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捲皇后大道中
席捲皇后大道中
2000.03.01 |

二月十八日,台灣媒體大幅報導和信超媒體將於當晚在那斯達克掛牌的消息。同一天,香港也很熱鬧,由香港首富李嘉誠投資的Tom.com公司的股票,開始公開認購,香港到處可見大排長龍的人潮,中環皇后大道中的匯豐銀行週遭還得動用警察出面維持秩序。這一則消息同樣佔據香港的南華早報、信報、明報和經濟日報的重要版面。
三年前,香港回歸夢醒,地產價格大幅滑落。兩年前,在亞洲金融風暴衝擊下,香港政府力抗投機客炒作,香港股市一度緊張。一年前,香港的景氣還在緩步復甦。到今年,香港經濟已走出新局,恆生指數頻創新高,到二月中已突破一萬七千點。
網路產業正在香港發燒,聲勢之大已超越地產業,成為香港最熱門的話題。Tom.com網站推出兩個月,商業模式還不清楚,但認購金額已超過一千倍,全香港六百萬人有超過一百萬人認購,亞洲華爾街日報形容「就像買彩券一樣。」
一年半前,香港的創投還很少投資網路公司,現在投資網路公司已經變成香港的全民運動。「太瘋狂了,」經營化妝品網站的looks.com創辦人史密斯(Ian Smith)睜大眼睛搖搖頭,「這實在太瘋狂了。」

**國際化資源機動搶進

**
與華文世界的中國、台灣和新加坡不同,在香港網路扮演重要角色的,是掌握資源的傳統企業。香港一向以自由市場經濟著稱,政府對產業發展甚少介入,加上資本市場發達,企業對商機的嗅覺敏銳,而且兌現商機的速度非常快。
香港六百多家上市公司中,超過四分之一喊出要投資高科技業。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通訊與網路產業分析師周立明指出,今年將是香港傳統企業大舉投入網路產業的一年。
除了李嘉誠的和記黃埔和長江實業之外,新鴻基、信和以及新世界等地產集團,都積極進軍網路業。信和科技集團執行長劉助觀察,亞洲金融風暴結束後,地產公司就陸續將資金轉到網路業,因為地產交易多是用現金,地產公司手上的資金變現性很強,有利於進行轉投資。
信和科技集團是信和集團旗下的創業育成中心,結合矽谷、台北、北京、新加坡和以色列各地的資源,一開始就形成一個國際網路,專門培育剛成立的網路和通訊公司。「以麥當勞連鎖店的方式來做,可以更快達到關鍵質量,看到效果,」劉助採用與傳統創投完全不同的策略。

**百花爭鳴後來居上

**
地產公司擁有辦公大樓和住家,等於掌握最接近消費者的「最後一哩」(last mile),有利發展寬頻服務和電子商務,使得原本被認為價值滑落的實體資產,搖身一變成為聚集流量的通道。去年下半年,新鴻基就推出住宅寬頻上網,用戶在家中開機,直接連結到新鴻基的入口網站,可以瀏覽內容和購物。
與美國相比,亞洲網路產業還有三年落差,仍處於早期階段,要看到獲利或成功故事還需一段時間。也因此,資本市場的支持非常重要。香港在去年下半年推出的創業板(Growth Enterprise Market, GEM),是亞洲第一個類似美國那斯達克的科技類店頭市場,突顯香港急於想成為區域性的網路經濟中心。
綜合《時代》雜誌和《亞洲華爾街日報》的估計,今年亞洲將有一至兩百家網路公司上市,這些公司有一部份會到那斯達克掛牌,但多數會在亞洲上市。這使得創業板被香港寄予厚望。
目前創業板已有十家公司上市,審查中的還有三十家以上。「案子多得來不及看,」本身也是創業板審查委員的劉助指出。創業板目前有二一位審查委員,分別來自產業、銀行、會計、律師和創投等領域。

**作為中國門戶的有利角色

**
今年六月,香港股市更將開放外國投資人直接上網買賣股票,眾多網路業者都看好這個市場。
美國線上(AOL)香港分公司總經理劉靜妍指出,公司已和券商合作,一定會推出網路下單服務。
香港一直是中國對外的門戶,隨著中國概念在網路產業不斷發燒,香港也抓緊地理和政治優勢,積極營造網路商機。劉靜妍正在規畫,將熱門的一百項中國商品,放到美國線上網站,賣給美國線上的兩千一百萬用戶。
而最徹底實現中國概念的,則是中華網(China.com),創辦人葉克勇早在九四年就想到這個概念,商業思惟清楚而準確。中華網在香港成立、到美國上市、賣中國概念、使用者則遍布亞洲多國。
成功上市取得資金後,中華網開始購併和投資其他網站,並擴充據點,還將業務範圍延伸到幫客戶建網站和銷售網路廣告。「對於中國,我有二十年的計畫,」在香港銅鑼灣面海的辦公室裡,葉克勇很有信心地說。中華網最近剛又在美國完成一次現金增資(secondary offering)。

**東方之珠展現數位光芒

**
香港自由的商業環境,促成許多新的商業機會,而高度競爭壓力則讓業者絞盡腦汁,嘗試新的模式和服務。
第三大行動電話服務業者數碼通(SmarTone),是香港第一家推出無線上網業者,並同時經營有線上網業務,也和雅虎合作成立網站,還推出每月線上購物金額達68塊港幣,就可不限時數上網的服務。數碼通也預計在今年底推出寬頻連線服務。「網路產業太競爭了,大家都在搶市場和搶人,我們得趕快實驗各種機會,」數碼通互聯網服務部高級經理盧偉強指出。
各式各樣的網路廣告,正搶佔香港地鐵出入口的廣告位置、以及路上和公車上的廣告看板。
為了釋放更多人才和資源到網路產業,香港的大學已開放教授可以留職停薪、保留原有宿舍到外面創業,並且可將學校的研究成果帶出去。
對香港來說,瘋狂投資網路股的激情雖然開始,但終究會回歸正常。對所有的網路公司而言,最重要的是趕緊搶佔關鍵位置。
雷曼兄弟分析師周立明比較,目前亞洲的網路產業,各領域還沒有產生具有主導力量的霸主,像美國亞馬遜在網路零售業的地位一樣,這是亞洲網路公司下一階段面臨的挑戰,開始會出現很多失敗和購併的案子。
昔日的東方之珠,正努力轉型為數碼港,成就新的風華。自由開放的商業環境、有活力的資本市場、加上商業思惟敏捷的香港商人,塑造香港獨樹一格的網路經濟模式,也為成形中的華文網路經濟,提供多項參考經驗。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