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並非萬能,但在人類尋找解決問題的出路上,它功不可沒。在這半個世紀,科技即是真理、懷疑媒體氛圍中長成的一代,天生對有助改善現狀的點子敏感,但卻又對「改善」混雜了疑慮與不安的情緒。時值廿一世紀開始,這種情緒集合成一個念頭:未來不可能比現在好。
**未來不可能比現在好?
**
凱利在最近一篇於《連線》發表的文章【The Roaring Zeros】中表示:過去,一個大景氣來臨前,總有預言家宣稱:「這個時代與過去不一樣。」可是才剛說完,經濟就遭逢大地震,不過,也有些時候,事情發展真的和過去不一樣,就像現在。
他還高聲地提醒讀者,歷史上哪個時期,每個人可以相互連結,使得整個星球成為一個單一市場?何時曾有所謂的數位技術將所有經濟網路翻新?什麼時候金錢變質成數千種投資工具?因此凱利認為「『此刻』就是歷史上的那一刻。」
從人口結構的角度來看,過去從沒有一個時期,能像現在一樣,有大量接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口,這麼多素質良好的人口不但使收入總數、消費力及生產力增加,也刺激出豐富的創造力、廣大的市場,及龐大的投資需求。這不僅發生在美國,也發生在許多已開發國家。
但是一些新經濟開始萌芽的地區,如亞洲或俄羅斯,似乎受到許多文化及價值取捨牽絆。在凱利接受美國網路書店亞馬遜(Amazon.com)的Harry Edward訪問時表示,「這些地區很難抵擋三個驅動新經濟的力量,三股力量是資訊數位化、通訊費用大幅降低、世界經濟全球化。」
而三股力量的形成都離不開「科技」。
有段時間,人們不認為科技在經濟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但現在科技已滲透到每件事物,卻又有人開始擔心科技使人類失去道德及人性。凱利認為,整體而言,善用科技是好事,就算科技不能被善用,至少也是個可用來解決問題的選擇。
換言之,人們從科技那裡獲得機會及可能。因為對一個發展方向偏差的科技,人們非但不會視若無睹,反而會拋出更多想法,在這項科技的原始創意上,磨出一個較為可行,或較能與既有環境相容的新作法。
**網路概念征服人類社群
**
網路概念早在人類歷史開始前,就存在於這個世界,現在網路概念被重新賦予生命,影響著人類的生活。工業時代,企業與客戶之間必需維持著面對面接觸,這樣的互動模式類似生物演化初期的多細胞結構,每個細胞靠球面體彼此接觸,藉以協調彼此功能。
後來,生物細胞間發展出了神經元,有了神經元,相距遙遠的細胞不必直接碰觸就能彼此聯繫,加速細胞的演化程度,排列出任何形狀、大小和機能,這是最初的「網路」模式。
矽晶片及光纖就像生物界的神經元,人類藉創造出過去想像不到的商業型態,在新經濟中出現,人類的社會組織也因此出現無限多樣的新型態及新規模。
這樣的發展已有跡可尋。各地的自由作家(free lancer)以電話與千里之外的出版商討論新書內容,透過電子郵件採訪國、內外受訪者,各式網站提供他需要的數據及資料,傳真機讓他的作品在計劃中發展,書籍出版後透過網路書店被最大多數人閱讀。
凱利曾在自己撰述的《Net & Ten》裡以美國鄉間的農夫為例,他們今天坐在曳引機內的辦公室,裡面配有空調、電話、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接近地面的精密感應器。在家中,電腦螢幕持續呈現氣象資料、銀行、現金流量表、數位化地圖、全球穀物市場。農夫是一個以資訊管理農作的經營者,不再是一個單純的體力勞動者。
網路已經存在於每一種經濟之中,和過去不同的是有了科技的加乘作用,使得電子網路穿透我們的生活,讓網路概念成為我們思維與經濟的核心。
電子網際網路以它的穿透性及普及性,改變了大眾的生活:工作的本質、取得財富的方式、文化藝術、人際關係及權力等等。不像廿世紀前期只有商人才關心先進科技,當然他們需要更便宜的方法或材料生產消費性產品,通常是節省勞力的機具,如:吸塵器或抽水馬達,它們雖然含有科技成分,但滲透規模有限。
凱利曾說,網路經濟裡,爆炸性成長的最佳典範是電子網際網路本身。
電子網際網路出現在大眾媒體之前的廿年光陰裡,很少人對它關心聞問,直到一九八○年代晚期,微晶片及電話費率急速下降,隨時隨地交換資訊成為可能後,網際網路才逐漸獲得大眾關愛的眼神。
事實上,如果畫一張全球網際網路矩陣主機圖表,你會發現從一九七○年代開始,代表主機數的曲線幾乎是貼近零軸,直到一九九一年,主機數目才開始快速的呈等比級數增加。
**新經濟因網路而精彩
**
廿一世紀的經濟活動因網際網路變得更精彩,因為網際網路增加了新經濟裡的「機會」。新經濟具有全球化、處理無形事物、要件緊密連結的三項特性,電子網際網路的開放、價廉及眾多中介點,剛好提供了新經濟三項特性生根茁壯的養分。
目前網路伺服主機最常用的作業系統,是由李努斯‧托維茲(Linus Torvalds)開發的Linux,托維茲當初將Linux程式碼公開在網路上,免費讓各地軟體工程師改良或增強其功用,並歡迎網友試用,試用若滿意,寄些錢給開發者。後來網路上出現數萬種各式免費軟體,形成一種「共享軟體(shareware)」模式。
目前已有數十位創業者使用利用這個模式賺進百萬美金,而且它正逐漸壓倒傳統的商業模式。
有人認為「共享軟體」是年輕人的新時代理想主義,凱利卻有不同的看法,「這或許是理想主義,但卻是在這新興空間裡建立商業經濟的唯一明智之舉,誠如全球商業網路(Global Business Network)史都華‧布蘭德(Stewart Brand)所說『網路目前缺乏明顯的商業模式,但這卻正是它的主秀。』」
**顛覆是建設的開始
**
網路在顛覆既有秩序的同時,也建立了新規則。在工業經濟裡,介於產品與消費者之間,有一長串負責維持商品或服務進行的中介者,商業理論中此為價值鍊(value chain),每個中介者的加入都為產品加上附加價值,以為自己分享利潤找個充分的理由。
凱利曾以「香蕉買賣」為例分析,人們在工業時代想吃香蕉,必需透過批發系統內的層層中介者,從蕉園送到家裡。消費者的個人「訂單」經過各地零售點、大盤商、運輸者、蕉農合作社,終於到達蕉農手裡後,再耗費另一段時間,完成一個反向的產銷鍊。
但當網際網路能完成下列工作,消費者即可直接向香蕉公司下單。一、找到你中意的蕉園,二、準時將香蕉完好的送到你手中,三、若你選的第一家蕉園的香蕉還沒成熟,能立刻改由其他蕉農代為出貨,四、追蹤小額買家的應付帳款,五、妥善處理數百萬件日常錯誤及意外。
網際網路似乎破壞了傳統的價值鍊,讓零售商開始恐慌,害怕自己喪失了存在的價值。
有了電腦與網路,看似中盤商的中間人失去了生意的機會,事實是新經濟的市場空間能容納的中間數目,遠多於傳統市場。因為傳輸過程中每一點巧妙的用法,都可孵育出許多中介點,蘊釀出更多商機。
再借用凱利曾舉過的例子,假設一位科學家要寄信給素未謀面的穆罕默德‧江──住在中國回族自治區的老人,向他介紹新發明的關節炎基因療法,首先該如何找到穆罕默德,找到後如何使他注意到新發明,注意新發明後如何向穆罕默德證明產品的療效,都需要中介者,穆罕默德也需要中介者來比較價格。中介數目非減反增,這就是未來經濟的新貌。
**人人可能是百萬富翁
**
未來到底會不會更好?麻省理工學院管理學院院長列斯特‧梭羅(Lester Thurow)曾說:「最富裕的人要增加收入的最佳方法是提高最低收入者的薪給」,也就是「海大能撐船」的概念,而網路經濟只會放大這種效應。
人類的思維與注意力持續投注在發明新工具及創造新需求,不管每項創新有多小,都成為其他創新的基礎。未來廿年內,創意不斷出現,生產者與消費者共同創造了廣大的市場,不但累積出金錢,帶動投資需求,也激發出更多的投資工具,共同基金、企業股票上市(Initial Public Offering, IPO)、24小時全天候市場,及大宗電子交易都是眼前致富途徑增加的例子。
好消息是,你很快就會成為百萬富翁;壞消息是,其他的人也是。凱利曾大膽預測下個世紀初,美國道瓊指數將持續緩步上漲,而於二○一○年底超過5萬點,二○二五年能爬到10萬點。而且幾乎每位新生代工作者都會要求公司配股。
因此,凱利斷言人類經濟歷經廿年的「超繁榮(ultraprosperity)」發展後,幾乎每個人的隔壁都住著一位百萬富翁。僅以美國為例,現在只有8百萬位百萬富翁,佔總人口不到3%,但在下個十年即使將通貨膨脹列入考慮,美國將有2千萬美國人具有百萬身價,而二○二○年則有5千萬人之譜。
另外值得一提的新經濟樣貌是,廿年後,我們必需付出和網頁設計師相等的代價才請得動一名黑手;大多數修水管工人的計薪方式是以鐘點計,可能比出診的醫生還昂貴。所以對受教育者而言,薪資間的差距將縮小。
**從人道角度出發的科技狂熱
**
當整個社會的富有程度提升後,人們能投注更多心思在構成「富有」的元素上,例如:友誼、關係、人格、善意、公正,及思考更長遠的未來等等。
遠見者如凱利,看得更深遠。他在一次訪談中提到,「我擔憂的首推組織型犯罪,尤其那些前所未見的犯罪手法;其次是部落主義,當愈來愈多人相信全球化後,少數民族及地方主義(localism)的獨特魅力一定讓人難以抗拒,如果被濫用,將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凱利在世紀末為我們描繪的未來世界裡,我們找不到理由將科技視為聖經,不過,清楚我們正進入一個新規則領域,並能遵循網路邏輯的人,將在新經濟中佔有極大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