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於1986年的邁特電子,將於明年邁入40週年。這家源自傳統電子製造商,專注於車用電子與網路通訊。在第二代戴憶帆接班後,於2016年成立了創新部門「邁特創新基地」,選擇與大型代工廠截然不同的道路——聚焦「少量多樣」的高毛利客製化市場,並成功以軟硬整合為出發點,跨足智慧醫療、智慧農業、智慧移動與智慧工廠,並推動IoT創新產品從概念走向量產。
為因應少量多樣、交期緊迫的市場需求,邁特電子投入「以大帶小製造業低碳及智慧化升級轉型補助計畫」,攜手四家供應鏈夥伴導入數據化與可視化管理,讓生產流程更透明、決策更精準。這不僅為AI應用奠定數據基礎,更在協作過程中深化夥伴間的信任關係,開啟共創共成的新局。
跨越製造瓶頸 智慧化升級啟動數位新時代
「其實我們在0到100這件事情,從客戶有一個Concept 開始,我們可以一條龍的做到好。」邁特電子副總經理戴憶帆如此形容公司的競爭力。邁特專注少量多樣的高階電子產品,要求高信任、高價值與高毛利,但傳統 ERP 系統與人工紀錄已無法支應其靈活需求,導致排程與效率一度陷入瓶頸。
戴憶帆強調,「AI 是未來,但數據才是 AI 的地基。」因此公司在智慧化升級專案中,展開完整佈局:從產品設計、法規驗證到量產流程,全面導入數據收集與管理系統,串聯地端與雲端,為AI應用預先鋪設基礎架構。
目前已有近半機台完成聯網,供應鏈可視化程度達15%到30%,平均交期縮短5天,決策效率明顯提升。搭配預防保養與能耗監控系統,也有效降低停機風險,顯著提升整體營運效率。智慧升級不僅解決自身瓶頸,也帶動供應鏈同步轉型,展現大企業帶動中小企業共同提升的實質成效。
即時監控與數據分析 讓產能全面提升
邁特電子帶領四家夥伴共同進行智慧升級,翻轉中小企業傳統生產模式。華俊機械模具過去依賴老師傅經驗,如今導入CNC車床與銑床數據監控,實現數位化管理。松合懋實業將九台加工設備全面聯網,收集稼動率與能耗數據,提升製程精準度。宏輝實業則在約30台橡矽膠產線引進智慧監控系統,強化產能管理並兼顧ESG效益;能電電氣建立雲端能耗監控平台,提升組裝效率。
華俊機械模具執行長廖冠傑指出,中小企業最大的痛點就是「無法智慧化分析生產數據」。因此,他認為以大帶小的價值,不僅僅在於數據升級,更在於「如何向大企業學習經營與管理,縮短學習曲線」。如今轉型成效已然浮現-整體經濟效率提升10%,模具試錯率下降2%。這樣的模式,讓中小企業能看見智慧化的具體做法,甚至成為業界示範案例。
松合懋實業將加工設備數據上傳雲端,透過系統即時監控運行狀態並發送警報,讓管理人員能第一時間排除故障,大幅縮短停機時間。總經理謝其松表示:「在邁特電子的協助下,我們順利完成設備感測器與數據採集系統的安裝,並搭配教育訓練,讓廠內人員能快速上手。過去需要親自到現場才能處理的故障,現在透過即時警報就能立即行動,不僅提升了產能,也讓交期更有保障。」這次轉型,不僅讓松合懋完成設備升級,系統同時完整紀錄用電量、運行與停滯時間,優化製程並提升能源利用率。
信任與創新 開啟產業鏈正向循環新篇章
邁特電子期望透過這項智慧化升級計畫,打造一個兼具信任與創新的產業生態系,吸引更多優質供應商、技術夥伴與客戶共同加入。邁特電子副總經理戴憶帆強調,AI 絕對是未來趨勢,但真正的基礎在於高品質的數據,「沒有穩健的數據,就不會有聰明的 AI。」邁特此次升級的意義,正是為未來的 AI 應用打下根基,讓臺灣製造鏈在面對國際競爭與市場變動時,展現更強的韌性與信心,迎向智慧製造的新未來。
(經濟部產業發展署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