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公司只靠一款產品,就成為估值三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九百三十億元)的獨角獸。
它是美國的HistoSonics公司,根據其最新開發的醫學技術,不須產生任何傷口,就能治療肝腫瘤,因此縮短手術後的恢復期。這讓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矽谷圈知名風險投資家暨PayPal共同創辦人提爾(Peter Thiel)、全球前十大藥廠嬌生(Johnson & Johnson)捧著數億美元排隊投資,引發資本市場關注。
如今它也進軍台灣,今年十月,它向衛福部遞出醫材許可證申請,目前尚待核准。同時於台大醫院進行臨床試驗,預計年底前完成十個治療病例。
恢復期約三天,但成本高昂
無創治療肝癌看似天方夜譚。但,這招「隔山打牛」的組織碎化療法,有其原理——它是運用超音波在腫瘤內部形成微小氣泡,氣泡反覆膨脹與破裂的過程會形成一股力量,破壞腫瘤細胞。
這讓術後恢復期大幅縮短,約三天,而傳統手術得花兩週住院觀察。更遑論,有些病患,如:高齡者、慢性病患,被認定身體狀況無法承受傳統手術者;又或是有些病患正好在服用抗凝血藥物,不宜手術,如今都有了治療契機。二○二三年至今,已在全球累計數百個病例。
「我們現在正在做的,是治療其他人無法治療的患者,」台灣第一個使用該醫材的醫師、台大醫院癌症微創介入治療中心主任黃凱文解釋,即使腫瘤位在非常困難的位置,甚至涉及一些高風險器官,例如膽管或血管,也能避開。「它是純粹的非侵入性,這是非常非常大的進步。」
進步的背後,是龐大而精準的控制,代價高昂。
從手術實況發現,主刀醫師標記手術位置後,機器手臂就會自動開始治療,多數時間只須監測螢幕,確保機器運作順暢。但,現場依然「全程」需要有主刀醫師、影像科醫師、麻醉科醫師、護理師、設備工程師等將近二十名專業人力待命,遠比全人工的傳統手術多了好幾倍人力。
例如,它光是麻醉方式,就很不一樣。
傳統常見的肝癌微創消融手術採取舒眠或局部麻醉,病患在手術過程能保持自主呼吸。但,組織碎化療法要讓機器手臂精準施作,得確保病患在治療過程不能移動,就連呼吸時的胸口起伏都不允許,得採全身麻醉,過程中還要持續監測。
種種要求讓它價格高昂,成為推廣阻力。「以其他國家的經驗,這設備收費是消融的十倍。」黃凱文直言,現有消融療法傷口也只有針孔大小,收費親民,臨床操作更容易。
如果HistoSonics想讓全球醫界為該醫材埋單,須證明它的技術不只先進,還能闖進傳統手術的禁地,具備革命性地位。
在這個關鍵時刻,它選擇仰賴台灣,為它找出不可取代性。首先,HistoSonics與台大醫院合作執行臨床試驗,針對腫瘤位置靠近血管的病患,以組織碎化治療後,檢視能否兼顧安全性與治療效果?接下來還會嘗試以該技術治療胰臟癌、後腹腔肉瘤等難治疾病。
「在台灣做的臨床試驗跟其他國家都不一樣,」黃凱文解釋,目前台大執行的臨床試驗內容,不屬於該醫材的標準適應症,原廠盼能透過合作,擴大使用範圍。「如果能體現出以前的工具沒辦法做到的價值,就有革命性的角色。」
藉台灣技術找更多優化機會
為它奠定未來方向的同時,HistoSonics還仰賴台灣,加速在亞洲的拓展。
長期以來,許多先進醫材在評估該優先進軍哪些市場時,都有台灣,日積月累下,台灣逐漸成為亞洲醫學領域的領頭羊。台灣以健保給付為主,人口又少,論規模,理應小於中國、日本等人口基數更大的市場,為什麼總能搶先採用先進醫材?
「原廠看重市場潛力,」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副院長丁金聰指出,台灣的醫療平均品質高,能給予優化建議,且台灣人經濟能力普遍佳,有能力採用先進醫療者眾多,「單次一百萬元的手術,滿多人負擔得起。」
黃凱文證實,台灣不只搶先使用,還要成為老師。未來台灣是組織碎化刀的亞太區訓練中心,其他亞太國家醫師導入該醫材時,不必再遠赴美國,都能到台灣受訓。
目前組織碎化刀在台灣尚待核准,但它在此又做新適應症的臨床試驗,又開闢訓練中心,這說明了,這隻被資本市場看好、估值達三十億美元的獨角獸,能否如預期發揮它革命性的癌症治療潛力,得靠台灣人才開闢前路。
對台灣而言,小國能靠實力與國際大廠相互成就,搶先引進醫材、訓練足量專業人才,對台灣民眾就是提升醫療品質的正面機遇。
本文授權轉載自商業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