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科技日於11月21日登場,黃仁勳兒子黃勝斌出席引發話題外,創辦人郭台銘也睽違兩年驚喜現身參與科技日活動,滿頭白髮與董事長劉揚偉同框致意。
而外界最關注的是,鴻海選在科技日一早,宣佈和OpenAI的重磅合作案:雙方將聯手設計下個世代的AI基礎設施硬體,並在美國生產設備。
OpenAI創辦人奧特曼(Sam Altman)特別在大會中錄影致詞,他指出,生成式AI需要全新的機櫃散熱跟電力方案,也需要全新的供應鏈模式,大規模打造基礎建設,「我們很榮幸和鴻海一起在美國完成這個任務,是最適合的夥伴,如果沒有劉董事長的遠見,這個合作不可能實現。」
劉揚偉在開場演說中指出,AI資料中心的合作證明鴻海「不只是組裝廠」,具備完整的垂直整合能力,是未來的競爭優勢。
他也在會後採訪中透露更多細節:OpenAI作為最大使用者,現有資料中心仍有 穩定性 痛點,因此與鴻海迅速攜手合作,初期設計會在加州進行,製造有機會在俄亥俄州。
鴻海、OpenAI合作幕後
劉揚偉指出,鴻海會和OpenAI攜手合作的主要原因是,OpenAI是目前AI產業中「最大的使用者」,在現有AI資料中心架構有很豐富的使用經驗,在訓練大型語言模型時實際觀察到許多痛點,比如訓練一個模型的六個月過程中,很容易遇到系統當機的問題,很可能和電力或冷卻散熱設備有關。
因此當奧特曼到鴻海辦公室拜訪,雙方溝通後一拍即合,認為必須一起合作,為下一個世代的資料中心打造新的架構,能夠因應龐大的AI運算需求,並且能保持穩定運行。
「這場合作進展非常快,Sam有到我們公司談,會議後一個月就簽MOU(合作備忘錄)了。」劉揚偉指出。
OpenAI「暫無採購承諾」,鴻海為何點頭?
不過,在新聞稿中提及,雙方的合作模式是「目前尚未涉及任何採購承諾或具體財務義務,OpenAI將擁有優先評估這些系統的權利及採購選擇權」,媒體提問,為何鴻海願意簽下這樣未有保障的合作案?
劉揚偉坦言,由於AI資料中心的資金需求非常龐大,而目前業界關注循環融資問題,(編按:OpenAI和輝達、甲骨文等巨頭形成「供應商向客戶投資、客戶再購買產品」合作關係),因此合約中暫時未談及大筆的採購承諾,是為了避免相關問題發生,「但實際上(採購)就是會發生,只是我們一步一步往前推進」。
至於生產時程,OpenAI的目標是「每周製造一個GW(Gigawatts,運算量的機櫃)」,鴻海會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從每月一個GW的節奏開始慢慢推進。
劉揚偉指出,初期設計階段會先在加州聖荷西進行,也是OpenAI的總部位置,「因為是下一個世代的架構設計,要非常密切合作才能把想法討論出來。」
在美國的製造地點,劉揚偉表示,目前非常有可能在俄亥俄州的工廠打造,鴻海相信「Local for local」的在地生產製造是趨勢,將在美國生產AI資料中心所需的關鍵設備,包括線纜、網路設備、冷卻與電力系統等,布局未來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