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 vs.有線
無線 vs.有線
2000.01.01 |

人人都打電話,人人家中都有一條電話線;但你可知,天空中還有無數的「無線」電話線,更緊密聯繫著電話兩端的你我。

**新的需求勃發/ 生產大躍進,通訊亟需大突破

**
一八九六年,義大利物理學家馬可尼(Guglielmo Marconi)發明了無線電報,展開人類無線通訊歷史。算算距離貝爾發明電話(一八七六年)的時間,以當時科技進展速度來說,有線通訊和無線通訊起步並沒有太大差距;然而之後將近一百年,無線通訊在一般人日常生活中幾乎缺席。
當地域經濟式微,所有人都必須面對全球市場時,聯繫與被聯繫的需求更為迫切。世界貿易組織(WTO)出現,不論已開發或開發中國家,同樣面對市場開放的挑戰,從原料供應商、製造商到通路商,如何掌握最新的全球市場訊息,成為交易過程中的關鍵。在號稱「電話沙漠」的孟加拉,帶著先進行動電話,遊走各地,提供農民電話服務的「電話小姐(phone ladies)」 成為最新興的行業。
通訊是延伸人類生活空間範圍的基本工具。當人類隨著工業革命、資訊革命逐步從體力與腦力的自然限制中被解放,攸關生活與工作的資訊流通「範圍」,成為人類生產力再次大躍進的最後障礙;《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出版的《邁向數位》(Going Digital)一書中提到:「自電話發明以來,過去100年的電信發展,就在不斷延伸電話網路覆蓋範圍;電話功能的複雜度,反而發展有限。」

**行動通訊登場/ 網路、傳真、大哥大勁飆世紀末

**
廿世紀末的最後20年,傳真機、網際網路、行動電話開始出現,並且進入我們日常生活,新的通訊技術開始改變人類的生活與工作模式。
九○年代後期,全球行動電話人口進入爆炸性成長階段。一九九○年,全球行動電話人口不過1100萬,短短10年,現在每三天就有90萬人加入行動電話用戶行列。今天,行動電話使用人口總數已將近4億;《經濟學人》的報導指出,五年內,全球的「手機族」將達到10億的規模。相對同樣在近年興起的個人電腦風潮,使用者雖有1.8億之多,面對行動電話的成長,依然是個小巫。
一九九八年,北歐芬蘭的行動電話數目已經超過有線電話,同樣的狀況,近期也將在台灣發生;全世界急速追趕的行動電話普及率,頗有凌駕有線電話之勢。
行動通訊普及,不但意味著通訊可以「隨地進行」,更表示資訊可以「隨時獲取」。一九九九年日內瓦電信展,行動電話與網際網路結合的主題,已經暗示我們︰未來,行動上網(mobile Internet)將成趨勢。
全球四大投資銀行之一的摩根史坦利(Morgan Stanley)預測,未來所有上網人口中,透過行動通訊上網的比例將從一九九八年的1%,增加到二○○五年的41%,與利用有線固網上網的46%平分秋色。實際人數,根據知名市場調查機構Dataquest估計,二○○三年時,即使在無線通訊發展較慢的美國,也將有3600萬,而歐洲和亞洲的人數會更高。

**電話市場大戰/ 有線急速下滑,無線飛快挺進

**
通訊需求雖然持續增加,但「有線」與「無線」的市場卻彼此消長。今天全世界約有七億條固網電話線路,估計未來十年還會增加一倍。但觀察固網與無線通訊的營業額,有100年歷史的固網通訊,從一九九六年開始持續下滑,九八年已萎縮至4290億美金;相對的,行動通訊卻年年高升,九八年達到1540億營業額;持續下去,預計在二○○四年,行動通訊就會首度超越有線固網。
有線的成長緩慢,是因為挖馬路、架電線杆天生是件耗時費金的苦差事。負責第三世界事務的世界銀行(World Bank)通信發展主管龐德(James Bond)表示,由於固網建設需要龐大的施工來鋪設線路,在許多開發中國家,有線電話的安裝費比買大哥大加設定費還貴;他解釋,固網建設牽涉到人力和材料的大量投資,價格成本有先天的限制。
投資成本高、建設速度慢,家家戶戶都有電話自然不容易。固網對資金的大量需求,使得大部分開發中國家和人口稀疏地區成為失落的地平線;在印度,50個人才有一支電話,相鄰的孟加拉,更是90%的村落沒有電話。難怪,固網發展100年不過7億支電話;行動電話興起不到20年卻已經有4億支。
行動通訊因為基礎建設成本低廉,且建設時間短,很快可以將電話沙漠變成綠洲。美國最大的電信設備廠商朗訊(Lucent)在南美洲幅員遼闊的阿根廷,以五個月不到的時間,建設了800個基地台,足以提供足夠的無線通訊,服務50萬名原本與世隔絕的居民。在台灣,中華電信花幾十年上山下海建設固網,行動電話業者卻是短短三年不到,就已經聞到「通訊無死角」的氣味。

**通訊管道大戰/ 一場世紀豪賭,兩大陣營各擁重兵

**
無線通訊也成為固網開放後,新業者連線到每位消費者用戶迴路(the last mile)的解決之道。利用定點傳送的無線通訊技術,電信業者可以在極短時間內完成用戶迴路的布建,開始從事電信服務。
一九九六年美國新電信法公布,長途電話業者也可以經營市內電話業務,長途電話業者AT&T、MCI WorldCom、Sprint開始積極尋求通往消費者家中的「通訊管道」。AT&T在執行長阿姆斯壯(Michael Armstrong)強勢領導下,以1100億美金買下美國兩大有線電視業者TCI和MediaOne,打算以現有的有線電視網路作為寬頻上網和電信服務管道。但是立志提供各種電信服務的MCI WorldCom卻以1290億美金買下Sprint,除了彌補原本沒有的行動電話業務,更大的布局是打算用Sprint的MMDS(Multichannel Multipoint Distribution Service)無線寬頻傳輸技術,一樣供應有線電視上網所能提供的服務。目前正在爭取固網執照,與台灣大哥大同屬太電集團的台灣固網團隊,也打算以類似的無線技術來作用戶迴路佈建,以便盡快進入市場,和中華電信及其他業者一較長短。

**消費價格大戰/ 公用電話亭沒什麼人光顧了

**
無線技術不但可以快速覆蓋廣大服務區域,經營成本也較固網低廉。拉一條線、蓋一座基地台,立即就可以服務一大群人,建設成本自然較固網低;在台灣,一九九九年,行動電話才開放三年左右,全部業者就已經開始獲利,民營第一大業者台灣大哥大更是經營第一年就賺錢。
經營成本低、回收快,導致電話費率三級降。洋基集團(Yankee Group)調查,從一九九六年底到九九年初,全世界行動電話費率平均降幅38%,鄰近的香港,跌幅更高達62%。這些價格調降,最明顯的衝擊就是,公用電話亭沒什麼人光顧了。
行動電話的「網路效應」,正在發酵。當行動電話用戶愈多,費用就愈降低,使用就愈普遍,用戶愈能因此受惠(可以跟更多人更方便的聯繫);服務業者也會因此在短時間內達到普及性服務,營造賺錢的利基。中國大陸現在是全球最大行動電話市場,設定費和手機價格比過去二、三年降了一半,通話費率也更便宜,目前3400萬的用戶,平均每月400分鐘通話量,是美國使用者的三倍,而且用戶數還持續以每個月100萬的數目增加中,使中國市場成為潛力雄厚的兵家逐鹿之地。

**投資魅力/大戰熱錢一面倒湧向無線通訊市場

**
無線業者在消費市場挑戰有線的場景,也反應在資本市場上;行動電話業者成為投資者熱門標的物。竄起不過數年,英國最大的行動電話業者Vodafone與美國專門經營行動電話業務的AirTouch合併後,已成為全球性的通信新貴,市場價值高達1240億美金;同是世界級的英國電信巨人英國電信(British Telecom, BT)市值卻不過1000億美金。
投資人如此看好無線通訊市場,除了行動通訊可以快速回收資本之外,更看上行動通訊未來在網際網路的發展潛力。AT&T與MCI WorldCom分別以有線和無線打造未來電信藍圖,誰勝誰負還難見端倪。
但在日本推出不到一年的無線上網服務i-MODE,使用者可以透過手機傳送電子郵件或進行電子購物,目前已有300萬用戶,台灣也將在公元二○○○年為此發燒。

**未來版圖大戰/ 無論衣食住行,無線都要吃乾抹淨

**
手機上網,加上能夠讓未來家電產品彼此溝通,互傳訊息的藍芽(Bluetooth)技術,是必要為人類打造出一個無線的生活環境。AirTouch執行長基恩(Sam Ginn)被問到未來是否會跨向有線業務時回答:「將來應該不會有『有線』這個名詞了,因為未來消費者接觸到的是一個無線的平台,可以上網、可以打電話、可以……」至於平台背後,可以有線、可以無線,那是一個超越兩者的通訊環境。
通往你家的電話線可以無線,「有線」電視也可以無線。在日本、英國甚為普及的直撥衛星服務,也已經在台灣出現,最近在電視上大打廣告的太平洋衛視提供用戶30個以上與有線電視媲美的頻道內容,未來還將與ISP合作,提供上網服務。
衛星電話更讓通訊沒有死角。有66顆衛星在天空號稱世界第八大奇景的「銥計畫」和預計二○○一年推出服務的ICO衛星電話公司,雖然因為市場反應冷淡而面臨財物危機,但對於大洋中、荒原上地處偏僻的工作者,這些服務還是有實際需求;而且「大哥大培養出的行動通訊使用習慣(隨時可以被連絡和連絡人),會讓人更想使用衛星電話,」ICO的麥道格(Pat McDougal)認為。
通訊的最終目的在延伸人的生活與工作空間,有線通訊曾是解決空間距離的良方;但面臨全球市場開放,人類對資訊和溝通的需求益發迫切,有線的速度已漸感吃力;當無線通訊逐漸成熟,不再是實驗室中的奢侈品時,與我們貼近的將是「無線」,「有線」終將會退居幕後,漸行漸遠。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2025台灣設計展在彰化!直擊「圓未來之行」必看十大亮點:3+1大展區,跨入時空轉換通道,共創未來新可能!
2025台灣設計展在彰化!直擊「圓未來之行」必看十大亮點:3+1大展區,跨入時空轉換通道,共創未來新可能!

亮點一:回溯城市源頭起點,航海語彙彷若時光倒流

「圓未來之行」共分為室內三大展區與一戶外展區,以「與城市一同成長」做為策展主軸,梳理出:「源─緣─圓─合」x時光「過去─現在─未來」串接時代軸線,將彰化的「交通、建設與生活」呈現於展區中。「源」記憶之源展區入口處,是彰化航運貿易的起點,設計語彙透過水波、帆船、引領觀展者漫步前進,從最微觀的早期建材文物看到城市發展的歷史,如:清領時期至日治時期的多樣建築元素與素材,包含:戎克船、壓艙石、福州杉、枕木、酒甕,回望彰化的源頭,憶起移居而來的風光繁榮。

亮點二:光雕沙盤演譯交通建設願景,點亮未來發展藍圖

「緣」的轉譯之間,以「連結」為核心主題。居民與城市透過交通路網緊密相繫,象徵彰化從人與地的互動中,編織出發展的脈動。〈脈動彰化〉展項以光雕技術投影於立體沙盤模型上,生動演繹「一軸一環雙樞紐四引擎」的整體建設願景。
隨著各交通樞紐依序點亮,縣域交通網絡的節奏逐步展開,城市與鄉鎮間的連結脈絡清晰浮現,展現彰化邁向均衡發展、共榮未來的宏觀藍圖。

1014_2.jpg
〈脈動彰化〉以光雕技術生動演繹「一軸一環雙樞紐四引擎」的整體建設願景。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三:模型x互動表述社群共融,實踐宜居生活的想像

以等比縮小建築模型結合互動展示,呈現伸港基地新時代青年住宅與社會住宅的「租售共融」模式,觀展者可透過互動深入瞭解青宅社宅共居的設計意圖與社會影響,感受彰化如何回應居住正義與社會福祉的生活需求,看見宜居城市的生活模樣。

1014_3.jpg
〈宜居共築所〉展示伸港基地「青宅+社宅共居」的創新政策。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四:鹿江綠建築校園AR互動,亮相生態x教育x文化的交織成果

教育是宜居生活的一大環節。「鹿江綠建築校園」透過立體模型結合互動呈現:未來綠學園─教育x永續x建築示範,將綠建築結合AR增強影像互動,觀展者用手機對準模型,即可看到校園的環境永續設計特點,讓綠建築不僅是獲獎的優秀成果,更是一個精心設計的教育實踐。

1014_4.jpg
本次作為【圓未來之行】展區的鹿江國際中小學,即是榮獲公共工程金質獎的綠建築場域,民眾可透過掃描模型上的標示點探索其中的永續設計。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五:你看不見的城市隱形治理設計,一地多用校園複合蓄洪池

展區中,將「全國首創校園複合蓄洪場─地下停車場兼蓄洪池」,透過立體模型結合電控薄膜,呈現蓄洪場域與生活場域的結合。看資源如何整合應用,超越既定印象,創造一地多用,融合教育、社區、防洪機能的複合設計新模範,表達城市韌性設計的新可能。

1014_5.jpg
〈全齡照護網〉展示一站式長照大樓,民眾走至定位即可揭露對應設施的照護服務。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六:回應健康共融的生活型態,窺見一站式長照大樓、共融公園等

健康共融的生活型態,城市是如何回應的呢?展區中也將呈現城市「全齡共享」的生活設計典範,讓不同的年齡層,都能被承接、照護與支持,展出:因應共融需求而設計的一站式長照大樓,內含不老健身房、托嬰與育兒親子館、長照創新等多項措施,只要踩在地上互動點位,便會亮起相應服務的大樓樓層,完整了解一站式長照大樓的服務項目。此外,也設計了「反應力x不老健身房」、「全民運動」等互動感應投影遊戲,以及未來「共融式遊戲場」投票選擇,表達未來城市規劃意向,提供參與城市共融的連結與共造,傳遞永續、人本兼容並蓄的溫柔回應。

亮點七:探索時間如何轉譯新生?走進老屋再造活化空間

展區概念中,回應300年的城市建設新舊共生,「時光新生所」打造出「老屋點燈造型故事屋」,精選五組代表案例,從老屋前身到改造過程,以及此刻的成果,看見老屋與社區、青年與夢想、創業與創新,透過建築再造表達當代生活的新生命與城市活力。

1014_6.jpg
〈時光新生所〉以翻牌形式呈現老屋整修前後的使用對比。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八:情境式體驗未來車廂,城市藍圖引導對未來的渴望期盼

當過去、現在被梳理完整後。未來會是什麼呢?「未來城市展區」則以縫合、綻放、圓滿、快捷幸福未來為題,透過「情境式劇場」,讓觀展者置身未來車廂中。搭乘未來號看著窗外,播放著目前規劃的未來藍圖,當旅程來到終點,未來就是始於現在的行動。邀請你共同參與種種希望與可能性。

1014_7.jpg
【圓未來之行】展區內的未來車廂,在車廂兩側呈現城市未來規劃遠景,帶給每位觀展者沉浸式體驗快捷幸福未來。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九:建築AI互動選擇,未來共創基地展區實驗計畫

彰化縣長王惠美表示,「未來城市的藍圖,必須由民眾共同描繪,唯有大家的想法與創意,才能讓城市更貼近生活、貼近人心。」因此,「未來城市共創基地」設計共創互動環節,以大尺度的城市規劃角度出發,邀請觀展者共同打造屬於彰化的未來城。
以彰交特定區為城市共創背景,觀展者能透過平板互動,依需求、喜好選定主題類型與建築,如:該區域希望如何發展?公園綠地(共融公園、生態濕地)、產業經濟(百貨商場、研發大樓)、休閒育樂(美術館、圖書館等),民眾意見將影響城市發展指數,並由 AI 生成建築於畫面上,最終於大顯示螢幕上看到共創未來城市的樣貌。
透過互動體驗,民眾得以反思發展過程中經濟建設與生活環境的平衡取捨,展項最終會將互動成果整理成報告做為縣府施政參考,此區域的未來,將是共創而生的實驗基地。

1014_8.jpg
〈未來城市共創基地〉可透過平板互動生成多種建築,邀請民眾一同建設未來的理想城市。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十:戶外串聯生態作品區,看行動如何實踐永續?

最終,來到更宏觀的探討彰化未來城市的環境,傳遞三大核心:未來想像、智慧永續循環、綠色療癒,將其展現於生態設計作品中的〈魚的肚子是我們的生活〉、〈往事河光.未來亭〉、〈漂泊之所〉,分別呈現自然環境保護,由在地師生共創孕生作品、以太陽能系統呈現未來資源的自給自足,及將彰化歷史重要的戎克船體轉化休憩裝置。回扣彰化的起點主軸:生態環境與幸福宜居生活,完成一趟精彩的「圓未來之行」體驗。

1014_9.jpg
【圓未來之行】戶外展區中的展品:〈魚的肚子是我們的生活〉,呼籲大眾綠色環保、永續循環的重要性。
圖/ 彰化縣政府

採訪・撰文/楊喻婷
【彰化縣政府廣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