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B破浪而來!
B2B破浪而來!
2000.04.01 | 人物

去年到今年,B2B逐漸走到全球鎂光燈下,舉世譁然。
有人說:電子商務是人類商業行為的終極模式,Internet之前,沒有人能同時撮合千百萬人同時交易,但這樣的理想,需要時間來檢驗;B2B的創業家則說:讓我們來實踐。
一年下來,B2B公司攫奪了NASDAQ股市最多的目光,也示範出眼花撩亂的商業模式。
B2B何許人也,我們為什麼要了解B2B電子商務?
因為-大勢所趨!根據美國Forrester等研究公司統計,B2B(企業對企業)間透過網路交易的金額,在1998年僅430億美元,但是三年後將成長34倍至1.5兆美元,相當於台灣全年出口產值的十八倍。同一期間,我們熟悉的「B2C」──透過網路銷售產品或服務給普民大眾的市場規模,不過從78億爬升至1080億美金,僅成長13倍,相對於B2B是小巫見大巫。
也因此,提供B2B「軍火」、為B2B「造橋鋪路」的軟硬體廠商,受到華爾街高度青睞。Commerce One去年股價竄升1789%,市值逼近百億美金。投資銀行及華爾街分析師紛紛發表對B2B電子商務的樂觀預期,反而對上一波B2C的明星們如Amazon、e*Toy回歸保守。
今年開春以來,B2B「流行風」從美國吹到台灣,像是童話故事裡的神奇魔笛,笛聲一響,「眾星雲集」,過去的死對頭也成為搭檔,不計前嫌,攜手邁向B2B大道。
二月底,美國三大汽車廠福特、通用和克萊斯勒,合資成立電子商務網站,網站號稱對所有汽車製造商、零件供應商開放,讓雙方透過網路進行交易與採購,創造出世界最大的虛擬採購市場,預估有2400億美元的汽車零件與物料,將在這個網路市集中交易。

**進軍B2B商機的新佈局

**
消息發佈三天後,美國第二大零售商Sears,和世界第二大零售商家樂福,也宣佈結盟成立GlobalNetXchange,把兩家企業年採購八百億美元的市場放上網。
而過去被定位為B2C網站的兩大品牌──Yahoo和AOL,也在三月宣佈跳入B2B的浪潮中。
AOL要和Purchasepro.com合作,在今年第二季建置企業採購交易網;Yahoo則和有八十年歷史,後來轉型到網路成功的工業資產拍賣商Dovebid.com合作,在三月中成立工業產品的交易市場。
之後,網路拍賣市場先驅eBay也宣佈加入B2B的陣容,把目標對準一百人以下的中小型企業,提供六萬項產品拍賣。
台灣跟進的速度不遑多讓。今年初,康柏(Compaq)宣佈與美國Commerce One、和台灣的裕隆、光寶、遠東、華新麗華四大集團合資,成立B2B電子商務入口網站,總資本額預估在新台幣十億元以上;
還有東元、神通、光寶和宏碁等實體產業裡的超級軍團,或獨資、或合資,紛紛展開他們進軍B2B商機的新佈局。
對多數企業經營者而言,這一波B2B熱潮,不僅僅是企業本身在全球化競爭的壓力下,把傳統供應鏈或配銷鏈網路化,藉此增加效率降低成本,被動地「防守」自己的城池疆界而已;這一波B2B,談的是一個全新產業的出現,是新商機的「攻擊」策略。這個渾沌未明的市場,將會重新洗牌,創造新的盟主、新的產業生態、新的商業規則。

**商機在哪裡?
●之一:促成者(Enablers)

**簡單地說,B2B電子商務,就是企業和企業間透過Internet進行交易與溝通。過去企業要透過電話、傳真機、大批訂單服務人員完成往來的資訊流,現在可以透過網路執行,省卻人力和物力的成本,也增加工作流程和時間上的效率。這是對B2B電子商務最基本的認知。
電子商務第一波商機,就屬於那些幫企業e化、電子商務化,「造橋鋪路」、提供工具和武器的「軍火商」。他們是企業電子商務的「促成者(enabler)」;他們為電子商務(不論是B2B or B2C)建置基礎,從前端到後勤,他們製造硬體,軟體、服務、工具,以及交易平台,使得電子商務的運轉成為可行。
這些公司多半在媒體焦點的雷達之外,對大眾而言,他們的名稱多半陌生,但他們卻是華爾街的焦點。根據統計,1999年7月10日表現最強的Internet股票,不是真的網路公司(pure internet),而是這群明星背後的促成者(enablers)。
企業e化的需求,帶動「促成者」的市場商機。
根據Forrest Research統計,企業發展電子商務的軟體投資金額,年平均複合成長率是100%,預計2002年達三十七億美元。
根據Delphi Group調查,發展B2B所需的軟體市場,1998年約五十億美金,2002年時,會成長到四百億美金。
負責整合軟體、建立系統,用以處理網上交易、追蹤存貨、匯集商業資訊的「系統整合廠商」,2002年會衝到五兆的市場。

**內外連結促成電子商務

**
他們或許是既有軟體、硬體、資訊服務廠商的轉型。
如ERP(企業資源規劃)解決方案的提供者SAP、BANN, PeopleSoft等,紛紛發表ERP Extended,將原來溝通企業內部各部門資訊流的系統,賦予與外界廠商資訊流連結的功能。
又如藍色巨人IBM,在執行長Louis Gerstner的推動下,以電子商業(e-business)的促成者自許,成為網際網路時代最主要的發動引擎之一。美國商業週刊(BusinessWeek)稱IBM已經脫胎換骨為「Internet Business Machine」。目前全球IBM有將近二百億美金、相當於25%的營收,是來自電子商業所需的軟體、硬體、系統和服務。三月初,IBM宣佈與B2B電子商務軟體明星i2和Ariba策略聯盟,買下這兩家公司部份股權,企圖進一步拓展B2B電子商務的服務能量。
台灣IBM總經理許朱勝分析,IBM目前在B2B領域中扮演三種角色:電子交易市場的經營者(market maker)、市場經營者的策略夥伴、以及e化廠商的促成者。
IBM在美國和新加坡,已經成立貿易網,和供應鏈體系中的廠商透過網路進行交易,未來兩年內,要在全球建立十個線上交易市場,以IBM的需求為主。
第二類是以投資的角度,選擇策略聯盟或直接入股企業。許朱勝強調,IBM進入電子商務的角色,還是以「促成者」為主,因IBM的優勢,是旗下相關硬體、軟體、網路和服務的整合,以其對各產業耕耘的深度服務客戶。「就像銀行、航空公司都用我們的系統,但是不代表我們要涉入銀行和航空事業,」許朱勝說。
也有的是因之產生的新創業家與明星。
最近開始切入台灣和亞洲市場的Commerce One,原本是以提供企業供應鏈採購自動化軟體為主,如今一躍成為企業間電子採購(e-procurement)的超級強權。(見76頁)Commerce One的強敵Ariba,在美國財星雜誌排名前五百大的公司中,也擁有很高的佔有率。這兩家公司目前都積極與各垂直產業的龍頭策略聯盟,企圖擴張成為所有產業電子交易的平台與入口。
美國Business 2.0雜誌預期,Ariba和Commerce One,未來會成為電子交易市場中提供「公用設施」的企業(marketplace utility companies),就像水電、瓦斯公司之於實體世界,任何產業,從化學、鋼鐵、醫藥到塑膠製品,都得在他們建構的平台上進行交易與採購活動。
由新加坡黎銳和台灣和信集團合資的仲訊(Ubex),基本上也是想循Commerce One和Ariba的模式,切入企業採購交易平台的市場。

**●之二: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

**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應用服務供應商)並不專屬於B2B領域,它代表一種新的可能性與商業模式,任何透過網際網路傳輸、計次或依使用量付費的服務,都可以泛稱為ASP。大哥大、web-base的e-mail,甚至線上遊戲都可納入ASP的範圍。
B2B電子商務對相關應用軟體與系統服務的強烈需求,為ASP創造高潮。
邏輯是這樣的:網路促成了全球化,使得企業必須面對成本不斷壓低、效率不斷提高的競爭現實。企業必須先透過資訊科技幫助內部資訊流的互通,以及採購、配銷等流程簡化,然後再將「企業內」資訊與「企業間」資訊,透過網際網路連結,達到及時互動、隨時呼應客戶需求的新經濟時代企業的標準。
說來簡單,但是要完成這幅美好圖像,各類資訊服務與軟體體更新的成本,動輒上億:開發一套企業間交易平台,最少也要五、六百萬台幣,對於規模不大的中小型企業,無疑是沈重的負擔。
軟體或系統供應商,利用ASP模式,以租賃取代一次購買,降低企業使用資訊科技的成本,讓中小型企業也能達到和大型企業同樣的效果,成為這一波B2B的新契機。

**鎖定中小企業

**
台灣有一百八十萬家中小企業的產業結構下,自然對ASP趨之若騖。加上政府為加速產業升級,經濟部去年開始推動資訊業及製造業的電子化,預計五年內將投入十四億經費,輔導八十個供應鏈體系、共五千家企業導入電子化,同時推動六百家廠商導入企業內的電子化。經濟部技術處處長黃重球估計,這一波推力預計開發出資訊軟體產業兩百億台幣的新市場。 於是今年初,各產業龍頭、軟硬體廠商紛紛策略結盟,進軍B2B電子商務ASP市場的消息不斷。東元集團轉投資東捷、和信集團轉投資和訊、宏碁集團與美商組合國際合資成立華捷、美商康柏、微軟,與台灣軟體業龍頭精業合資成立宇盟,以及裕隆、光寶、華新麗華,也都表態將加入ASP的戰場,以提供各產業相關專業的ASP服務。
各家的策略目前聽來大同小異:鎖定中小企業,提供企業電子商務化所需的資訊服務。
「軟體業的競爭對手,已經不只是軟體業者,製造業、電信業、網路業者都一窩蜂跳進來,」台灣最大的ERP供應商、鼎新電腦副總裁黃錦祿指出,從需求面的強勁和供給面的熱絡來看,這場ASP商戰之火不易熄滅。
台面上看來,目前進場的都是喊得出名號的大型廠商,宇盟總經理黃中銘表示,這是因為台灣軟體業者的規模太小,而ASP業者除了技術能力外,品牌公信力與經濟規模是重要資源,進入門檻較高,軟體廠商不容易自立門戶,而以和大型ASP系統結盟為主要策略。
ASP的興起,將影響台灣軟體產業發展。宏碁集團董事長施振榮強調,台灣本土軟體市場太小,一直是過去軟體業不發達的主因之一,但未來在同一家ASP的平台上,不同的系統整合供應商或獨立軟體開發商,只要提供技術,由ASP提供服務和後勤支援體系,便會形成加成效果,快速擴大客戶群。他開玩笑地說,台灣的軟體業者應該趁著ASP熱潮,思考如何「大賺一筆」。

**●之三:電子交易市集 (Electronic Marketplace)

**
如果B2B電子商務,只是沿襲企業過去傳統的買賣原型,把固定供應商與配銷商的交易金額,從實體通路(或EDI)搬到網路上,那麼B2B的衝擊不大,一兆美金的市場規模,也不會和太多人發生關係。
「如果只是單一集團的自動化,金額很大,但是肥水不落外人田,中心廠和衛星廠只有在系統架構的過程中有一些生意,但是比例很小,對於想要介入B2B服務產業的經營者,意義不大,」宏碁科技董事長王振堂如是說。
所幸網際網路的衝擊不止於此。
B2B交易市集(marketplace)已經在世界各地風起雲湧。英國《經濟學人》(Economist)雜誌指出,全世界已經有750個企業間電子交易市場,超過二十個產業在線上交易價值超過一千億美元的原料及產品。
和多數人理解的B2C──終端消費者的採購模式不同,企業間採購牽涉的流程複雜,成本高昂。康柏副總經理賴朝暉解釋,企業採購牽涉的成本包括:搜尋產品的成本;取得買賣雙方公司背景、資訊的成本;買賣雙方協議價格的成本;企業內的定案所需流程與時間的成本;追蹤產品、監督、驗貨的成本;以及售後服務的成本等等。賴朝暉比喻,如果一枝鉛筆定價十元,其中六元的成本都花在這套繁瑣的流程裡。
因為流程的無效率,引發電子交易市場的商機。
透過網路上的電子交易市場,有採購需求的企業,很容易完成搜尋、比價的功能,把搜尋供應商的範圍擴張到原有的封閉體系之外,找到全球最便宜、最具競爭力的供應商;提供產品的供應商也很容易登上不同的網路市場,接觸更多客戶與買主。
B2C消費者的社群,往往在一鍵之間失去對網站的忠誠度,「黏度」極低;但是B2B電子商務,雖然進入障礙較高,但是企業社群一旦建立,便是一整個體系的活動,不容易很快離開,重新建立新的系統,黏度極高。「這是為什麼B2B如此誘人的原因,」高盛投資銀行亞洲區總經理宋學仁說。

**大企業聯合採購的時代

**
《經濟學人》將B2B採購市集的演進,劃分成三大階段:
第一階段是三年前,通用電器和威名百貨透過網路連結其本身的供應商和配銷商,藉此節省成本,增加供應鏈運作的速度。
第二階段是第三者交易市場的成立。
獨立的公司興起,將買賣雙方湊在一起,創造新的線上市集。雖然潛力無窮,但對他們而言,要吸引足夠的買家和供應商上網,仍然困難。許多企業還看不到把採購交付到第三者手中的益處,他們不明白為什麼要「自投羅網」,把自己放到公開的交易市場中,任由別人砍殺自己的利潤。
眼前就是第三階段,是大企業聯合採購的時代。美國三大汽車廠盡棄前嫌,攜手合資電子採購市場;零售商Sears, Roebuck 和家樂福,合資成立零售商的線上採購網站;韓國三星公司主導,全球一百五十家石化大廠加入的「亞洲石化網」,都是舉足輕重的行動。
大企業的聯合克服了前兩階段的缺陷:由競爭者合資的公司將會獨立於各自的集團之外,以保持市場交易的公正性;也因為投資集團本身就擁有一定數量的買家和供應商體系,足以支撐市場的經濟規模。因為主要的買家在此進行採購,也使得交易市集能吸引更多的供應商匯聚,增加選擇性。
麥肯錫顧問公司資深專案經理何傑明分析,目前加入電子市場的企業多半來自四種背景:有IT背景的軟硬體廠商,如宏碁、鼎新、康柏。媒體或內容提供者,像Global Sources。產業專家(industry specialist),如汽車製造的裕隆集團。第四種是「二十五歲史丹福畢業的創業家」。
四類人馬各有優勢,但何潔明認為,在所有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產業專家最有成功的條件,因為他們有非常深入的領域知識(domain knowledge),他們知道買賣雙方的需求,也清楚了解如何讓供應鏈的運作更有效率。特別是台灣,在電子資訊及紡織等產業,有全球第一級的供應商,這些產業的供應商應該很有機會合作主導出世界級的採購市集。

**亞洲是二十一世紀的生產基地

**
不過《經濟學人》也指出,大企業聯合採購的模式,合資的競爭者之間是否有足夠互信,如何防止採購機密外流到競爭者陣營,都是目前還尚待驗證的疑慮。
根據Forrest Research統計,1990年,企業透過Internet交易的金額是零,但1998年已經達到430億美金,2000年預期能達到8430億美金。其中,經由第三者仲介完成的交易價值,將從1998年的7.5億美金,竄升到2002年的2110億美金。
電子交易市集可簡單分為垂直(Vertical)和水平(horizonal)兩類,垂直電子商務入口網站是指針對單一產業或市場,例如專門處理化學藥品或物料交易的e-chemical,或是透過網路提供電子商務相關產品或服務給特定產業。
水平入口網站是指針對所有不同性質的產業,提供某種共同產品或服務。例如Commerce One初期是針對所有企業提供非間接性物料(indirect goods)的採購交易平台。
生產電腦周邊零組件的光寶集團,一月中宣佈成立「咿哦eOffice」,就是針對中小企業文具及辦公室用品採購的需求,所發展出的電子市場。
因著光寶集團的基礎,eOffice負責人陳楷植預估,光靠集團內部的文具採購,eOffice今年就可以有四千萬營收,明年就可以獲利。在集團內部測試成功後,eOffice要快速擴張市場,未來還可以將採購流程所需的軟體和系統,以ASP的經營模式,租賃給中小企業客戶,甚至接受委外服務。
陳楷植分析,經營電子交易市場,要視不同產業的結構,而有不同切入方式。
如果在買家少、供應商多、少數買家壟斷多數市場的產業結構中,如美國汽車產業三大龍頭,就囊括80%的市場佔有率,比較適合由買方自行主導成立交易市場,因為少數買家的採購,就可以滿足市集所需的經濟規模。但陳楷植認為,這一類的市場,原則上只是把廠商的供應鏈放上網,並沒有改變太多遊戲規則。
如果在供應商少而強勢,買家眾多的生態中,單一供應商可以自設採購網站,如思科,經營的重點則是在客戶服務的管理。
而在多供應商、多買家的市場,沒有任何一方有主導性的力量,則是第三者或以技術起家的網路平台,最好發揮的所在。這是為什麼eOffice選擇文具作為切入點的重要因素。
目前台灣許多宣佈要做電子市場的廠商,都以非生產性原料為第一優先。康柏副總經理賴朝暉指出,非生產性材料的需求,不亞於直接材料。企業MRO的採購平均金額,占企業營業額的30-50%。而且非生產性材料的商業模式,偏重價格與規格。例如企業要買垃圾桶,通常會找符合規格大小的產品中,最低價的選擇,非常適合網路上競標、拍賣的模式,進入障礙較低。
但是直接材料的商業模式,偏重時效和品質,需要和企業買賣雙方內部的資訊系統更緊密連結。必須在供應商內部的供應鏈管理﹙SCM﹚、ERP建置比較完整的產業中,才有可能發揮效應。台灣目前除了電子產業外,其他產業還有些困難。
作為全世界第一級的代工生產製造中心,台灣在B2B電子商務的採購市集中,顯得特別有優勢。
「B2B或許更適合亞洲,因為這裡是二十一世紀的生產基地,而目標市場是全球,」Global Sources執行總裁裴克為認為,只要能以國際作為B2B交易網站的基礎,台灣很有機會培養出世界級的選手。

**B2B的黃金時代已經降臨

**
雖然一切都還在「春秋戰國」時期,業者不約而同指出,成立電子交易市集的成功關鍵因素,不外乎速度和交易量。
麥肯錫顧問公司何傑明指出,正因為所有人都在虎視眈眈,如果你不能很快切入市場,機會很可能就屬於別人,這是為什麼市場上充滿各式結盟的原因,透過結盟,才能更快結合不同能力,佔有先驅者優勢。
而盡快達到「關鍵多數」(critical mass)的使用者與交易量,更是建立線上市集的關鍵。 何傑明建議,想辦法集中所有的供應商;找到一、二家市佔率較高的買家投入,是建立交易量最基本的方式,旦如果買賣雙方都是廠商眾多、市場地位差異不大的生態,較不容易凝聚有多數力量的社群。
何傑明強調,假如你是創業者,利用股權交換找到幾個大的買方,讓他們把社群帶入市集,則是可能的方法之一。
例如Commerce One,每到一個新的市場,就用換股的方式,拿一部份Commerce One本身的股票做投資。例如在台灣的聯盟,就是用股權交換,和裕隆、光寶、華新麗華等合資成立新公司,讓這些產業龍頭利用Commerce One的交易平台,建立採購市場;光是這幾家集團旗下的供應商,就能讓Commerce One很快能達到基本的「會員」數量。
B2B帶來新的市場、新的產業、新的盟主,也將顛覆舊有的商業運行規則,讓企業重新面對下一世紀的競爭。
適華庫寶顧問公司經理曾江華指出,過去單一企業價值鏈必須完整的包括進料、生產、出貨、行銷與服務、人力資源、採購等功能與部門,未來如果網際網路能完成企業間即時、無縫隙的連結,企業可以將價值鏈中,不夠效率的部門切割出去,外包給其他擅長的公司。思科(Cisco)就是未來企業的典型,思科將價值鏈中的製造、生產、通路等功能外包,只保留思科最擅長的核心競爭力──行銷和銷售。
換句話說,未來的企業形態,將有可能是「不同的ASP的組合」,專業分工的虛擬模式,會是主導企業未來的新方針。
B2B的黃金時代已經降臨,錯過了它,就錯過了整個世紀;你的下一步是什麼?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地下室到演唱會都不卡!台灣大哥大如何解鎖全場景、有感升級的5G體驗?
從地下室到演唱會都不卡!台灣大哥大如何解鎖全場景、有感升級的5G體驗?

5G開台邁入第五年,戰場早已從「誰有5G」轉向「誰的5G好用」。夜市、演唱會、地鐵、商圈——這些人潮洶湧、訊號最容易卡頓的地方,才是檢驗網路品質的真實考場。要打造真正有感的5G體驗,靠的不是技術名詞,關鍵在於能否把網路資源變成看得見、用得到的流暢速度。

台灣大哥大擁有最大5G黃金頻寬,以及高覆蓋率的NRCA載波聚合領先技術,為網路傳輸佈局暢行無阻的地圖,打通每一個收訊死角,再加上OpenSignal權威認證背書,不僅是技術成績站得住腳,更讓用戶日常生活使用有感提升。

全台獨家最大頻寬100MHz,讓5G跑得快又穩

要解析5G效能優劣,關鍵在於「頻寬」配置。頻寬就像道路的寬度,直接決定數據傳輸的承載容量。頻寬越寬,越能支撐大量用戶同時連線,確保下載、串流、直播等應用維持順暢體驗,避免因流量壅塞導致服務中斷。簡言之,頻寬就是撐起網路用戶體感的關鍵。

台灣大哥大目前在全球主流5G黃金頻段3.5GHz上,獨家取得全台最大100MHz頻寬資源,達到頻譜配置的頂規水準。實測結果顯示,在理想條件下,此頻寬配置可擁有高達2Gbps下載速率。

1216001092_53M.jpg
圖/ shutterstock

同時,台灣大哥大也已在全台超過2,000處熱點完成5G黃金頻段基地台升級。因此即使遇到夜市商圈、大型演唱會、跨年活動等高密度人流聚集場景,當用戶數量暴增、頻寬需求激增時,完整的基礎建設布局仍能確保訊號不中斷、網速不卡頓。

打通收訊死角,體驗有感不只是口號

除了速度與流量,5G還有一項棘手難題——涵蓋死角與訊號穿透力。特別是在室內深處、地下室等場域,即使該處已有5G涵蓋,實際使用仍有可能無法完全避免的卡頓或不穩狀況。

原因在於5G高頻段雖速度快,但穿透力弱,容易因手機功率有限而發生不穩定的情況。對此,台灣大哥大結合700MHz低頻段的穩定性優勢,以互補式的高低頻協作架構,強化訊號深度與廣度。換言之,在戶外大場景跑得快,在室內密閉空間也能收得到。

NRCA自動切換最佳頻段,上網不怕訊號塞車

台灣大哥大的核心技術優勢,還有NRCA(New Radio Carrier Aggregation)載波聚合技術;NRCA讓行動裝置能同時使用多個頻段上網,如同多車道高速公路,讓資料流在不同頻段間靈活切換,兼顧高速率與深度覆蓋率。當某一頻段出現壅塞,系統能自動將資料流量轉至其他頻段傳輸,以提升整體承載效率與傳輸穩定性。

自2021年率先佈建高低頻NRCA,目前已有超過六成基地台支援這項技術,有效壓縮延遲、提升連線穩定度、強化訊號覆蓋與穿透。此外,合併台灣之星後,台灣大哥大更將全球主流5G黃金頻段3.5GHz的60MHz與40MHz頻寬合併,打造業界最大100MHz,為全台唯一同時整合5G高高頻與高低頻NRCA的電信業者,在5G網路體驗與穩定度領先同業,達到頻譜配置的頂規水準。

隨著短影音、直播、雲端工作等即時傳輸需求爆炸成長,用戶對「穩定滑順」的網路依賴不斷提高。台灣大哥大領先的NRCA載波聚合技術,正好回應用戶需求,無論是在捷運上滑臉書,還是在人聲鼎沸的夜市直播吃美食,都能享受多場景流暢切換的優質5G體驗。

2334636029_63M (1).jpg
圖/ shutterstock

優質有感體驗,經國際權威OpenSignal認證

根據國際第三方認證機構OpenSignal於2025年6月公布的行動網路體驗報告,台灣大哥大在「可用率」、「5G影音體驗」與「整體影音體驗」三項用戶有感的指標上獲得第一名。所謂可用率,意指用戶隨時隨地都能連上網路,關鍵時刻訊號不缺席,不論身處室內或移動場景,都能穩定連線不中斷;同時,良好的影音體驗指標,則代表用戶在觀看影片、雲端會議或滑短影音時,能享有畫質流暢、連線穩定、不易中斷的完整體驗。OpenSignal向來以實測數據為依據,其認證結果可視為對 5G 體驗品質的權威背書。

今年第一季,OpenSignal也針對合併電信後的網路表現進行評比。自2023年底台灣大哥大與台灣之星完成合併後,其在涵蓋體驗的評分顯著提升,並在品質一致性指標上維持82~84%的穩定水準。相較其他合併案例,台灣大哥大是體驗提升幅度最大、整體穩定性維持最佳的合併業者,顯見其網路品質、營運韌性與整合效率。

5G技術是否能成為使用者真正信賴的基礎,關鍵在於能否在生活場景中「被感受到」。台灣大哥大以完整的頻寬資源、彈性技術架構與佈建策略,從速度到穩定、從戶外到室內,打造順暢5G體驗,可期待在這場長期5G競賽中,成為用戶最仰賴的行動網路選擇。

有關更多相關資訊,請查詢網站:https://www.taiwanmobile.com/content/event/nrca/index.html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