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重構企業流程新里程!企業導入AI代理人,重塑競爭力又拓展生產力成長曲線
AI時代重構企業流程新里程!企業導入AI代理人,重塑競爭力又拓展生產力成長曲線

2023迎來生成式AI元年之後,AI模型技術不僅加速迭代,更驅動AI代理人(AI Agent)崛起。這波應用將革新產業典範,更可能在多重代理人(Multi-Agent)時代,迎來嶄新工作模式。為深入洞察AI代理現況,數位發展部主辦「國際雲端驅動 × 企業AI代理人應用論壇」,邀請AWS、Microsoft、Google三大雲端業者,探討最新市場趨勢。

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副署長陳慧敏指出,數發部大力投資「算力、資料、人才、行銷、資金」等五大政策工具,目標在台灣打造出具全球競爭力的AI生態系;同時鼓勵更多業者加入「加強投資AI新創100億元」專案,期許企業掌握AI轉型契機,導入AI代理人優化企業流程,開啟數位新局,共同迎接AI Agent時代。

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副署長陳慧敏。.jpg
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副署長陳慧敏。
圖/ 數位時代/攝

AI應用從驗證邁向落地,AI代理人朝四大方向進化

未來沒有任何產業能逃過AI浪潮!AWS AIML GTM Specialist張馨心引用Gartner預測數據,2028年將有33%企業軟體程式內建AI代理;15%的日常決策將由AI自主完成。回顧這幾年AI發展,2023驗證生成式AI概念,2024企業導入生產環節,到2025將是AI代理人創造商業價值的關鍵爆發期。張馨心舉自家Amazon例子,他們透過AI Agent自動升級1萬支Java程式,省下4,500位工程師人力大約2.6億美元成本,展現企業內部轉型的真實成效。

圖說:AWS AIML GTM Specialist張馨心.jpg
AWS AIML GTM Specialist張馨心。
圖/ 數位時代/攝

相較於只能被動回應指令的AI助理,張馨心指出,AI代理具備主動行動、推理規劃、低接觸互動與跨系統調用等四大特性,有助於重塑企業流程自動化。她預測,未來Agentic AI將朝「多代理協作、超個人化互動、進階記憶機制、人機混合團隊」四大方向演進。這些進展將大幅影響企業的組織設計與營運模式,標誌著AI不再只是工具,而是未來團隊中的關鍵角色。

AI幫人力衝破技能天花板,企業尋找生產力第二曲線

「自 ChatGPT 問世以來,AI 理解人類語言的能力大幅躍進,相當於全面拉高了每個人的技能『地板』;而當地板升高的同時,能力的『天花板』也勢必隨之提升。」台灣微軟首席技術長花凱龍指出,AI 代理人(AI Agent)技術的演進歷程,從早期的「Chat to Model」(與模型互動),逐步發展至預設場景的「情境模式」(Scenario Mode)、能識別使用者意圖並進行任務分派的「意圖導向模式」(Intent-Based Mode),最終邁向最高階的「自主代理模式」(Autonomous Mode)——代理人無需明確指令,即可主動規劃與執行任務,並與人類團隊協同運作。

圖說:台灣微軟首席技術長花凱龍。.jpg
台灣微軟首席技術長花凱龍。
圖/ 數位時代/攝

花凱龍進一步分享微軟在 AI 領域的最新進展,包括 Azure AI Foundry(代理程式中心),目前已提供超過 1,900 個開箱即用的 AI 模型;以及專為小語言模型(SLM)打造、具備複雜推理能力的 Microsoft Phi-4,在數學推理、多任務語言理解等方面表現優於多數大型語言模型,且大幅降低對運算資源的依賴。為實現多代理人間的高效協同,微軟整合了 Semantic Kernel 與 AutoGen 架構,並支援代理人溝通協定(Agent-to-Agent, A2A)與模型上下文通訊協定(Model Context Protocol, MCP),可靈活調用多個專業化 AI Agents 執行複雜任務。目前這些能力已全面整合至 Azure AI Foundry 與 Microsoft Copilot Studio 生態系,加速產業AI實際落地。

迎向AI多代理協作新紀元,重構代理型工作流程模式

至於Google如何看待AI代理的價值?Google Cloud大中華區合作夥伴架構師總監Sylph Lin表示:「AI代理是一種能觀察世界、使用工具並採取行動以實現目標的應用程式。」在這場AI代理的創新過程,將迎來多重代理(Multi-Agent)的高度協作新局面。為了解決現今市場上AI代理間難以整合的挑戰,Google推出專為AI代理而生的開放協定Agent2Agent Protocol(A2A),串起各AI代理之間的溝通橋梁。

圖說:Google Cloud大中華區合作夥伴架構師總監Sylph Lin。.jpg
Google Cloud大中華區合作夥伴架構師總監Sylph Lin。
圖/ 數位時代/攝

Sylph Lin接著提到,根據不同任務特性,企業能導入各式代理型工作流程設計模式(Agentic Workflow Design Patterns)。例如循序模式適用逐步任務流程、平行模式加快處理效率、迴圈模式重複執行條件任務、階層模式由監督代理指派任務等,這些設計模式有助於AI協作更靈活高效。最後他呼籲,在多重代理的工作模式之下,每個人都要具備運用與調度AI的能力,因為這場AI代理革新不僅是技術的演進,更是組織與人才轉型的契機。

從工具到代理人,台灣企業導入AI代理人的實戰觀點

本次論壇最後環節邀請多位業界先進對談,分享他們觀察企業導入AI代理人的現況。iKala顧問暨商務開發資深經理Steven Yang首先提到,企業應認知AI代理人雖是便利工具,但並非萬能,核心重點在於人們如何去應用。他建議企業先梳理現有的工作流程(workflow),找出哪些節點或任務可由AI代理人取代,下一步釐清AI代理人在團隊中的角色及權責,以任務及角色為導向來切入,讓AI代理人負責的節點之間能有效溝通。

光禾感知科技執行長王友光接著強調,企業導入AI代理優先聚焦「降本增效」,他觀察過去幾年AI技術雖有數十倍的成長,但客戶的需求並未因此獲得同等滿足,代表這塊仍有龐大商機。王友光接續提到,AI應用不應僅止於「單點突破」模式的工具學習,而是將AI整合進整個企業的工作流程,實現「全面打擊」進而帶動數十倍、甚至數百倍的營運效率成長。

最後一位財團法人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所長室協理黃博雄,分享身為傳統產業在數位轉型中的經驗。他指出,儘管紡織業在資訊化的腳步屬於後進者,仍能「用態度走在能力前面」。例如疫情期間紡織業開發「數位布料」,讓遠端設計師透過螢幕圖像模擬布料厚度與觸感。他最後強調,AI是達成目標的手段,永續經營才是企業的核心命題,呼籲產業共學模式,鼓勵企業將AI視為共同解決問題的夥伴。

本次論壇富含知識深度,除了掌握AI代理的最新方案,更重要的是,面對AI技術快速變革之際,不論是企業或工作者,都要保持學習意願及熱誠,方能從容迎戰未來挑戰!

圖說:(由左至右) 創新科技與產業策略顧問盧英瑞、iKala顧問暨商務開發資深經理Steven Ya
(由左至右) 創新科技與產業策略顧問盧英瑞、iKala顧問暨商務開發資深經理Steven Yang、財團法人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所長室協理黃博雄、光禾感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王友光。
圖/ 數位時代/攝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