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gma上市招股書拆解:48%年成長率、91%毛利率,設計巨頭如何走出200億合併失敗陰霾?
Figma上市招股書拆解:48%年成長率、91%毛利率,設計巨頭如何走出200億合併失敗陰霾?

設計協作巨頭Figma正式提交S-1文件,計畫在紐約證交所上市,準備叩響資本市場大門,這次上市申請也被外媒譽為是為沈寂已久的IPO市場注入一劑強心針。

Figma以設計工具聞名,但其實已從單純的設計工具蛻變為數位產品開發的核心平台,每週吸引逾1,300萬月活躍用戶,包含Duolingo、Netflix、Stripe、Uber、Airbnb、Claude都是客戶。Figma的財務表現也相當令人矚目,截至2025年3月31日,過去12個月的營收高達8.21億美元、年成長率達46%。

2023年,Figma和Adobe驚人的200億美元併購案最終戲劇性中止後,這份S-1文件可以說是Figma後續轉型與努力的成績單。但是Adobe的競爭壓力仍在,甚至生成式AI爆發後,Figma也有許多潛在挑戰,從S-1文件看到更多Figma的策略。

設計師不是最主要客戶!Figma如何從設計工具變成開發工具

Figma的故事始於2012年,創辦人Dylan Field和Evan Wallace的願景是「消除想像與現實之間的鴻溝」。他們在2015年推出了核心產品Figma Design,這是一款基於瀏覽器的設計工具,首次將設計帶入了網頁環境,實現了前所未有的開放性和協作性。這改變了過去設計師單打獨鬥、透過不斷寄送檔案來協作的模式。

隨後Figma又陸續開啟了其他產品線,從服務設計師擴大到服務整個產品團隊,包含為團隊腦力激盪和概念發想而設計,解決產品開發初期「構思與協調」階段的需求的線上白板「FigJam」,以及為開發人員量身定制,縮短了設計與開發之間的溝通鴻溝的「Dev Mode」,還有簡報設計工具「Figma Slides」。

2025年Figma最新擴張的產品線則都跟AI和開發有關:
- Figma Sites:讓用戶直接將設計發布為可運作的網站,並可自訂URL。
- Figma Make:這是一款AI驅動的產品,能夠將純文字轉換為產品雛型,甚至直接生成可運行的產品,大幅加速從想法到產品交付的過程。
- Figma Buzz:用於批量創建符合品牌形象的社群媒體和行銷素材,提供AI編輯文字和圖片功能。
- Figma Draw:為精細的向量編輯設計和產品插圖提供專用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Figma的產品線擴張到服務設計師以外的產品經理、研究員、行銷人員等非設計角色,恰好是從和Abobe紛紛擾擾的2023年開始,而這個轉型可以說相當成功:截至2025年3月31日,Figma擁有超過1,300萬月活躍用戶,其中三分之二是非設計師。

Figma的定位調整_Figma IPO S-1
Figma從最初服務設計師的設計工具,到現在成為服務整個產品開發團隊的完整開發協作工具。
圖/ Figma S-1文件

延伸閱讀:Figma打磨產品4年,終於成功!「最小可行性產品」理論還能相信嗎?

產品導向、企業和社群共生,成為Figma的壯大利器

如果說客群的擴張得益於產品線的多樣,在「怎麼讓客戶願意付錢使用」,Figma採取3大策略:產品導向成長(Product Lead Growth,PLG)、企業方案和開發者社群。

產品導向的成長方面,Figma將用戶體驗本身變成最強大的銷售工具,因為瀏覽器的方便性、協作可行性,自然地吸引了其他團隊成員加入,促成了從免費到付費的轉化,有效降低了新用戶獲取成本。

延伸閱讀:ChatGPT、Perplexity、Gemini、Claude、Copilot免費版、付費版差在哪?5大AI平台方案比較

至於企業客戶,Figma在2018年開始組建直銷團隊,並推出了「Organization」和「Enterprise」等企業級訂閱方案,而這些頂級方案佔總收入的70%。這個團隊與公司內部的「客戶擁護者」(customer champions)緊密合作,將產品推廣到整個組織,實現跨部門和多產品的採用。約有70%的新大型組織和企業客戶,其內部至少有一名用戶曾是Figma Professional方案的成員,這說明了自下而上的採用如何為直銷團隊鋪平了道路。

最後是以社群為核心的成長引擎。Figma透過年度會議Config以及全球超過200個「Figma之友」分會與用戶互動。社群為此開發出超過25萬種外掛和工具,豐富了平台的功能,Figma還提供「Figma for Education」計畫,向學生和教育工作者提供免費方案,培養未來的產品建構者。這種深度投入社群的策略,不僅帶來了用戶增長和忠誠度,也為其產品開發提供了寶貴的意見回饋。

從產品體驗、社群路動到企業服務,Figma也透過靈活的收費方式留下客戶。Figma的訂閱模式以「席次(per seat)」為基礎,從免費的「Starter」方案到針對個人和小型團隊的「Professional」方案,再到為大型企業提供的「Organization」和「Enterprise」方案,202年3月Figma還進行了重大的定價和包裝調整,引入了「多產品席次(multi-product seats)」,例如「Collab」、「Content」、「Dev」和「Full」席次,每個席次捆綁了不同的產品組合,希望提供更多功能並提升管理可見性,儘管這也帶來了預測營運結果的複雜性。

Figma新的定價策略_Figma IPO S-1
Figma調整了新的定價策略。
圖/ Figma S-1文件

48%年成長率、91%毛利率,Figma市場成績單表現亮眼

從S-1的資訊來看,Figma的核心財務指標展現了強勁的成長勢頭。Figma的營收主要來自其訂閱模式,且淨美元留存率高達132%,這表明現有客戶在持續增加Figma的使用量與支出,是營收增長的重要驅動力。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為止,76%的客戶使用了兩種或兩種以上的Figma產品,高於一年前的64%。

Figma各年度客戶群所產生的ARR_Figma IPO S-1
Figma各年度客戶群所產生的ARR持續累積。
圖/ Figma S-1文件
Figma淨美元留存率_Figma IPO S-1
Figma淨美元留存率表現,說明客戶願意留在Figma上,甚至願意多付錢。
圖/ Figma S-1文件

國際市場也是Figma的成長關鍵,截至2025年3月31日的三個月內,53%的營收來自美國以外地區,而過去12個月中Figma的營收達到了8.21億美元,在2024財年營收則是7.49億美元,實現了48%的年成長率。而截至2025年3月31日的三個月內,營收為2.282億美元,年成長率為46%。

更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4年12月31日的四年複合年營收增長率高達53%。公司的毛利率維持在極高的91%,凸顯了其軟體業務的內在效率和強大的單位經濟效益。

然而在淨利潤方面卻有一些波動。2023財年,Figma實現了7.378億美元的淨利潤,這主要歸因於其與Adobe合併失敗後收到的10億美元終止費。但在2024財年,公司承受7.321億美元的淨虧損,這主要是因為8.893億美元的巨額股權激勵費用,若剔除這些非經常性影響,Figma在2024財年的非GAAP(一般公認會計原則)營業利潤率為17%,並在截至2025年3月31日的三個月內進一步提升至18%。

至於費用,Figma的主要支出包括技術基礎設施和託管成本(含AI推理費用)、員工相關成本(含股權激勵)、支付處理費、折舊攤銷以及銷售和營銷費用等。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正進行大量AI投資,這短期內預計將對毛利率和營業利潤率產生負面影響。銷售和營銷費用在2024年大幅增加134%,部分原因也是由於股權激勵費用以及市場活動和廣告支出的增加。

在債務狀況方面,為了支付IPO前後產生的特定現金需求並增強財務靈活性,Figma於2025年6月27日簽署了一項新的循環信貸協議(Revolving Credit Facility),總額可達5億美元。Figma計畫利用這筆信貸支付與受限股單位淨結算相關的預期預扣稅款,並在IPO後,利用發行所得資金償還這筆債務。

目前Figma擁有6.186億美元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和9.232億美元的有價證券,顯示其流動性充足,此外Figma還有關於加密貨幣的相關投資計畫。

延伸閱讀:告別熬夜做PPT!Gamma、Presentations.ai、Beautiful.ai一鍵生成簡報:功能、價格資訊整理

Figma潛在風險:商業模式與市場競爭的雙重挑戰

不過,Figma的營運也存在相當風險,尤其是今年大幅調整了收費和定價後。Figma在S-1就承認,新模式可能無法精確反映吸引新客戶和留住現有客戶的最佳定價,這使得營運成果的規劃和預測變得更加困難。此外,未來若引入基於使用量的計費模式,可能會比訂閱制營收更難預測,降低營收可見性。文件也明確指出,這些變化可能導致客戶不滿或流失。

另外,Figma預計在IPO後,將因限制性股票單位(RSUs)的歸屬和結算產生大量的股票激勵費用。例如2024財年,Figma因股權激勵費用(特別是2024年5月的RSU釋放和2024年股票期權授予)而產生了8.893億美元的巨額淨虧損。這筆費用會顯著影響其短期內的毛利率和營運利潤率,並可能阻礙公司實現盈利。此外,大量RSU和股票選擇權的行使和歸屬,將導致對新投資者和現有股東造成即時且實質性的稀釋效應。

除此之外,生成式AI究竟是為Figma帶來機會還是挑戰,目前尚不得而知。儘管Figma正大力投資整合AI,但是AI同樣能降低競爭對手開發和推出產品的難度,甚至可能使Figma平台的某些方面過時,或減少設計師、開發者和其他協作者對其平台的依賴,進而導致營收損失。

Figma方面認為,儘管短期內對AI的投資預計會對其毛利率和營運利潤率產生負面影響,但是AI終將根本性改變產品開發流程,使軟體創作變得更為容易和普及。因此未來幾年只會投入更多到AI上。

擁有過半投票權,創辦人Dylan Field牢牢掌握Figma的關鍵決策權

做這項關鍵決策的又是誰呢?顯然是Figma的創辦人的Dylan Field。從S-1文件中,我們可以看到Figma的多重股權結構設計,這有利於集中創辦人的控制權。

Figma共同創辦人Dylan Field
Figma共同創辦人Dylan Field掌握公司75.3%的投票權。

Figma擁有三種不同類別的普通股:A類普通股、B類普通股和C類普通股。這三類股票的權利除了投票權和轉換權之外是相同的。其中,A類普通股每股擁有一票投票權,而B類普通股每股則擁有驚人的15票投票權,並且可以轉換為A類普通股。C類普通股則沒有投票權,除了法律另有規定外,並在特定條件下可轉換為A類普通股。

截至2025年6月15日,在IPO之前(並假設相關股票轉換與RSU結算完成),Dylan Field直接持有或透過信託持有56,553,591股B類普通股,將持有或能夠控制公司已發行股本的約51.1%投票權。更重要的是,他還持有另一位共同創辦人Evan Wallace及其家族信託Wu-Wallace Family Trust所持有的26,730,324股B類普通股的不可撤銷代理權。綜合這些,Dylan Field在IPO前將能控制公司約75.3%的總投票權。這種高度集中的投票權,將顯著限制新投資者在重大交易(包括公司控制權變更)中影響決策的能力。

除了創辦人,多家知名的風險投資公司也持有Figma的大量股權:

  • Index Ventures的關係企業在IPO前持有約66,793,025股A類普通股,佔總投票權的17.0%。其合夥人Danny Rimer也是董事會成員。
  • Greylock Partners的關係企業持有約61,495,120股A類普通股,佔總投票權的15.6%。其風險合夥人John Lilly也是董事會成員。
  • Kleiner Perkins的關係企業持有約55,120,394股A類普通股,佔總投票權的14.0%。其合夥人Mamoon Hamid也是董事會成員。
  • 紅杉資本的關係企業持有約34,186,651股A類普通股,佔總投票權的8.7%。其合夥人Andrew Reed也是董事會成員。

IPO市場逐漸回溫,Figma注入強心針

外媒《CNBC》表示,Figma的上市為市場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雖然美國總統川普4月份的關稅政策擾亂了市場,甚至導致一些公司推遲了他們的IPO計劃,但最近顯然慢慢回溫了,例如穩定幣發行商Circle上市後,現在價值比IPO價格上漲了6倍多,市值接近430億美元。

網路銀行Chime也於6月IPO、Hinge Health則是在5月上市、人工基礎設施供應商CoreWeave於3月上市後,6月價格上漲46%,自發行以來翻了兩倍。

Figma可以說是SaaS的佼佼者:瀏覽器原生、產品主導的策略,而且擁有一流的獲利率,更無懼——甚至擁抱——AI,將為軟體產業豎立一道標竿。

本文授權轉載自創業小聚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地下室到演唱會都不卡!台灣大哥大如何解鎖全場景、有感升級的5G體驗?
從地下室到演唱會都不卡!台灣大哥大如何解鎖全場景、有感升級的5G體驗?

5G開台邁入第五年,戰場早已從「誰有5G」轉向「誰的5G好用」。夜市、演唱會、地鐵、商圈——這些人潮洶湧、訊號最容易卡頓的地方,才是檢驗網路品質的真實考場。要打造真正有感的5G體驗,靠的不是技術名詞,關鍵在於能否把網路資源變成看得見、用得到的流暢速度。

台灣大哥大擁有最大5G黃金頻寬,以及高覆蓋率的NRCA載波聚合領先技術,為網路傳輸佈局暢行無阻的地圖,打通每一個收訊死角,再加上OpenSignal權威認證背書,不僅是技術成績站得住腳,更讓用戶日常生活使用有感提升。

全台獨家最大頻寬100MHz,讓5G跑得快又穩

要解析5G效能優劣,關鍵在於「頻寬」配置。頻寬就像道路的寬度,直接決定數據傳輸的承載容量。頻寬越寬,越能支撐大量用戶同時連線,確保下載、串流、直播等應用維持順暢體驗,避免因流量壅塞導致服務中斷。簡言之,頻寬就是撐起網路用戶體感的關鍵。

台灣大哥大目前在全球主流5G黃金頻段3.5GHz上,獨家取得全台最大100MHz頻寬資源,達到頻譜配置的頂規水準。實測結果顯示,在理想條件下,此頻寬配置可擁有高達2Gbps下載速率。

1216001092_53M.jpg
圖/ shutterstock

同時,台灣大哥大也已在全台超過2,000處熱點完成5G黃金頻段基地台升級。因此即使遇到夜市商圈、大型演唱會、跨年活動等高密度人流聚集場景,當用戶數量暴增、頻寬需求激增時,完整的基礎建設布局仍能確保訊號不中斷、網速不卡頓。

打通收訊死角,體驗有感不只是口號

除了速度與流量,5G還有一項棘手難題——涵蓋死角與訊號穿透力。特別是在室內深處、地下室等場域,即使該處已有5G涵蓋,實際使用仍有可能無法完全避免的卡頓或不穩狀況。

原因在於5G高頻段雖速度快,但穿透力弱,容易因手機功率有限而發生不穩定的情況。對此,台灣大哥大結合700MHz低頻段的穩定性優勢,以互補式的高低頻協作架構,強化訊號深度與廣度。換言之,在戶外大場景跑得快,在室內密閉空間也能收得到。

NRCA自動切換最佳頻段,上網不怕訊號塞車

台灣大哥大的核心技術優勢,還有NRCA(New Radio Carrier Aggregation)載波聚合技術;NRCA讓行動裝置能同時使用多個頻段上網,如同多車道高速公路,讓資料流在不同頻段間靈活切換,兼顧高速率與深度覆蓋率。當某一頻段出現壅塞,系統能自動將資料流量轉至其他頻段傳輸,以提升整體承載效率與傳輸穩定性。

自2021年率先佈建高低頻NRCA,目前已有超過六成基地台支援這項技術,有效壓縮延遲、提升連線穩定度、強化訊號覆蓋與穿透。此外,合併台灣之星後,台灣大哥大更將全球主流5G黃金頻段3.5GHz的60MHz與40MHz頻寬合併,打造業界最大100MHz,為全台唯一同時整合5G高高頻與高低頻NRCA的電信業者,在5G網路體驗與穩定度領先同業,達到頻譜配置的頂規水準。

隨著短影音、直播、雲端工作等即時傳輸需求爆炸成長,用戶對「穩定滑順」的網路依賴不斷提高。台灣大哥大領先的NRCA載波聚合技術,正好回應用戶需求,無論是在捷運上滑臉書,還是在人聲鼎沸的夜市直播吃美食,都能享受多場景流暢切換的優質5G體驗。

2334636029_63M (1).jpg
圖/ shutterstock

優質有感體驗,經國際權威OpenSignal認證

根據國際第三方認證機構OpenSignal於2025年6月公布的行動網路體驗報告,台灣大哥大在「可用率」、「5G影音體驗」與「整體影音體驗」三項用戶有感的指標上獲得第一名。所謂可用率,意指用戶隨時隨地都能連上網路,關鍵時刻訊號不缺席,不論身處室內或移動場景,都能穩定連線不中斷;同時,良好的影音體驗指標,則代表用戶在觀看影片、雲端會議或滑短影音時,能享有畫質流暢、連線穩定、不易中斷的完整體驗。OpenSignal向來以實測數據為依據,其認證結果可視為對 5G 體驗品質的權威背書。

今年第一季,OpenSignal也針對合併電信後的網路表現進行評比。自2023年底台灣大哥大與台灣之星完成合併後,其在涵蓋體驗的評分顯著提升,並在品質一致性指標上維持82~84%的穩定水準。相較其他合併案例,台灣大哥大是體驗提升幅度最大、整體穩定性維持最佳的合併業者,顯見其網路品質、營運韌性與整合效率。

5G技術是否能成為使用者真正信賴的基礎,關鍵在於能否在生活場景中「被感受到」。台灣大哥大以完整的頻寬資源、彈性技術架構與佈建策略,從速度到穩定、從戶外到室內,打造順暢5G體驗,可期待在這場長期5G競賽中,成為用戶最仰賴的行動網路選擇。

有關更多相關資訊,請查詢網站:https://www.taiwanmobile.com/content/event/nrca/index.html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