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能(Gartner)預測,到2028年,企業生產環境中的軟體將有40%是使用Vibe Coding(氛圍開發)技術與工具所建立。由此可預見在未來職場,運用AI寫程式將是如同操作Excel一樣的基本技能。
「我遇到一個很白痴的工作,就是要開統編。」陳以婕說。身為「生成式AI年會」前社群社群負責人,每月小聚60人、每年大會600人,活動結束就要逐筆核對發票抬頭與統編。錯字、無效統編層出不窮。處理這些事情並不難,但會榨乾人心,日積月累地啃掉時間與心情。
如果有一個系統可以處理雜事,那該有多好?畢竟所有工作者的日常事務中,總有讓人抓狂的小事。
陳以婕不是工程師,頂多上過一些線上程式課程,算是「程式麻瓜」。她決定嘗試開發一個統編比對工具。理由坦白到讓人會心一笑,「慢慢處理統編也可以啦,但是只要我省下愈多時間,就有愈多時間躺在床上耍廢欸!」動機聽來好笑卻直擊人性:把討厭的事縮小一點,就能多掌握一點人生。她後來真的做出「公司統編抬頭比對工具」,支援匯入資料、自動比對並匯出結果,從此把最煩的一段流程塞給AI。
跟AI跳恰恰很正常,表明「需求」最重要
陳以婕的方法並非大家所想像中優雅地輸入需求,AI便自動處理完一切。Vibe Coding(氛圍開發)雖然有一個充滿快活氣息的Vibe字,但目前的過程仍有點手工藝的味道。
陳以婕會在ChatGPT、AI編輯器Cursor和Windsurf之間不斷來回溝通,最常見的流程就是:貼需求→獲得程式碼→跑失敗→貼錯誤→再試一次。她不會假裝自己看得懂程式碼,也不覺得看不懂有什麼關係,只是不斷把任務切分到最小,一個個擊破。
「挫敗難免啦。」但成功之時,陳以婕能感受到足以抹平所有狼狽的成就感,「哇,那一刻我真的體會到工程師有創造世界的能力。」
打開寫程式這扇門,猶如手上握有無限可能性的錘子,可以敲打一切看不順眼的釘子。像是家裡需要另聘印尼籍的移工成為看護,希望能在LINE群組內實現語言翻譯,讓多位家人可以跟看護溝通。
這一次在工程師好友的協助下,她沒有直接寫程式,而是嘗試「先寫需求」:長輩不會設定,所以設計成只要有一個人會設定就好;不只翻譯,還要能動態擴增語言;每一次翻譯都有成本,必須加入「通關密語」做權限控管。
最後,她做出LINE機器人,透過大型語言模型作為翻譯中介,再把訊息整理回群組,讓家人與看護得以自然溝通。真正的難點不在寫程式、串接和金鑰,而是在一開始把情境、角色、限制講明白。當說明清楚了,AI反而更聽話。
注重速度與激情,就有AI小精靈潛能
說清楚問題、需求、規格,將會是未來跟AI溝通最重要的能力。由於陳以婕也有投入AI工作坊,帶著更多程式麻瓜解決工作上的疑難雜症,「常常他們嘴上說A,要解決的卻是B,很多時候我們不是在教怎麼用AI,而是在做思維訓練。」
要怎麼培養這種能力?陳以婕雖然沒有一個系統性的答案,人格特質卻顯露了一切。她有一個習慣,會記錄下自己每天的工作時間、每一個任務又花了多少時間,「接案仔當然要精打細算啊,要是花太多時間很不划算。」在意自己的時間,就有強化效率的動力,同時逼迫思維進化。
還有另外一個特質,「我會跟ChatGPT吵架,甚至吵到額度都用完了。」陳以婕笑說。吵架的本質其實是「澄清」,不排除她跟ChatGPT吵架的內容或許有不合理之處,但那也是一次次釐清需求的過程。
正是這種不斷與AI碰撞的過程,讓技術不再冰冷,反而成為一種能實現個人意志的創造,並且打開了更多的可能性。陳以婕不願意代表其他人發言,斟酌一會說:「AI真的給我這類的文職生,一個思考其他職涯可能性的機會。」就算現在沒有需要Vibe Coding的題目也沒關係,她長期沉浸在AI社群裡,看過最真實的一幕,「所有人都很FOMO(錯失恐懼症,fear of missing out),最後真正成為很會使用AI的人,可能只有1%。」
慢慢來,先有需求再說。所以現階段陳以婕不急著稱自己為「開發者」:「我認為差別在於:你知不知道自己在寫什麼(程式碼)。」她承認現在還是有很多看不懂的片段,但願意慢慢把黑箱變成玻璃箱,至少理解哪一段在做什麼、哪一段可以被替換,「我現在可以說的是,我是AI小精靈啦!」
陳以婕
社福系畢業、曾任專案經理,從程式小白升級為AI小精靈,喜歡在AI、開源社群擔任閃閃發光的小螺絲釘
她的Vibe Coding工具包
ChatGPT:大語言模型聊天機器人
Cursor:AI程式編輯器
Windsurf:AI程式編輯器
Lovable:AI網頁、App開發工具
《數位時代 Live》Vivi直播分享Vibe Coding實戰,再免費分享簡報檔10/15(三)Youtube直播,立即報名>>
本文不開放轉載
責任編輯:謝宗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