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解讀數位經濟
輕鬆解讀數位經濟
2000.01.01 | 科技

傳統經濟,做得越久領得越多;數位經濟,做得越好領得越多

傳統經濟下薪資制度,企業發給資深員工退休金,經常被視為是對員工「終生貢獻」的一種肯定與獎勵。相對來說,在全球大變動的數位新經濟型態下,就連奉行「終生僱用制」的日本企業,都開始進行人事精簡、工作外包,在一家企業鞠躬盡瘁、終老一生,似乎是越來越遙不可及的事情。數位時代,看起來像是一個比較沒有人情味的時代,人人陷入工作朝不保夕的焦慮時代。
另一方面,我們卻又看見網路新貴一夜致富的故事幾乎天天上演,在今年10月份剛在美國上市的一家網路公司Akamai Technologies「打工」的麻省理工學院學生,平均每個人有超過2千萬美元的身價,恐怕會羨煞許多勞苦功高的「終身成就獎」得主。
但真正的事實是,傳統經濟的薪資僱用制度並沒有比較有人情味,善盡照顧年長者的責任;數位經濟也沒有獨獨偏好年輕人,專門製造年未卅的百萬富翁,從傳統經濟到數位經濟的真正轉型,是由過去的薪資「遞延給付」,轉而成為真正的「效率薪資」。
人們會對「終生僱用制」的傳統經濟懷有鄉愁,主要是出自「誤以為」生涯中薪資的成長是如同左圖中的直線A一般,和年資與對組織的貢獻成正比——做得越久,領得越多。實情是,我們在職場上辛苦奮鬥的薪資所得其實是曲線B-工作的初期階段所得低於我們對企業的實際貢獻;工作生涯後半段的所得卻又高於我們對企業的實質貢獻。工作的退休金從何而來呢?
就是你在職場生涯早期階段所少領的報酬C,在你退休的時候以D來「補償」你罷了!
傳統經濟的薪資結構之所以如同曲線B分布,一來是因為過去員工的績效與表現較難以評估,企業需要用較長的時間來過濾和觀察員工對企業的實質貢獻(最為明顯的制度是,許多企業經常在新進成員的試用期給予較低的薪資,試用期滿才給予加薪),更重要的是,員工在一家企業做得越久,企業對該員工的專業知識依賴就越深,而不得不出高薪來留用資深的專業員工。退休金,則是留住深具對企業有用的專業知識員工最有效的方式——把你年輕時代應有的所得,留到退休的時候再給你。
數位經濟時代,員工的績效衡量越來越簡單而準確,網站的經營成敗往往幾個月內就決定勝負,會計部門的工作開始有會計事務所來和你競爭,上班時間長短越來越少人在乎,倒是許多人開始用按件計酬。員工的專業知識,開始變成既是資產,也是包袱——IC設計業素有「一代拳王」之稱,當紅的設計典範往往很快就成為昨日黃花;炙手可熱的程式設計師,卅出頭就得面臨退休或轉型的危機;網路經營模式的移轉,似乎永遠沒有停下來的一刻。
績效評估簡易而精確,企業經營不再仰賴員工數十年的智慧與經驗累積,企業在數位經濟時代獲得專業而有效率的員工的唯一方式,就是付給員工與他本身貢獻度成正比的「效率薪資」——做得越好,領得越多(如右圖)。員工認股或是選擇權是數位經濟時代「退休金」的新型態,因為股市往往是反映效率薪資最有效的方式。

**傳統經濟,服務萬歲;數位經濟,自助最美

**
傳統經濟,花錢買服務的經濟;數位經濟,服務DIY的經濟。
農夫佔多數的社會稱之為農業社會,以工業為主力的社會叫做工業社會,服務業佔據主導性地位的社會既是服務業社會,也被冠以「後工業社會」之名。以網路為主體的社會,似乎名正言順就該叫做「網路社會」,或是,以性質來劃分,也可以稱之為「自助社會」(self-service society)。
美國的社會學家貝爾(Daniel Bell)在一九七○年代,提出現在我們耳熟能詳的後工業社會概念。貝爾區分工業與後工業社會的標準,主要是依據產業部門的變遷來劃分——後工業社會指的是服務業取代工業,成為社會居於主導性地位的產業。以美國為例,一九四七年仍有超過半數的就業人口在製造業相關的行業工作,服務業的人口僅佔49%,到了一九九一年,服務業的就業人口則大幅提高到72%,取得絕對的優勢地位。台灣在一九八六年工業和服務業各佔國民生產毛額的47%,到了一九九八年,服務業所佔的比例已達62%,工業所佔的比例則下降到34%,台灣已成為典型貝爾定義下的「後工業社會」。
貝爾認為,社會變遷的關鍵在於生產力的提高——少數的人口投入農業活動就足以養活全部人口以後(美國的農業人口不到總人口數的3%,卻仍有大量的農產品可以外銷),就會有更多的勞動力可以投入工業生產活動;技術革新、自動化設備的採用,使得工業部門的生產力同樣不斷地提高,釋放了大量人力投入服務業。工業生產創造了財富,服務業則滿足消費財富的需求。
貝爾預言,服務業不可能被取代,因為只要人們有錢要花,就會創造服務的新需求,而且服務多半很難自動化,必須以人工為基礎。所以坐飛機的時候儘管商務艙和經濟艙佔據的空間相差有限,但是服務有別,價差也就以倍數計。
但是很明顯的,社會學大師沒有預見網路解放服務業生產力的巨大潛能。美國的聯邦快遞每天處理數以百萬計的快遞郵件,過去為了讓顧客可以隨時查詢郵件的遞送狀況,每年花在電話費和客戶服務人員的費用高達數百萬美元。聯邦快遞自從架設了網站讓顧客自行查詢快遞郵件的處理狀況以後,不但大幅下降了人事和電話費用,顧客對服務的滿意度也同時大幅提昇。在美國開設一家全服務功能的網路銀行的成本與開設一家實體分行相當,約在100萬美元之譜,但是一家網路銀行可以服務1000萬個客戶,實體銀行要服務等同的客戶數則要花上9億美元開一大堆的分行、聘請一大堆的行員。
網路社會的真實意涵在於服務性的產品也被工業化和自動化,過去我們花費在服務性商品的消費(我們過去所認知的「奢侈性消費」)佔總體消費比例將會下降,而非上升。網路所帶來的服務業生產力大躍進,將會使得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自行生產更多的服務供自己使用─愛爾蘭的nua網站(www.nua.ie)只要回答站上的問卷就可以免費使用所有站上的統計資料;美國的「接線總機」(switchboard.com)網站,使用者只要輸入和更新自己的電話號碼,就可以免費使用網路電話簿查詢,成為最受歡迎的網站之一——畢竟,多數人大概都不願意花錢播104查號台,還得大費唇舌,引經據典告訴服務人員「數位時代」該怎麼拼!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一個帳戶整合所有投資金流:永豐金資金管理帳戶,打造新世代「投資錢包」
一個帳戶整合所有投資金流:永豐金資金管理帳戶,打造新世代「投資錢包」

在台灣,投資的第一步往往不是研究市場,而是跑流程。投資人首先要開立證券戶,過程中還得額外申辦一個銀行帳戶作為交割戶,如果同時往來多家券商或涉獵不同金融商品,手上的交割戶就會越開越多,久而久之,資金與投資收益被分散在不同帳戶,不只增加管理難度,一旦忙碌忘了轉帳、交割戶餘額不足,還可能面臨違約交割的風險。

這套交割制度雖然保障了交易安全,卻也讓不少投資人覺得進場門檻比想像中更繁複,投資體驗因此大打折扣。永豐金證券總經理蘇威嘉表示:「永豐金證券很早就觀察到這個市場痛點,在『分戶帳』服務上路後,我們看到一個能夠改善流程痛點、讓投資管理更有效率的機會。」

為此,永豐金證券推出「資金管理帳戶」,以「投資錢包」的概念重新整合投資人的金流,讓投資人透過單一帳戶即可掌握各項投資的資金流入與收益,不必在多個交割戶之間切換,讓投資管理變得更直覺、更便利,也讓投資績效更容易被看見。

創新1》開證券戶不必再加開銀行戶

蘇威嘉進一步說明,資金管理帳戶為傳統證券交易流程帶來三個創新,其中最核心的一點,就是讓投資人能夠直接使用自己原有的銀行帳戶作為交割戶。

目前永豐金證券已串接25家銀行,投資人可以從中選擇慣用帳戶進行綁定,而且整個綁定流程都能透過手機App完成。對於新手投資人而言,開立證券戶後就能直接開始投資,不需要再跑一次銀行申辦交割戶;至於已在永豐金證券交易的客戶,也能改用自己最熟悉、最常使用,甚至具有特殊意義的銀行帳戶進行交割,讓投資相關的金流能在同一帳戶中運作,大幅提升管理效率。

創新2》自動授權扣款、降低違約交割風險

在資金管理帳戶的基礎上,永豐金進一步從使用者體驗出發,以eDDA電子直接扣款授權機制為核心,提供自動授權扣款與入金申請兩大功能,打造證券交易流程的第二項重要創新,不僅省去投資人在不同App間切換的麻煩,也能避免因為忘記轉帳或餘額不足所導致的違約交割風險。

永豐金證券通路事業處副總經理高政雍表示,只要完成自動授權扣款設定,日後投資人在進行台股現貨交易時,系統會自動確認資金管理帳戶的餘額、是否足以支付「台股T+2日交割款」,若餘額不足,系統會自動從事先約定的銀行帳戶將差額轉入資金管理帳戶(投資人須確保約定銀行帳戶內有足夠資金),以確保交割順利完成。

永豐金證券
永豐金證券通路事業處副總經理高政雍
圖/ 數位時代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形,交割前一天的帳戶餘額明明足夠,但隔天一早若剛好遇上信用卡、水電費等費用自動扣款,恐會造成交割款不足」高政雍認為,對投資人來說,若因帳戶上的小疏忽而傷及自身信用紀錄,實在非常可惜,因此,永豐金證券希望藉著資金管理帳戶,協助投資人從根本來避免這類痛點。

至於「入金申請」,凡完成自動授權代扣設定,爾後投資人只要打開永豐金證券大戶投 App的資金管理帳戶專區,就能直接點擊「入金申請按鈕」,把資金從綁定的銀行帳戶匯入資金管理帳戶,免額外再透過網銀App進行轉帳程序,且單筆匯入與匯出的上限皆為 5,000 萬元,不僅轉帳更方便,目前更不收取匯款手續費,長久累積下來,可以為投資人省下一筆不小的支出。

(備註:資金管理帳戶推廣期間,申請出金及授權扣款入金之銀行間通匯費用由永豐金證券負擔,惟永豐金證券日後保有優惠方案調整之權利。)

創新3》同時支援證券與複委託交易、資金管理更Easy

資金管理帳戶所帶來的第三項重要創新,是同時支援證券與複委託交易。無論投資人是買賣台股、美股、港股,採取定期定額或定股方式布局美股與台股,甚至進行台股的融資融券、申購競拍、有價證券借貸等交易,都能以資金管理帳戶完成交割;唯海外股票目前僅支援新台幣交付,未來則將視市場需求持續擴充。

過去,台股和複委託交易往往得綁定不同銀行帳戶,導致投資人必須在不同帳戶間反覆調度資金,不僅繁瑣,也容易在忙碌時漏轉、轉錯,增加管理難度。如今,只要透過一個帳戶即可支付所有交易往來,真正從源頭簡化了跨市場投資的資金管理流程。

化身投資錢包,重塑投資人的金流管理方式

蘇威嘉強調,永豐金推出資金管理帳戶服務,不僅是為了優化證券交易流程、提升投資人的操作體驗,更希望重新定義投資人在數位時代的投資管理方式,讓這個帳戶真正化身為「投資錢包」,一來協助民眾將投資資金從日常收支中獨立出來,二來完整記錄投資金流的變化軌跡,使投資績效、資產變動一目了然,還能逐步養成更有紀律、更有效率的投資習慣。

舉例來說,使用資金管理帳戶的投資人,可以再進一步於永豐金證券的豐存股平台,使用股利再投入功能。爾後當股利發放至資金管理帳戶時,只要沒有出金申請,即可將配發股利留在資金管理帳戶中,讓系統協助執行定期定額策略的同時,還能將配發的股利自動再投入市場,確保每一筆投資績效都有望創造複利,成為累積資產增值的一部分,避免發生股利回到日常使用的銀行帳戶後「不小心花掉」的狀況。

(備註:股利再投入功能及適用範圍,依豐存股平台公告為主)

目前,資金管理帳戶上線雖然只有一個月時間,但使用率已突破 20%,顯示投資人對更直覺、整合式的資金管理方式有明顯需求。蘇威嘉表示,未來,永豐金證券將持續優化相關功能並擴大應用場景,讓投資人能以單一帳戶完成資金集中、靈活調度與多市場交易,全面提升理財效率與使用體驗。

為鼓勵更多用戶體驗資金管理帳戶,永豐金證券也設計了「過關打怪」式的互動行銷活動,只要在活動期間完成指定任務,就有機會獲得限量900 元的股票禮品卡,還能參加iPhone17 Pro Max等好禮抽獎。若想提升投資效率、改變過去繁瑣的資金管理模式,現在正是申請資金管理帳戶的好時機。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