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成大學生用兩倍速看課!Z世代看YouTube念書、上班族瘋副業:日本「令和式學習」是什麼?
8成大學生用兩倍速看課!Z世代看YouTube念書、上班族瘋副業:日本「令和式學習」是什麼?

作為一名長期往返日本與台灣的投資人,我特別關注教育與年輕世代的行為變化。幾次在東京與學生與朋友的交流,我驚訝地發現,許多日本 Z 世代的學習起點已經不是傳統的補習班或參考書,而是 YouTube。對他們而言,學習可能發生在十分鐘的影片裡,也可能透過一場直播或短短的 Shorts。

進一步探究,原來這不只是我的感覺而已。一份針對人才與教育的調查顯示,超過 70% 的日本高中生會利用 YouTube 學習,特別是升學壓力最大的高三生,他們更會把平台當成蒐集相關科技資料的管道。

同樣的趨勢,也出現在上班族:調查指出,近一半(48%)的上班族受訪者表示,會選擇使用 e-learning來學習工作相關的知識,30% 以上則依賴音訊或影片內容學習。

有趣的是,多數受訪者都強調「時間寶貴」,調查顯示,高達 62% 的上班族強調「能否在短時間內有效學到東西」是關鍵;而根據電通的研究,超過 80% 的大學生,會用兩倍速或快轉方式觀看課程影片,顯示無論在職場或校園,學習的衡量標準都正在從「花多少時間」轉向「能否快速獲得成果」。

這些行為,正在重塑日本的學習文化。我稱之為「令和式學習」。

什麼是「令和式學習」?

如果說平成時代的學習以「書本與補習班」為主流,那麼自 2019 年進到令和時代之後,我們看到的已經是一幅截然不同的風景。我觀察到「令和式學習」有幾個清楚的特徵,從學習方法與媒介、從老師到創作者,都在經歷翻天覆地的變化。

令和式學習特點 1:學習需求全面重塑,從 Reskilling 到副業潮

疫情讓線上學習成為全民日常,不過,這只是表層的改變。更深層的,是學習需求與價值觀的重塑。過去,人們學習多半是為了考試或升遷;如今,Reskilling(再技能化) 已經是上班族的必修課。根據調查,31.8% 的受訪者希望透過學習提升工作成果,50.6% 坦言對現有工作還有許多不懂。

然而,要真正再技能化,光是累積新知識還不夠,還得拋掉一些舊的依賴。像是「只要考證照就能安身立命」的想法,或是「公司會提供終身訓練」的期待。換句話說,學習不是單純加法,有時候更需要減法,把過去的習慣清空,才能接納新的能力。

而在職場上,這種「學新技能」的需求又與副業潮交織在一起。根據 PERSOL 綜合研究所的調查,約 60% 的日本企業已經允許員工兼職,超過 40% 的正職員工有做副業的意願,為了開拓「第二舞台」,更多人開始尋找額外技能。

令和式學習特點 2:老師角色的改變,「非典型」專家興起

昭和、平成的社會裡,甚至到今天,「老師」意味著權威,通常是教授、證照講師、或是具備官方背書的專家。學習往往是按照章節和體系,一步步往上累積。然而在令和世代,這個傳統的學習框架開始慢慢被打破。

特別是在 YouTube 上,知識型創作者逐漸崛起。他們不一定是傳統定義上的「老師」,卻能用更貼近大眾的方式解釋艱深的主題,並透過社群互動建立影響力。

例如,「とある男が授業をしてみた」透過白板和簡單器材,為中學生拍攝數學課程影片,成為補習班之外的「線上名師」;GENKI LABO 從科學實驗切入,把理論轉化成人人都能理解的故事;而松丸亮吾則把謎題與邏輯思考包裝成遊戲與娛樂,讓邏輯力在年輕世代成為一種流行。

這些「非典型專家」的共同點是:他們不是出身正統的「學院派」,而是靠把複雜知識轉化成簡單語言的能力、和觀眾的持續互動,以及充滿創意的內容設計,成為令和時代的新老師。

此外,這些知識型 YouTuber 之所以受到新世代青睞,不僅因為內容有趣,更因為他們符合當下最在意的標準——タイパ(Time Performance):在有限時間內,快速學到有用的知識,這才是 Z 世代與上班族願意停下來學習的原因。

令和式學習特點 3-創作生態圈的改變

令和式學習的第三個特點,是日本創作生態圈的改變。

在 2018、2019 年以前,不少 YouTuber 只要依靠 Google 的廣告分潤,就能過得不錯,甚至自由創作自己感興趣的題材。然而疫情之後,大量創作者湧入,競爭急速加劇,廣告分潤變得不穩定,許多人的收入開始大幅波動。單靠分潤就能賺錢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

於是,「多角化經營」成為必然選擇。娛樂型 YouTuber 可能轉向販售周邊產品,而知識型、教育型 YouTuber 則不得不思考:如何把「知識」本身轉化成可以持續變現的產品?

高品質影音課程,是「令和式學習」的新藍海市場

在日本,有兩個平台印證了「知識變現」這股潮流:一個是 note,另一個是 Voicy。前者是日本最知名的內容創作平台,讓知識型創作者可以寫文章並收費,更在 2022 年成功掛牌上市;後者則是收費制的聲音平台,創作者能透過 Podcast 提供內容,也培養出不少忠實聽眾。這些平台的成功,顯示知識付費的需求確實存在。

但在高品質的影音課程這一塊,日本卻依然留有很大的空白。目前,日本市場的線上影音多半以 Udemy 為主流,大多數課程都是創作者自己錄好就直接上架。這種模式雖然門檻低、數量龐大,但問題也很明顯:品質參差不齊,課程缺乏整體架構設計,互動性與社群感更是嚴重不足。如果學習者期待更有系統、更有秩序的方式,往往會覺得難以持續。

在亞洲地區,台灣的經驗或許能提供一些參考。台灣的線上教育市場在 2014 年前後開始萌芽,至今已經走過十年的發展。其中,Hahow 好學校是一個典型案例:它不只是單純讓用戶自己錄製課程後上架,而是與創作者共同設計,從課綱編排、內容拍攝,以及老師與學生的課堂互動環節,都經過嚴格把關。

更重要的是,Hahow 的「老師」並不限於傳統的教授或講師,而是來自各行各業的實務專家與創作者:可能是插畫家、設計師、工程師,也可能是心理師或攝影師。他們的專業知識不再只是零散片段,而是透過平台協助,轉化為有系統的課程;同時,課綱設計、拍攝品質、作業回饋等環節都有嚴格把關,讓學生能獲得完成感並建立信任。

這樣的「老師多元化」模式,不但擴大了知識的邊界,也讓線上教育逐漸成為創作者重要的知識變現管道,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取代了過去「出版社」的角色。
相較之下,日本市場的缺口就更為明顯:雖然知識付費需求已經存在,但真正兼具「高品質影音」與「有系統的課程設計」的平台仍然稀缺。這正是「令和式學習」最需要補上的關鍵拼圖。

從紙雕到中文課:Myte高品質線上學習的新嘗試

在這一塊關鍵拼圖當中,Myte正好切入了這個空白。Myte 是 Hahow 在日本推出的新嘗試,與日本的 Paseli 株式会社(BrushUP 学び)合作打造,專注於協助日本創作者設計高品質的影音課程與平台運營。
有趣的是,「Myte」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寓意:它來自 「My Teacher」(我的老師),同時發音又接近 「Mighty」,象徵學習能帶來更大的力量。這個雙重意涵,也點出了平台的定位——不只是知識傳遞,更是讓學習者與老師之間建立真實連結、獲得成長的過程。

與一般「錄完就上架」的平台不同,Myte 採取了更貼近需求的設計機制。課程往往從問卷調查開始,先蒐集潛在學員真正想學的內容,等到累積足夠的預約人數後才正式開課。這種近似「眾籌」的模式,不僅降低了做了課程卻無人問津的風險,也確保課程更符合學習者的期待。

此外,Myte 不僅提供 IT 技能、語言、職場課程,還涵蓋嗜好、藝術、生活風格、身心健康等領域。課程設計也強調多樣化形式,除了影片,還會加入活動、作業或練習,幫助學習者在互動與實作中加深理解。

Myte 推出的第一門線上課程,是由日本藝術家親授的「紙雕課程」(アーティスト直伝切り絵技法完全ガイド | 基礎練習・自己表現・リラックス)。這個課程選擇很有意思,乍看之下,這並不是最容易賣座的題目,但卻非常具有代表性。紙雕是傳統而細緻的日本工藝,要把這樣的文化元素轉化成線上課程,不只是錄影就好,而是需要完整的課程設計與品質控管。

日本藝術家親授的「紙雕課程」
圖/ Myte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堂課讓學生真的「交作業」。不是簡單的留言或按讚,而是親手完成作品並提交,老師再逐一給予回饋。目前多數日本的線上課程,多半還停留在「單向觀看」模式;但透過像 MyTe 這樣的平台,學習者能進一步參與、互動,甚至交出自己的作品,並在過程中感受到自己的進步。

另一個案例,是 YouTuber ズズZuzu開設的「台灣華文課」(台湾で“伝わる”!ZUZUとマスターする旅の台湾華語入門)。Zuzu 雖然是台灣人,但她的觀眾主要來自日本,她親和又直接的風格,讓她在日本年輕族群中累積了十幾萬粉絲。這門課的意義在於,它不只是語言教學,而是觀察一個重要問題:創作者能否把零散的內容轉化為有系統的學習體驗?粉絲又是否願意從「免費觀眾」轉化為「付費學生」?

YouTuber ズズZuzu開設的「台灣華文課」
圖/ Myte

從單向變成互動,日本的學習正要開啟新的轉折

令和世代的學習,正從補習班、學校的傳統框架,走向更快、更靈活、更貼近生活的模式。我將之視為一個更大的文化轉折。或許在不久的未來,我們能看到日本的學習市場,會被更多不同的創作者與學習方式重新定義。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值得持續關注、也讓人期待的變化。

延伸閱讀:快樂兒童餐不快樂、「買餐送贈品」變公關危機!從行銷翻車事件,學習吉野家的聰明對策

責任編輯:蘇柔瑋

關鍵字: #Z世代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