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寫台灣明天的新創業家
改寫台灣明天的新創業家
1999.08.01 |

一種新的台灣創業人物正在崛起,他們的名片一定有正反兩面,一面是「創業家老闆」(Entrepreneur),另一面是「IC設計工程師」(Engineer)——他們的公司,都有創造高額每股盈餘的本事;調出他們的檔案,他們也都有在矽晶片上研發驚人「作品」的才情。
全世界沒有另外一種職業,能比他們更犀利地定位「知識經濟」力大無窮的變現力量——完全沒有一塊土地資產,卻可以推昇4倍於三商銀的股價。
全世界也沒有一個地區,像今天的台灣,同時擁有如此大量的「工程創業家」(Engipreneur),瞄準著進入二次成長曲線的半導體產業,白手打造起國家財富。
「他們就像過去富可敵國的英特爾,打散開來成為幾百個人,而這些人都在台灣,或即將回到台灣,」一位工研院半導體分析師說。
知識,是他們力量的來源;而顛顛撲撲發展,由豐沛資金推動成型的台灣半導體上、中、下游垂直整合體系,是這股力量著床的基盤。
趨勢大師梭羅(Lester Thurow)指出,在人類歷史上,掌握資源就能創造財富。在農業時代,資源是土地,地主掌握了財富。進入工業社會,資源是能源,掌握石油、工廠和機器的資本家,就掌握財富。進入知識經濟社會,資源是知識,知識工作者本身就可以創造財富。
進入這場新競賽,台灣有很好的機會。梭羅分析,這場新經濟賽局是由微電子、電腦、通訊、材料、生物和機器人等6項科技帶動,特別是微電子科技中的半導體,和其他5項高度相關,而台灣在半導體和電腦領域建立的世界第三大資訊工業基礎,已為台灣IC知識工作者敞開大門。
四年前,一位來台的德州儀器資深工程師指出,台灣半導體業製造水準不錯,要更上一層樓,必須加強設計能力。三年前,現任英特爾執行長伯瑞特(Craig Barret)來台訪問時,也提供同樣的建議。
左手帶著工程技術,右手抓緊商業思維,今年,台灣就要在IC設計業大幅突破。
設計晶片組的威盛,大膽跨入微處理器領域,6月底買下新瑞仕(Cyrix)微處理器部門,準備將CPU整合在晶片組中,挑戰微處理器巨人英特爾。另一家晶片組業者矽統,跨入晶圓製造領域,自己蓋晶圓廠,並在年底前完成裝機。設計DRAM的鈺創,正與另一家DRAM生產公司世界先進合作,發展最新一代0.15微米的DRAM,力搏美國的美光和韓國三星。開發IC設計專利的智原,則期許成為IC專利圖書館,提供國內IC設計和系統業者所需的技術專利。
這群「工程創業家」敢放膽前衝,主要的推動力,來自台灣逐漸成熟的後個人電腦產業。過去15年,個人電腦主導半導體業發展,帶動半導體工業大幅成長。隨著後個人電腦時代來臨,各種裝有不同功能半導體的資訊產品將更普及,也使IC設計業發揮空間更大。根據《數位時代》在6月份針對國內24家投信研究部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台灣未來最有潛力的行業就是IC設計業,而台灣累積了做電腦和晶圓代工的經驗,在後個人電腦時代也特別有機會。
「台灣簡直佔盡天時、地利、人和,」曾在美國半導體業工作十多年的登峰半導體副總經理白培霖指出。八○年代下半期到九○年代上半期,整個個人電腦產業起飛,從晶片組、繪圖器到控制器等,重要的設計師都是中國人,而他們面對的上游是台積電和聯電,下游是廣達、大眾和仁寶等公司,這些公司領導人也都是自己同學。
曾經在美國工作多年、目前幫裕隆集團擘畫半導體事業的湯宇方觀察:「近年美國IC設計業獲利不佳,要上市沒有題材,但是台灣IC設計業卻愈做愈大。」他同班同學韓光宇創辦的矽成半導體,在美國成立上市,後來又回台灣成立公司,就是看準台灣和亞洲市場。
威盛的陳文琦和林子牧、矽統的劉曉明、鈺創的盧超群、智原的林孝平、矽成的韓光宇,以及更多投身於IC設計業的知識工作者,正努力爭取台灣半導體業的發言權,並提升價值。他們多是台大電機系前後期系友,早期一畢業就出國,被稱為對台灣經濟最沒有貢獻的一群。
但是在全球知識經濟推動下,在國外學得的知識和經驗,回過頭來幫助他們成為台灣新創業家。

**新創業家參與創造新知識,擁有能夠變現的技術

**
半導體研究在六○年代初期萌芽,在七○和八○年代興盛。當年台大學生出國比例高,到美國正好躬逢其盛,直接參與半導體知識的創造過程。一九七四年,知名半導體學者施敏回台大客座,當時讀電機系三年級的盧超群首次接觸半導體。3年後,盧超群到史丹佛讀研究所,與最新半導體知識一起成長,讓他具有創新知識的能力。
一九八一年,盧超群拿到博士學位,進入IBM工作,帶他的主管就是DRAM的發明者。3年後,盧超群發明全世界最快的100萬位元DRAM,一秒運算2億次。「等於在三輪車時代開發出保時捷跑車,」他得意地說。
到加州理工學院讀書的林子牧,跟著指導教授米德(Carver Mead)進行超大型積體電路研究。
米德是當時半導體研究的權威之一,他提出的「運算的極限」和簡化IC設計方法等理論,深受學界和業界重視。他發表論文時,連知名的葛洛夫(Andy Grove,英特爾三位創辦人之一)都坐在台下聽。
有機會接近大師,林子牧從米德身上獲益良多,加州理工學院一畢業,林子牧就進米德所開的公司工作,研究IC設計流程。
當時半導體產業求才若渴,這些專業人才腦中具有的知識,本身就有很強的變現能力。當時也在矽谷工作的旺宏電子營運長游敦行,記得一天到晚都有獵人頭公司打電話來,要提供更好的工作機會,不計年資。
「電腦工業下一代的規格很清楚,就像掛在天上的月亮,大家摘月比的是研發,看誰最快,」設計出全世界第一顆Flat Cell Mask ROM的游敦行指出:「我們做IC設計的不同,我們必須要創造那個月亮!」
林子牧後來自己出來,和大學同學陳文琦合開Symphony公司,主力作主機板上用的核心邏輯晶片,之後再成立威盛電子,兩次創業都很容易取得資金。
一九九○年,盧超群離開IBM,回國參加剛起步的次微米計畫,並成立鈺創科技,負責次微米計畫的IC設計工作。「半導體是一種非常資本主義的高科技,但它也是愈來愈公平的世代,真正回歸到布衣卿相的時代,」盧超群在新竹科學園區的辦公室裡說。

**新創業家不斷學習、不僅懂技術,還了解整個企業經營環節

**
即使本身擁有能變現的能力,擅長技術的專才,對於業務一向較陌生。宏三科技總經理歐陽為賢還記得,第一次和客戶談產品時,對方問到「什麼時候可以交貨?」時,技術出身的他當場答不出話。
從經營Symphony的經驗中,林子牧和陳文琦學到,光是技術和產品好還不夠,經營企業要考慮很多面向。比方說,製造產能夠不夠,有否做促銷和準時交貨都是問題。另外,投資者和經營者之間的關係如何拿捏,也是一項智慧。
Symphony後來的發展方向,和投資者意見不一致,陳文琦和林子牧乾脆把公司賣掉,回台灣成立威盛。為了拉第一筆訂單,陳文琦特地帶了一塊威盛的晶片組板子,一個人跑到拉斯維加斯電腦展會場,一家一家和系統業者談,當場展示自己產品的能力。
陳文琦負責業務,林子牧專攻技術。威盛剛開始資源有限,無法服務太多客戶,所以策略性選擇華碩和大眾兩家廠商為合作夥伴。當時華碩剛成立,只有童子賢、廖敏雄幾個人,但技術能力強,而大眾則是原本Symphony的客戶。
林子牧指出,不懂技術的人很難做行銷。高科技公司要把產品賣出去,不只是技術,必須行銷加技術加產品,都有某種程度了解。業務去和客戶談規格,必須了解產品和技術是怎麼做的,看製程和價格也都需要專業知識。因為這個行業進步快、技術層次高,有時候客戶自己也不知道要什麼,跑業務一定要有技術的底子。
32歲的華騰科技協理王信博,就業時刻意選規模不大、但具挑戰的公司。「因為可以同時接觸研發、應用和市場,角色不斷轉換,學的東西也快,」年輕的臉上透露著自信。王信博幫客戶設計的IC線路做測試,讓他們在投片生產前可以先找到問題。
早期,台灣留學生讀企管碩士,被看成是怪胎。現在風氣變了,要打開視野,技術的人必須了解行銷、業務各個環節的人在做什麼。經營科技產業,行銷、業務和營運需要互補。「有工程背景加上行銷的人在一起,有助於創業,」台大電機系畢業,現任Sirf總經理胡國強在矽谷辦公室,分享豐富的創業經驗。到矽谷20年,胡國強創立過4家公司。
體認到光有技術不夠,胡國強特地抽出時間,到附近Santa Barbara大學唸企管碩士,從會計、財務和行銷一步一步來,前後花了三年完成課程。懂得市場和行銷,讓胡國強從技術的領域轉成全面經營者。他成立的Sirf公司,做的是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的晶片系統,主攻量大、主流的消費產品,不像以前只用在測量、航空和精密工業上。
Sirf專注相同領域的利基市場,提供技術解答,而不是去做最終產品。「我要做衛星定位系統的英特爾,」胡國強指出。另一方面,胡國強也慎選投資者,讓聯電、力捷、宏碁和諾基亞入股,而這些將來都是他的客戶。

**新創業家認真研究所處環境、掌握機會

**
一九八八年之前,韓光宇原本只是一位工作8年的半導體工程師。當英特爾推出386微處理器,他看到機會的曙光,從此改變他和他的同學李學勉的一生。
專長在設計SRAM的韓光宇,知道386推出後,需要用到很多高速SRAM,所以他和李學勉一起出來成立矽成,生產SRAM。「只要產品做得出來,就可以賣掉,」韓光宇形容當時的熱賣情形。矽成後來也回台灣成立台灣矽成公司。
目前美國IC設計業的整體表現,逐年在走下波。「去年ADT、Cypress(兩者皆為美國IC設計公司)虧了一至三億美金,」韓光宇隨口就舉出例子。另一方面,台灣的IC設計業逐漸成形,且下游的客戶,像記憶體、系統、晶片組和主機板業者都在台灣。雖然美國矽成已於一九九四年在美國上市,韓光宇看出台灣市場潛力,決定規畫台灣矽成在國內上市,以取得本地資金。
林子牧負責的技術工作,不僅是威盛的晶片組,連合作夥伴的技術也要考慮,將營運變數降到最低。以晶圓代工為例,威盛設計好的晶片,交由台積電代工,所以台積電的製程技術,有什麼新發展和困難,包含更高階的「銅製程」發展進度,威盛都要知道,才不會做錯決定。
台積電有三到五個人全力支援威盛,而威盛也有五到六個人研究新的晶片製程和封裝技術。
另外,威盛對所處環境非常敏感。自己的產能不足時,要供應給哪些客戶,也要做判斷。而競爭對手英特爾一心想整合晶片組市場,威盛也在等待機會,並且評估跨入微處理器市場反擊。
和任天堂長期合作的旺宏電子,也積極尋找機會。旺宏原本只是任天堂的二線供應商,但是資深副總經理游敦行,經常拜訪任天堂的主管,並且閒聊。在一次閒聊中,游敦行得知任天堂的一位重要客戶交貨出了問題,游敦行評估這個產品旺宏可以做,就請對方給旺宏一個機會,從此開始雙方長期合作關係。
任天堂定位自己是經營娛樂事業,而不只是遊戲機。隨著網際網路興起,任天堂的產品線將大幅改變,下一世代任天堂不再只做家庭遊戲機,而是多種能聯上網路的遊樂產品。其中需要多種不同的IC,旺宏也正努力開發新產品配合。
這一波IC設計業熱潮,為什麼對台灣是機會?登峰半導體副總經理白培霖分析,中國人受的教育,偏重「解決問題」而非「發現問題」,所以解決問題能力很強,而IC設計業是一個解決問題的行業,所以這方面表現很好。
相較同屬亞洲的日本和韓國,台灣強烈的創業精神,也使台灣更能抓住機會。管理學大師杜拉克(Peter Drucker)觀察,日本創業精神已冷,不像當年盛田昭夫和松下幸之助,懷抱強烈創業熱忱。杜拉克指出,創業就要在三十歲之前,但是日本這一代年輕人,看不出有太多熱情。

**人才和知識,完全變現

**
同一時間,從東京帝大、韓國漢城大學和台大電機系畢業的學生,最大的差別,是東京帝大畢業生在三菱半導體事業部做事,漢城大學畢業生在三星半導體事業部做事,但台大電機系畢業生卻去創業。
知識經濟所標示的,是實際藩籬的撤除,讓人才和知識可以自由流動,選擇他們可以實現理想及變現知識的地方。當台灣與全球先進知識的落差愈小,將會燃燒更多創業能量。在知識經濟的新賽局,決勝關鍵就在優秀人才腦子裡的東西,以及他在什麼地方動腦。
下一個台灣知識產業的特攻部隊會是誰?網際網路?通訊?軟體?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演講中說道:都有可能!
下一個台灣的Engipreneur,可能就是你!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思科:打造智慧轉型韌性基礎的關鍵 人才培育與科技
思科:打造智慧轉型韌性基礎的關鍵 人才培育與科技

人工智慧(AI)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態重塑全球政府與企業的數位轉型藍圖,帶來一場深刻的變革。這股浪潮不僅預示著效率與生產力的巨大躍升,同時也為組織帶來嚴峻挑戰。如何駕馭 AI、確保資訊安全、並同時兼顧永續發展,成為當今各國政府與企業亟需面對的核心課題。在這樣一個充滿挑戰與無限機會的時代,全球網路與資安科技大廠思科(Cisco),憑藉其完整的產業生態系和豐富的跨國合作經驗,正積極扮演關鍵的賦能者角色,所推動的台灣數位加速計畫(Taiwan Digital Acceleration, TDA)也已邁入3.0階段。思科認為,值此時刻組織需要為數位轉型建立具韌性的基礎,而關鍵不只是科技,更重要的是人才培育。

AI雖解決人力短缺問題 但人員更需學習駕馭AI

負責思科國家數位加速計畫(CDA),與多國政府密切合作的思科全球資深副總裁暨全球創新長Guy Diedrich,談到當今各國政府與企業正在面臨融合著AI、資安與永續發展的數位轉型趨勢,而在此過程中關鍵的是,組織必須透過科技與培育人才來為此波轉型打造具韌性的基礎。

思科
思科全球資深副總裁暨全球創新長Guy Diedrich
圖/ 思科

Diedrich進一步表示,未來的職位已不再是用職務說明書來衡量,而是以工作流程為核心,人力會在不同階段介接不同科技,可能是AI、機器人、人形機器人甚至量子電腦,因此人力與科技的整合也特別重要。思科台灣總經理林岳田也舉例,過去在地端、雲端網路設備有各自的管理平台,未來除了將化繁為簡整合為單一平台外,許多資料搜集比對的例行工作由AI取代,但關鍵的決策判斷仍會交由人力負責,因此培育員工學習AI也更加不可或缺。

過去從TDA 1.0計畫推動至今,透過思科網路學院(Cisco Networking Academy),思科與合作夥伴已經在台灣培育超過17萬名技術人才。提供從網路工程師認證(CCNA)、網路高級工程師(CCNP)到網路專家(CCIE)等,針對不同職務與層級完整的專業培訓,而去年剛推出針對AI架構的網路設計專家(CCDE-AI Infrastructure)認證,在市場上更是炙手可熱。Diedrich強調,未來學習將成為工作中的一部份,持續在職訓練才能確保人員跟上技術的快速發展。

林岳田也指出,思科致力於人才培育不遺餘力,並從多方面投注資源。包括目前已在台灣的北、南、東部區域成立思科網路學院教師培訓中心,作為推動各區域人才培訓的種子基地。同時,思科與合作夥伴晉泰科技在2025年於高雄成立「亞灣AIOT生態系發展基地暨研發中心」,目標是培育5,000名AIOT人才並協助 1,500 人取得國際認證,以解決目前產業智慧轉型卻求才若渴的窘境。而在政府公部門方面,思科近期與國家資通安全研究院 (簡稱「資安院」) 合作「NPO資安共學計畫」,由思科網路學院 (Cisco Networking Academy) 提供課程與平台資源,資安院負責在地招募與社群經營,共同構築永續的公益資安生態系。

思科
思科台灣總經理林岳田
圖/ 思科

完整生態系整合多元科技 一同推動AI創新

數位轉型另一項重要關鍵就是科技,尤其當今企業都在思考如何利用AI推動創新。思科與18家合作夥伴,從TDA 1.0到3.0計畫,共同實踐30個創新專案。其中TDA 1.0著重智慧城市、企業 5G專網、資訊安全和數位醫療照護等核心領域,奠定數位轉型基礎;TDA 2.0計畫除了延續並深化前述智慧城市與智慧交通,也因應新冠疫情下的醫療照護需求,為長者提供遠距學習、遠距醫療等樂齡生活應用,同時拓展金融韌性等創新場景。而在離岸風電計畫中,更利用5G結合VR眼鏡解決方案,協助當時因為疫情封控而無法來台支援的國外風機維護工程師,進行遠距教育訓練。

而TDA 3.0計畫中聚焦永續發展、資安韌性和AI驅動的智慧轉型,其中指標性專案之一,便是以高雄港為場域的智慧港口解決方案。提供從貨輪進港到貨櫃卸貨、起重機遠端操作監控等全自動化營運,可提升人員工作效率並確保安全。同時此方案中也兼顧永續發展需求,透過感測器可將各種機具設備的碳排資料回傳,完整監控能源使用情形。

人員短缺不只是運輸業也是許多產業共同面臨的難題,思科與合作夥伴針對醫院推出行動醫療推車,就是利用AIOT、無線/有線網路整合結合Webex視訊系統等,能協助遠端醫師迅速掌握病情,在第一時間提供專業判斷,或協助護理師迅速正確完成數據輸入工作。思科全球副總裁黃志明也強調,科技的運用更重要的是化繁為簡,透過整合算力、網路、資安與儲存功能的AI PODs一體機伺服器,讓許多TDA 3.0專案能專注於應用開發,加速落地部署。

黃志明進一步表示,思科能協助企業導入部署各項AI創新方案,得力於生態系中有擅長應用開發、技術架構、顧問諮詢等不同領域的合作夥伴,彼此在開放、包容的平台上運作,因此能協助企業加速智慧轉型並提升企業價值。

思科
思科全球副總裁黃志明
圖/ 思科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