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委員會新任主委葉俊顯17日召開上任後首場記者會,揭示其施政藍圖。他強調,未來將以「AI新十大建設」、「地方創生」與「六大區域產業及生活圈」為三大核心支柱,推動台灣均衡發展。
葉俊顯特別指出,AI將全面滲透民眾生活,因此新創發展、人才政策,將是推動一切的關鍵基礎,國發會將透過優化投資機制、擴大攬才法規,以及「創業綻放-創業大聯盟競賽」等多元管道,為台灣的創新動能注入活水。
注入新創活水:優化投資、廣納人才、打造創業舞台
在AI發展方面,政府將推動涵蓋智慧應用、關鍵技術及基礎建設的「AI新十大建設」,目標是促進「AI產業化、產業AI化」。葉俊顯比喻,這項建設計畫的影響將如過去的十大建設般深遠,因為從日常的電風扇到高科技手機,AI晶片將無所不在,徹底改變產業與民眾生活。
具體來說,由前國發會主委劉鏡清所執行的幾項新創和AI發展政策將會延續執行,包含創業早期的扶持、成長期的資金和站上國際舞台的出海協助。早期創業家的扶持,也就是比賽性質的「創業綻放-創業大聯盟競賽」,目前已經收到3,000組團隊報名;成長過程中所需的資金部分,則是跨部會的「主題式基金」,如AI、綠色成長、智慧機器人甚至是軍工、大健康、運動等領域,這些特別規劃的百億基金也會持續推進;至於海外推進,東京、矽谷新創基地將會持續運作,作為台灣新創鏈結國際的橋樑。
不過葉俊顯這次特別強調了海外人才的新方向。
過去的就業金卡門檻較高,8月剛剛通過的《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的修法將擴大「就業金卡」適用範圍,新增環境、生技等領域的特定專業人才;大幅放寬外國畢業生留台工作限制,例如將免2年工作經驗的門檻從世界前500名大學放寬至前1,500名大學;並延長「數位遊牧簽證」停留期間至2年,以吸引更多國際人才。
至於「六大區域產業及生活圈」與「地方創生」這兩方面,前者注重台灣城鄉均衡發展,後者則是希望結合產業發展與生活品質。葉俊顯解釋,過往的發展模式是「先有產業才有生活」,如台積電進駐台南後帶動周邊發展;但未來地方創生的目標是「從生活長出產業」,讓區域均衡發展。為此,中央將與地方合作,完善供水、供電、居住、教育、醫療等九大生活機能,以創造在地就業、提升薪資,縮小城鄉差距。
從台積電成功看「精準政策」:客製化施政將成新常態
「台積電一直是我們的成功範例,我認為他成功的5大要素是『TSMC+1』,也就是:客戶信任(Trust)、教育與生態系(System)、創辦人張忠謀的領導(Man)、台灣獨特的工作文化(Culture),以及最後一項關鍵因素——「國家政策」(+1)。」葉俊顯說強調,這個案例凸顯了國家發展政策的重要性。
因此,未來的國發會政策必須更加「精準」,如同精準醫療或精準行銷,針對不同族群的需求設計客製化方案。葉俊顯坦言,政策必須貼近民眾「體感」,不能只停留在冰冷的統計數據。
葉俊顯認為,隨著AI技術普及,個人化服務將成為主流,政府施政也應跟上潮流,針對青年、弱勢等特定群體提供客製化服務,這將是提升政策精準度的關鍵。葉俊顯總結道,國發會的目標是透過精準、有感的政策,為台灣的產業與新創生態系打造更穩固的發展基石。
本文授權轉載自創業小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