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消費意識抬頭,3C產業必須綠化
環保消費意識抬頭,3C產業必須綠化
2007.12.01 | 科技

對全球科技產業來說,二○○七年,堪稱是綠化運動的元年。戴爾(Dell)宣布轉型成為「最綠的科技廠商」計畫,內容包括建立自己舊產品的回收流程,並推出更多環保(earth-friendly)的電腦;同樣的,蘋果公司(Apple)也宣布舊產品回收計畫;松下(Panasonic)投入七千五百萬美元,準備花六年的時間,發展無鉛的電漿電視;摩托羅拉(Motorola)則推出省電手機;惠普(HP)宣布達到回收廢棄電子產品重量十億磅的目標,並計畫在二○一○年結束之前,再回收二十億磅重量的廢棄電子產品與墨水匣。

十一月,新力(Sony)宣布推出環保版(Eco Edition)的Vaio筆記型電腦。除了包裝採用環保回收材質、零組件完全符合無鉛規範、電池環保回收計畫外,新力也承諾售價的一%捐贈給環保公益團體,買新機的消費者,可以將淘汰的舊筆記型電腦,不限廠牌,交到新力的門市「Sony Style」,由新力負責回收處理。

各領域龍頭廠商相繼投入

隨著各領域龍頭廠商投入,勢必產生帶頭作用,進而影響競爭對手及整個產業供應鏈上的廠商。目前這類加速綠色科技研發與推廣的計畫,普遍為期三至五年,各家廠商投入的金額則高達數百億美元以上,預計最快兩年內,相關的綠色新產品就將問世。

「過去,科技廠商在製造更快、更酷、效能更高的產品時,幾乎從來不考慮太多環境議題,」Computer TakeBack Campaign發起人凱爾(Barbara Kyle)指出,「也因此,這些產品經常是化學毒物、過度耗電的環保噩夢。」

「根據《今日美國》(USA Today)指出,從今年開始,讓各家科技品牌大廠將環保概念引進產品設計當中的,是來自消費者自覺的力量。「科技廠商推出環保產品的動機,來自消費者的需求,」摩托羅拉行銷主管馬丁(Scott Martin)指出,根據摩托羅拉所做的消費者研究顯示,環保考量在購買行為的比例有顯著提升。
然而,科技產業的綠化,卻是一條困難艱鉅的道路。科技產品要更環保,得要解決省電、無毒、回收三大問題。省電往往會降低產品資訊運算的效能;採用無毒化合物的零組件,直接導致成本上升;而提高零組件回收比例,不僅處理的人工成本可能超過銷售獲利,更減少了新產品、新零組件所帶來的營收。根據《今日美國》報導指出,事實上,目前科技舊產品中,只有一一%回收、四五%堆放與再利用、四四%廢棄,數字仍然十分不環保。

對科技廠商提出環保要求,甚至是從根本顛覆科技產業長期以來的發展模式。科技產品往往有愈來愈便宜的趨勢,然後藉由不斷的換機,來創造全新的成長,結果不僅造成資源過度浪費,更產生了電子廢棄物的問題,其中不少是燃燒或分解之後會產生毒素的材質。

陷入成本提高的壓力

廠商選擇有毒的化合物當作零組件,只有一個原因,就是成本考量,」東芝(Toshiba)環境事務主管赫許伯格(Craig Hershberg)指出。他舉例,在液晶螢幕、電視的背光源材質中,若不使用汞(水銀),幾乎沒有既對環境有益、消費者又負擔得起的替代方案。

開發具環保概念的科技產品,往往會導致售價提高,對科技廠商來說,是個冒險的嘗試。「若所有條件都一樣,消費者會選擇更具環保概念的產品,但這不代表他們願意付出更高的價錢,」夏普電子(Sharp Electronics)策略長米特切爾(Stewart Mitchell)一語道破其中的關鍵。

科技產業面臨的兩難處境,這幾年陸續透過政府法規、非政府組織施壓,逐步走向改善之路。二○○五年七月,歐盟開始執行「電子電機禁用物質防制法」(Restriction of Hazardous Substances Directive, RoHS)、「廢電子電機產品回收法」(Wast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 WEEE),明確規定科技產品禁用六種有害物質,若無法符合相關規定將遭禁止進口,並要求會員國家逐年提高廢棄科技產品零組件的回收比例。

另外,在二○○六年八月,力量強大的「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選定十四家科技大廠,每季進行有毒物質、回收政策等環保表現評分,不斷對科技大廠施壓,讓所有廠商都和競爭對手一樣,站在同樣的環保標準上競爭。終於在今年,看到幾乎所有科技大廠都開始重視環保議題。

電子廢棄物累積速度極快

科技產品對環境的殺傷力,往往比一般人想像的嚴重。舉例來說,一台廢棄的電視至少含有四磅的鉛,當作產品零組件並無害,但一旦廢棄丟到掩埋場,未處理的鉛流入地下水,飲用後會對人體造成神經傷害等健康問題。然而鉛卻是用來焊接的主要材質。

除此之外,普遍用在銅線外皮的聚氯乙烯(PVC)、用於印刷電路板上的溴化阻燃劑(BFR),燃燒之後會產生劇烈毒素,這兩項化合物在短時間內很難被取代。拜法規禁止的緣故,蘋果決定在二○○八年底全產品線禁用,戴爾與東芝則在二○○九年底禁用。

另外,科技產品流行化,則創造了電子廢棄物快速累積的嚴重問題。根據綠色和平組織的統計,已開發國家一台電腦平均使用壽命,已從一九九七年的六年,大幅縮短到兩年,手機更在兩年以內,「電子廢棄物累積的數量與速度,遠超乎想像,」綠色和平組織指出。

根據統計,目前全球每年產生兩千萬到五千萬噸的電子廢棄物,若換算成一台台裝滿廢棄物的卡車,足足可環繞地球一周以上。綠色和平組織更進一步指出,這些電子廢棄物約占全球固體廢棄物五%,和塑膠袋的比重差不多。這些電子產品當中,絕大多數零組件是對環境有害的,這不只是已開發國家的問題,亞洲開發中國家也以每年一千兩百萬噸的速度在製造,主要原因來自人們經常更換手機、電腦、電視、音響設備、印表機等科技產品,解決的根本之道是延長產品的使用期間。這些數量龐大的電子廢棄物,絕大多數最後的落角之處,是在中國、印度與非洲,造成這些落後國家更嚴重的環境負擔。

面對快速增加的電子廢棄物,科技大廠今年開始陸續推出回收方案。「摩托羅拉是率先做完整回收流程的科技廠商,」綠色和平組織環保運動人士艾哈金(Zeina Al-Hajj)指出。新的摩托羅拉手機,包裝盒中會附上一個封套,讓消費者將不要的舊手機寄回,交給摩托羅拉免費回收。

結合地方環保團體做回收

廠商將回收來的舊科技產品,透過拆解、壓碎等不同過程,可以重複使用的零組件,就重新應用在新產品上,若無法使用的,則以融化等處理方式成為原料再利用。根據《今日美國》的報導指出,這樣運送、回收、拆解的過程,平均每個科技產品的成本大約六十美元,大型電視甚至要達到一百美元,對廠商來說,是一筆額外的成本負擔。

對廠商來說,最好的處理方式,是結合地方性的環保團體、通路、政府部門,就地回收就地處理,避免長途運送的成本。例如松下在美國的回收方式,就是透過贊助上千個回收站,從二○○○年至今,已回收超過兩千八百萬磅的電子廢棄物;另外,東芝則與通路商Best Buy共同合作回收,另外也將產品設計得更容易拆解與回收,例如在整體電視產品中,將螺絲數量減少三二%。

「如何讓科技廠商更綠、更環保,難度遠超過其他產業,」SVTC資深策略專家史密斯(Ted Smith)指出。其中的原因,在於科技產業比其他產業更垂直分工,品牌廠商的產品幾乎都是透過委外代工製造,從墨西哥、東歐到亞洲,都有相關的製造廠商,要求品牌大廠的環保規定,未必就代表這些品牌的產品能完全符合。

針對這點,戴爾的作法是要求所有供應商,提出產品對環境影響的評估報告,一旦發現對環境有害,又不願意改善,將減少甚至完全不下訂單。但這項作法,史密斯認為缺少公正客觀的認證,效果十分有限。

「科技產業目前仍然不夠綠,但好消息是,它們已經比以前更綠了,」綠色和平組織的艾哈金指出。對台灣以代工製造為主的科技產業來說,整個科技產業的發展方向,已從品牌大廠開始,逐漸朝向重視環保的綠色概念轉變,勢必在未來持續衝擊整個供應鏈上的廠商。

對我們這些消費者來說,或許最好的方式,還是謹慎購買科技產品,以免為這個地球創造更多電子垃圾。

綠色和平組織push科技業做環保

積極推動環保理念的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匯集了各式商業、學術、政治、文化的菁英人士,會員人數超過400萬人,是當今最具影響力的環保團體之一。為了促進科技產業更環保,從去年8月開始,選出電腦、手機、消費性電子等14家科技品牌大廠,每季針對含毒化合物零組件、回收方案兩大重點項目進行評比。

在這項評比中,排名與分數變化十分劇烈。分數從滿分的10分到0分,每次評比時間範圍,只限於過去的3個月,所以各廠商必須對環保議題持續關注、不斷進步、遵守承諾,才有可能維持住較高的分數。這項從去年推出的每季評比,在今年已經很明顯看到各廠商努力進行環保改革的成果。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2025台灣設計展在彰化!直擊「圓未來之行」必看十大亮點:3+1大展區,跨入時空轉換通道,共創未來新可能!
2025台灣設計展在彰化!直擊「圓未來之行」必看十大亮點:3+1大展區,跨入時空轉換通道,共創未來新可能!

亮點一:回溯城市源頭起點,航海語彙彷若時光倒流

「圓未來之行」共分為室內三大展區與一戶外展區,以「與城市一同成長」做為策展主軸,梳理出:「源─緣─圓─合」x時光「過去─現在─未來」串接時代軸線,將彰化的「交通、建設與生活」呈現於展區中。「源」記憶之源展區入口處,是彰化航運貿易的起點,設計語彙透過水波、帆船、引領觀展者漫步前進,從最微觀的早期建材文物看到城市發展的歷史,如:清領時期至日治時期的多樣建築元素與素材,包含:戎克船、壓艙石、福州杉、枕木、酒甕,回望彰化的源頭,憶起移居而來的風光繁榮。

亮點二:光雕沙盤演譯交通建設願景,點亮未來發展藍圖

「緣」的轉譯之間,以「連結」為核心主題。居民與城市透過交通路網緊密相繫,象徵彰化從人與地的互動中,編織出發展的脈動。〈脈動彰化〉展項以光雕技術投影於立體沙盤模型上,生動演繹「一軸一環雙樞紐四引擎」的整體建設願景。
隨著各交通樞紐依序點亮,縣域交通網絡的節奏逐步展開,城市與鄉鎮間的連結脈絡清晰浮現,展現彰化邁向均衡發展、共榮未來的宏觀藍圖。

1014_2.jpg
〈脈動彰化〉以光雕技術生動演繹「一軸一環雙樞紐四引擎」的整體建設願景。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三:模型x互動表述社群共融,實踐宜居生活的想像

以等比縮小建築模型結合互動展示,呈現伸港基地新時代青年住宅與社會住宅的「租售共融」模式,觀展者可透過互動深入瞭解青宅社宅共居的設計意圖與社會影響,感受彰化如何回應居住正義與社會福祉的生活需求,看見宜居城市的生活模樣。

1014_3.jpg
〈宜居共築所〉展示伸港基地「青宅+社宅共居」的創新政策。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四:鹿江綠建築校園AR互動,亮相生態x教育x文化的交織成果

教育是宜居生活的一大環節。「鹿江綠建築校園」透過立體模型結合互動呈現:未來綠學園─教育x永續x建築示範,將綠建築結合AR增強影像互動,觀展者用手機對準模型,即可看到校園的環境永續設計特點,讓綠建築不僅是獲獎的優秀成果,更是一個精心設計的教育實踐。

1014_4.jpg
本次作為【圓未來之行】展區的鹿江國際中小學,即是榮獲公共工程金質獎的綠建築場域,民眾可透過掃描模型上的標示點探索其中的永續設計。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五:你看不見的城市隱形治理設計,一地多用校園複合蓄洪池

展區中,將「全國首創校園複合蓄洪場─地下停車場兼蓄洪池」,透過立體模型結合電控薄膜,呈現蓄洪場域與生活場域的結合。看資源如何整合應用,超越既定印象,創造一地多用,融合教育、社區、防洪機能的複合設計新模範,表達城市韌性設計的新可能。

1014_5.jpg
〈全齡照護網〉展示一站式長照大樓,民眾走至定位即可揭露對應設施的照護服務。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六:回應健康共融的生活型態,窺見一站式長照大樓、共融公園等

健康共融的生活型態,城市是如何回應的呢?展區中也將呈現城市「全齡共享」的生活設計典範,讓不同的年齡層,都能被承接、照護與支持,展出:因應共融需求而設計的一站式長照大樓,內含不老健身房、托嬰與育兒親子館、長照創新等多項措施,只要踩在地上互動點位,便會亮起相應服務的大樓樓層,完整了解一站式長照大樓的服務項目。此外,也設計了「反應力x不老健身房」、「全民運動」等互動感應投影遊戲,以及未來「共融式遊戲場」投票選擇,表達未來城市規劃意向,提供參與城市共融的連結與共造,傳遞永續、人本兼容並蓄的溫柔回應。

亮點七:探索時間如何轉譯新生?走進老屋再造活化空間

展區概念中,回應300年的城市建設新舊共生,「時光新生所」打造出「老屋點燈造型故事屋」,精選五組代表案例,從老屋前身到改造過程,以及此刻的成果,看見老屋與社區、青年與夢想、創業與創新,透過建築再造表達當代生活的新生命與城市活力。

1014_6.jpg
〈時光新生所〉以翻牌形式呈現老屋整修前後的使用對比。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八:情境式體驗未來車廂,城市藍圖引導對未來的渴望期盼

當過去、現在被梳理完整後。未來會是什麼呢?「未來城市展區」則以縫合、綻放、圓滿、快捷幸福未來為題,透過「情境式劇場」,讓觀展者置身未來車廂中。搭乘未來號看著窗外,播放著目前規劃的未來藍圖,當旅程來到終點,未來就是始於現在的行動。邀請你共同參與種種希望與可能性。

1014_7.jpg
【圓未來之行】展區內的未來車廂,在車廂兩側呈現城市未來規劃遠景,帶給每位觀展者沉浸式體驗快捷幸福未來。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九:建築AI互動選擇,未來共創基地展區實驗計畫

彰化縣長王惠美表示,「未來城市的藍圖,必須由民眾共同描繪,唯有大家的想法與創意,才能讓城市更貼近生活、貼近人心。」因此,「未來城市共創基地」設計共創互動環節,以大尺度的城市規劃角度出發,邀請觀展者共同打造屬於彰化的未來城。
以彰交特定區為城市共創背景,觀展者能透過平板互動,依需求、喜好選定主題類型與建築,如:該區域希望如何發展?公園綠地(共融公園、生態濕地)、產業經濟(百貨商場、研發大樓)、休閒育樂(美術館、圖書館等),民眾意見將影響城市發展指數,並由 AI 生成建築於畫面上,最終於大顯示螢幕上看到共創未來城市的樣貌。
透過互動體驗,民眾得以反思發展過程中經濟建設與生活環境的平衡取捨,展項最終會將互動成果整理成報告做為縣府施政參考,此區域的未來,將是共創而生的實驗基地。

1014_8.jpg
〈未來城市共創基地〉可透過平板互動生成多種建築,邀請民眾一同建設未來的理想城市。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十:戶外串聯生態作品區,看行動如何實踐永續?

最終,來到更宏觀的探討彰化未來城市的環境,傳遞三大核心:未來想像、智慧永續循環、綠色療癒,將其展現於生態設計作品中的〈魚的肚子是我們的生活〉、〈往事河光.未來亭〉、〈漂泊之所〉,分別呈現自然環境保護,由在地師生共創孕生作品、以太陽能系統呈現未來資源的自給自足,及將彰化歷史重要的戎克船體轉化休憩裝置。回扣彰化的起點主軸:生態環境與幸福宜居生活,完成一趟精彩的「圓未來之行」體驗。

1014_9.jpg
【圓未來之行】戶外展區中的展品:〈魚的肚子是我們的生活〉,呼籲大眾綠色環保、永續循環的重要性。
圖/ 彰化縣政府

採訪・撰文/楊喻婷
【彰化縣政府廣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