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貨幣:實體經濟網路化叫它第一名

還記得在遊戲《大富翁》中坐擁百萬、一擲千金的感覺嗎?大富翁其實是美國經濟大衰退時期的產物,對當時生活艱苦的人們來說,遊戲當中的玩具鈔票與房產地產,滿足了人們對奢望的想像,彌補了現實生活中的挫敗。

而今,虛擬貨幣從玩具鈔票中發展出新生命,以全新面貌在網路時代登場。虛擬貨幣指的是在網路遊戲或網路社群中使用的貨幣,舉例來說,林登實驗室推出虛擬實境線上遊戲《第二人生》(Second Life),並且發行林登幣(Linden dollar)供玩家使用,韓國社交網站Cyworld發行松果,中國大陸即時通訊系統騰訊QQ也有Q幣。

這些企業透過發行貨幣獲利驚人,例如韓國Cyworld 2006年營收990億韓圜,其中超過70%來自販售用松果購買的虛擬道具與服務,約703億韓圜(約新台幣24億元)。騰訊則不願公布Q幣流通數量,只願意表示使用Q幣的人數已突破2億人。

這些虛擬貨幣通常限定在特定的遊戲或網站內部流通,由該遊戲/網站公司發行。虛擬貨幣可以由使用者以現金購買,也可能經由遊戲過程獲得。這些虛擬貨幣可以進一步購買遊戲中的虛擬商品/服務。

大富翁的玩具鈔票無法讓你在現實世界中的任何商店消費,但《第二人生》遊戲中的林登幣卻有兌換美元的匯率。虛擬貨幣不再只是讓遊戲更加好玩的道具,而是虛擬世界與現實連結的出口。

線上央行:不開銀行卻「印」鈔票

遊戲發行商或網路服務提供者扮演線上中央銀行的角色,發行虛擬貨幣。虛擬貨幣是激勵玩家的工具,也是促進消費的手段。其儲值作用可增加玩家忠誠度,同時作為遊戲中打倒怪獸的獎品,對企業來說不用花費一毛錢。

在社交網站中,多了貨幣流通,互動的方法增加許多,比如餽贈禮物、買賣交易等。另一方面,如韓國Cyworld將虛擬貨幣以松果代表,去除了貨幣真實性,讓玩家容易滿足且大方花用,也是促進消費的方法。

獎金:一種獎勵也是一種生存之道

獲得虛擬貨幣的方法,大致可分為有價與無價。當貨幣作為獎勵互動的方法時,則無價給予。舉例來說,在社交網站使用者發表文章、拜訪其他使用者、參與活動多半都可以獲得獎金,獎金的用途則用以交換網站內部的服務;網路遊戲中,錢則是打倒怪獸過關的獎品。當使用者嫌錢賺得不夠快的時候,就出現了以現金購買貨幣的地下交易,甚至有以販售虛擬貨幣/虛擬寶物為生的新興打工族。另一方面,對遊戲公司來說,當遊戲收取月費的型態轉為免費遊戲時,持虛擬貨幣購買虛擬商品的連動機制就成為新生存之道。

**匯率:滲入現實世界的第一步
**虛擬貨幣從什麼時候開始坐大?當虛擬貨幣需要用現金購買時,就具備了價值基準點。其二,當使用虛擬貨幣的人數增加到一個規模,虛擬貨幣就有了力量。 《華爾街日報》曾報導中國大陸發行量最大的虛擬貨幣Q幣,「在中國,升值最快的不是人民幣,而是被稱為Q幣的虛擬貨幣。」由騰訊公司發行代幣,開始在現實世界流通。報導指出,Q幣開始為較小的遊戲網站接受,並且地下交易普遍,網友能夠將Q幣兌換回人民幣,某些店家也接受玩家以Q幣付費購買實體商品。換言之,本來虛擬貨幣充其量只是貨幣形式的商品,現在虛擬貨幣與真實貨幣對價流通,以準貨幣的姿態滲入市場。

由一家公司發行的虛擬貨幣卻能兌換官方央行發行的人民幣,虛擬貨幣的影響力不容小覷。

商品真實化:虛擬世界也有社會問題
在遊戲商精明的設計下,網友為了打造遊戲中代表自己的虛擬角色(Avatar),往往費心裝扮,從髮型、服裝、人物背景等,這些行頭必須透過虛擬貨幣採購。由線上企業推出的虛擬商品,一旦受到玩家喜愛,就會成為虛擬世界的熱門商品。不過,某些熱門物件因為太受歡迎,也會遭到其他玩家線上偷竊、搶奪。台灣目前已有專門偵辦網路犯罪的部門,這顯示出虛擬世界中也有真實的社會問題。

3種企業應用 虛擬貨幣帶來真實財富

美國虛擬線上遊戲《第二人生》幾年下來,已有玩家在虛擬世界中致富;《天堂》的虛擬貨幣也相當搶手,已出現虛擬貨幣的「黑市匯率」。

企業應用1第二人生(Second Life)

林登幣培育出首位虛擬富豪

美國虛擬實境線上遊戲《第二人生》(Second Life),可說是虛擬貨幣真實化的代表作。發行《第二人生》的林登實驗室並非仰賴林登幣賺錢(主要收入來自租借虛擬土地),但非常鼓勵玩家在《第二人生》從事商業活動,因為林登幣與美元在《第二人生》中有官方兌換所LindenX,每日公告匯率(大約是1美金兌換270林登幣)。美國《商業週刊》(BusinessWeek)曾以封面報導《第二人生》遊戲中誕生的虛擬百萬富豪Anshe Chung,她利用線上買賣土地與經營店面所得,在虛擬世界中致富,如果將她的財富由林登幣兌換成美元,將使她成為名副其實的百萬富豪。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遊戲玩家賺到的錢一點也不假。目前有超過33億林登幣在《第二人生》中流通(換算成美元約1200萬)。

企業應用2線上遊戲類(天堂、仙境傳說)

天幣、R幣早有黑市匯率

《天堂》、《仙境傳說》(RO)等,這類以收取月費為商業模式的網路遊戲,雖然也有發行虛擬貨幣(天幣、R幣),但這些遊戲貨幣僅能從遊戲中獲得,無法以現金購買。玩家只能投注長期的時間與精力打倒怪獸(也就是俗稱的練功),來累積金錢。由於特殊的裝備道具所費不貲,地下交易應運而生。《仙境傳說》中,每個玩家的戶頭最多只能有23億R幣,但裝備在黑市中可喊價到百億,玩家想得到夢寐以求的寶物,又沒有時間練功,只能透過地下交易,因此熱門遊戲的虛擬貨幣,如R幣和天幣早有黑市匯率。對浸淫於遊戲世界的玩家來說,這和出國要將新台幣兌換成美元差不多意思。

企業應用3休閒遊戲類(跑跑卡丁車)

拿Gash買好裝備再上網飆車

目前台灣當紅休閒遊戲當屬賽車遊戲《跑跑卡丁車》,人物設計多元,操作簡單又可免費註冊,一推出就造成轟動。《跑跑卡丁車》中,一如其他免費遊戲,有兩種不同的貨幣流通,其一是過關獎金Lucci,其二是現金購買的Gash。Lucci雖然也可以購買道具,「但真正好的裝備都只能用Gash買到,」一名玩家表示。此外,《跑跑卡丁車》也提供多種裝飾型道具,包含情人節禮盒車、變形金剛的機器人頭罩等,讓玩家蔚為風潮。就連真實商品也虛擬化進入遊戲產業,《跑跑卡丁車》中,有與實車相似度百分百的Mini Cooper待價而沽,顯示虛擬商機潛力無窮。

2個想像 社交網站人氣兌換現金

交友網站、商業論壇這些網站中,也有運用虛擬貨幣成功的例子。其中,去年4月才開站的迷你窩,靠著販賣迷你幣,今年年中已達單月損益兩平。

個案1社交網站類(迷你窩)
結合社交、遊戲道具讓迷你幣詢問度高

去年(2006)4月才開站的台灣遊戲社交網站迷你窩,今年年中已單月損益兩平,就是靠著販售可兌換成虛擬貨幣(迷你幣)的點數。之所以不直接販售虛擬貨幣,乃是網站經營的防弊措施。技術長陳立斌表示,這就像是國家雖然流通貨幣,但內部要儲備黃金的意思。迷你窩的迷你幣,因為平常透過參與活動及發表文章取得,造成網友鑽漏洞發表垃圾文章賺錢的現象。但多了點數與虛擬貨幣的兌換機制,網友循此方式賺到的錢只能在自己的帳戶使用,無法轉讓給其他使用者,也因此防堵了地下交易的機會。社交網站多半從免費註冊開始,衝會員數及流量,等黏度達一定程度時才轉收費。今年4月起迷你窩改採收費機制,會員數不減反增,迄今已達40萬。因其結合遊戲與社交特色,網友有黏性,對遊戲道具付費的接受度也高。

個案2論壇類(聚財網)
社群成員用「聚幣」互通有無

國內知名的財經論壇聚財網中也發行聚幣,聚幣最初用來鼓勵會員互動,發表文章、回覆文章都可以賺到錢,甚至可以替自己的文章訂價錢,讓其他網友購買。由於站長想在論壇嘗試虛擬經濟體概念,網友每月賺得的聚幣,站方還會自動扣稅。聚財網2005年開始收費,聚幣原有的賺錢方式不變,同時提供現金購買(聚財金幣)。由於論壇上股市名人的文章,價碼都要二、三百元,會員對於以現金購買聚幣的接受度頗高。

聚幣除了在論壇內部使用外,站方也將之與真實世界結合。站方的服務項目之一,就是會員可將聚幣當作現金捐款給慈善機構。此外,聚財網也和出版社合作,將論壇上有名的文章集結成書,聚幣則是隨書贈品。書中所附的聚幣帳號,在論壇內也有優惠措施,由此將虛擬世界的影響力擴及實體世界,促進實體商品銷售。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