輝達仍需留意潛在風險。溫莎認為,中國政府可能會強制國內企業放棄輝達的CUDA平台,轉而採用華為的平台,這將對輝達在中國市場的營收造成衝擊。整體而言, 「我不認為華為會與輝達直接競爭,(輝達)大幅失去市占的擔憂被誇大了。」 溫莎表示。

資料來源:華爾街日報MarketWatchAljazeera

本文初稿由AI撰寫,編輯:陳建鈞

關鍵字: #華為 #Nvidia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為何台灣製造業在「智慧製造」卡關?AWS白皮書點出問題,提供實踐最佳解
為何台灣製造業在「智慧製造」卡關?AWS白皮書點出問題,提供實踐最佳解
2025.08.13 |

全球製造業正處於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從勞動力短缺、供應鏈脆弱,到淨零碳排與數位轉型需求的成長,每一項趨勢都正重新定義產業格局。對此,AWS 發布《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台灣產業韌性與轉型關鍵策略》白皮書,深入剖析製造業在全球地緣政治與市場變化下的挑戰與機會,提供台灣製造業適合的落地策略與最佳實踐方法。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白皮書限時下載

擔心無法回本、缺乏知識技術,台灣升級「智慧製造」卡關中

台灣製造業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同時面臨地緣政治風險、技術門檻高、人才缺口大等多重挑戰。其中在供應鏈韌性方面,壓力更為顯著。根據英國營運持續協會統計,全球近 8 成企業在過去 12 個月曾遭遇供應鏈中斷事件,凸顯全球供應鏈的脆弱,台灣製造業也難以倖免,特別在國際局勢不確定性與在地原料依賴度高的情況下,會進一步放大成本與交期風險。

生成式 AI 應用快速擴展,預計 2025 年台灣企業導入將進入早期大眾階段,並以半導體產業為先導,逐步擴散至其他領域。DIGITIMES 調查顯示,已有 18.1% 的企業採用生成式 AI,並積極用於改善營運效率與產品良率,然而仍有 31.5% 的企業尚未規劃導入,主因包括成本考量、缺乏知識與技術、產業需求不明確,使企業在大規模部署時保持謹慎態度;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發布的《2023 臺灣企業轉型現況及需求調查》也顯示,37% 的企業擔心智慧製造投資報酬率過低,30% 缺乏導入知識與技術,27% 不清楚如何實踐,導致智慧製造推動困難。在電子製造業迫切需要專業人才之際,許多產業面臨預算與數據分析能力不足的窘境。

AWS
圖/ AWS

此外,勞動力老化也是台灣製造業的問題。以國發會數據估算,2030 年台灣 50 歲以上就業人口將達 23.8%,導致技術傳承與產線穩定性受衝擊;同時 2050 年淨零碳排目標,迫使製造業必須進行碳盤查與能源優化;加上雖然 9 成企業已啟動數位化,但多數仍停留在營運系統,生產端 IoT 與 AI 應用不足,數據價值未被充分釋放。上述都恐將成台灣製造業升級的阻礙。

全球製造業大變局,智慧製造成關鍵突破口

根據媒體《DIGITIMES》研究,全球智慧製造市場規模將從 2024 年的 3,212 億美元,快速成長至 2033 年的 1 兆 1,583 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高達 13.7%。在社會和全球趨勢的推動下,不只對台灣的製造業帶來新的壓力和挑戰,同時也催生了產業升級需求。

所幸,隨著智慧製造的 4 大技術日益成熟,替台灣製造業帶來更多可能。目前,IoT 透過連接感測器與生產設備,已實現即時監控與資料收集,並支援預測性維護與生產最佳化。世界製造業基金會報告顯示,IoT 已成企業智慧製造的首要投資項目;此外,智慧製造上,AI 現已被廣泛應用於品質檢測、生產流程優化與預測性維護,企業若結合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與生成式 AI,即能以數據驅動決策,提升生產靈活性並降低成本。

同時,隨著「數位雙生」的發展,企業可藉其進行「虛擬試錯」與「情境模擬」,在導入新技術前,先模擬其對現有產線的影響,或預測潛在風險與資源耗損,避免浪費;另外,在 AI 大規模應用下,數據隱私、安全風險成為顧慮。「主權 AI」確保企業在可信的基礎架構中進行數據分析與模型訓練,降低數據外流風險,並支援在地資料中心部署,以滿足低延遲、高安全需求。企業若在產業升級中,將智慧製造的 4 大技術整合,即能在自家領域有效推進。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白皮書限時下載

加速轉型關鍵夥伴登場!AWS 台北區域重磅上線

AWS 作為全球雲端運算領導者,深耕台灣市場多年,成為製造業升級「智慧製造」的鑰匙之一,提供全方位資料策略、生成式 AI 創新、敏捷性等多種解決方案,協助製造業突破瓶頸。

過往製造業資料分散在 IoT 裝置、舊設備、資料湖、雲端資料庫與內部系統中,缺乏統一結構與命名規則,也受到組織文化與部門隔閡影響,導致難以擴展或有效利用。藉由「AWS 工業資料經緯」框架,能支援多來源數據關聯與脈絡化,可用於分析、AI 模型訓練與數位應用程式開發,讓資料運用最大化。藉由 AWS 的高性價比基礎設施與豐富合作夥伴網路,企業可大規模部署生成式 AI 應用。

製造業期待透過生成式 AI 來加速產品開發、提升營運效率、優化供應鏈並強化客戶體驗。AWS 提供完整 AI / ML 服務,支援模型建置、訓練、推論與部署全流程,助企業快速、安全落實 AI 應用。企業可將專有資料導入基礎模型,進行微調與最佳化應用。

同時,為協助製造業在全球市場中維持高度韌性與營運敏捷性,AWS 已於 2025 年初在台灣設立全新 AWS 台北區域,涵蓋三個可用區,將使企業能就地處理與儲存必須留存於台灣的資料,確保資料主權與合規性,同時降低延遲、提升應變速度。AWS 預期將在台北投入數十億美元於營運、基礎設施與客戶支持,幫助製造業數位轉型。

立即下載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台灣產業韌性與轉型關鍵策略》
掌握產業趨勢、實戰案例與資安關鍵策略,打造下一階段的製造業競爭優勢!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