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如何與全球綠概念趨勢結合?
台灣如何與全球綠概念趨勢結合?
2007.12.01 |

利群會社在台灣是個非常獨特的企業,主要業務是以顧問的角色,協助企業發展企業社會責任,讓企業社會責任成為企業品牌與形象當中的重要元素。在與企業客戶密切往來的過程中,他們發現綠色概念是當前最受企業重視的議題,也是未來前景備受看好的領域。因此,利群最近與企業客戶聯手合作,舉辦「綠集合」創業競賽活動,以實質的獎金贊助方式,鼓勵更多台灣的優秀工作者,將與綠色有關的想法,轉換成具體的創業行動與商業模式。關於台灣發展綠色產業的機會與想像,利群會社董事長李岳奇有他獨到的觀察分享。

Q****為什麼在這個時間點上,想要舉辦綠色創業競賽這樣的活動?你們起心動念的原因為何?

這個活動的源起,是因為我們這幾年開始做企業社會責任,不可避免就會發現到許多與綠色產業相關的議題,包括環境、天然能源的問題,這些往往也是我們的企業客戶在做企業社會責任時,會有的想像與問題,很自然就引發了我們的關注。

在這段關注的過程,我們思考後覺得最好的因應方式,就是用綠色創業競賽。這有幾個原因:第一,綠色的產業在台灣還處在「引起關注」的階段,雖然談的人不少,但談最多的是非營利組織,還沒有很具體的商業模式;第二,談到綠色有關的議題,觀念主要還是來自西方,那到底台灣的綠色產業是什麼東西?如果這還是很模糊的狀態,那我們就在想:不妨來做一些創業競賽的行動,由行動來引導一些想像,讓大家開始思考,到底綠色產業、創業與未來之間有什麼關聯?

Q****舉辦這樣的活動,你們最關注的議題或環節是什麼?又希望創造出哪些成效?

在舉辦創業競賽的過程中,我們非常重視節能的創意。因為能源的使用本來就有不同的面向,大家常會想到「少用」的概念,但對經濟還在發展中的國家而言,要少用能源真的很困難,但如果在這過程中,有一些節約能源的創意,卻能產生更好的效益,那創造出的價值會更高。

就像台灣家裡面的自來水,用途是什麼都用。事實上,在成熟的水資源應用上,會有很多層次,即使是自來水,還是可分洗滌清潔、烹調食用、二次使用、非洗滌使用等不同用途,讓不同的水有不同的效能。台灣則是水龍頭一打開,什麼都用。對企業、工廠來說,能否創造出不同層次的能源使用,使能源耗損最低、效益卻更高,這是綠色創意最初步的階段。

創意代表一種思想與觀念的改變,比較沒有重工業或製造業所需要的龐大資源與資金,結合我們的創業競賽,比較能快速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綠色產業本身有很長的價值鏈,在初期階段,我們認為槓桿效益最大的就是節能,因為好處馬上就能被看見,也最快能被推廣,企業、家庭、個人都能受益。

綠色創業是呼應全球暖化這個現象,在參賽過程中,其實就讓每個人多想想:在發展綠色商機時,如何從源頭開始做?

Q 目前參賽的作品當中,大概有哪些重要的發現?或是在這當中,你看到什麼與台灣有關係的綠色趨勢或是機會嗎?

參賽的案件超過五十件,品質普遍來說很不錯,評審過程太細節的東西我不能說。但在這些參賽作品中,有觀察到一些方向:發現綠色或是環保的意識,其實已經非常深入民間。不過,從綠色產業的價值鏈來看,還是要從基礎思維開始改變,這並不容易。

最大的障礙,是台灣這幾年經濟的成長或是人民的關注,一路靠著科技製造、代工發展起來,是從大量生產、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益這些環節去獲得訂單、成長、利潤。可是「大量製造」這件事情,在根本觀念上,即抵觸了綠色產業的核心價值。

舉例來說,一台筆記型電腦,重量乘以一千倍、一千五百倍,才是它所需要的原料重量,這些原料可能從礦石、石化裡面轉換出來,一台筆記型電腦產出所需要的能源,可能八成以上就是花費在這些原料轉換的過程中,等於將八○%的能源,用在那上千倍背後看不到的原物料上,從中創造出產品的價值。當不斷製造產出之後,銷售到其他各地去,又會產生廢棄與回收的問題。

在這次創業競賽的過程中,就可以很明確地發現,台灣還停留在科技製造的思維中。若只是代工廠,對產品很難會有「永續性」(sustainability)的想法,品牌廠商才比較有可能。所謂的產品生命週期,是指產品問世、成長、成熟、衰退這幾個階段,這是產品成型到被拋棄的那一天為止。未來加入綠色思維的產品生命周期,我把這稱為「產品里程數」(product mileage),包括產品的原物料來源、運送至每個生產環節、到最後產品被處理消化掉的過程,簡單說,這兩、三年談的是「從搖籃到搖籃」(from cradle to cradle)這段「從無到無」的過程,才算是解決產品對地球影響的完整流程。這次發現,台灣現在有綠色的概念,但卻不知道怎麼切入。

另一個有趣的發現,是台灣有關綠色創業,最初幾乎都來自於非營利組織,他們算是先探者。對比西方資本主義發展比較成熟的國家,任何前景看好的新興產業、市場,通常是由創投機制來支持,但台灣長期以來,往往是政府政策帶頭,或是非營利組織一直推動政府,可是很少有企業的參與。這次我們希望用企業的方式來運作,進而獲得更多的迴響,讓綠色產業能加速在台灣發展。

Q****你覺得台灣在發展綠色產業上,會有哪些機會與挑戰?你剛提到品牌與綠色概念的結合,有可能在這一波台灣自創品牌的熱潮中,綠色概念因此結合而發展得更快嗎?

綠色產業第一個要影響的,一定是自己生存的地方。現在台灣的平均碳排放量是《京都議定書》標準的三倍,現階段思考的重點,應該是怎麼讓這個土地的民眾了解「三倍」這個數字,是很嚴重的。

綠色產業在台灣要先從知而行,相關的資訊沒有辦法只靠非政府組織的倡議,或是政府政策的宣示。它應該是台灣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們,所抱持的普遍價值,這部分觀念的置入,會比誰來推廣更重要。台灣現在推動綠色產業最大的挑戰,在於怎麼讓大家知道?然後讓大家成為相信的人,相信好的生活型態,是屬於環境保護的生活型態。比如說,台灣現在風行的樂活族、風格社會,追根究底,都應該是要對環境友善的。

這其實就是一種價值觀的轉移。比如說,家裡面是要漂亮的燈,還是要省電的燈?這就牽涉到每個人價值觀的優先順序。我們能不能讓現在用很漂亮燈的人,也負擔得起省電燈泡,而且相信這樣做是有價值的。

同樣的,報章雜誌或書籍的印刷是不是應該要用再生紙,但再生紙的成本高很多,對競爭力會不會有影響?提升的成本能不能變成其他價值,轉化成讓企業更願意去做這樣的事情?或是提供兩種選擇,讓決定用再生紙印刷的訂戶,以願意提高訂閱價格的方式來推廣?這當中牽涉到價值觀的優先順序,不單純是是非題或選擇題,這和我們過去的思維方式很不同。

綠色產業的發展,關鍵在觀念,這要立足於成熟的思考與生活方式。當生活到了一定階段,才會思考地球與自己的關係,當想到這一點,就有可能創造出不同的競爭力。比如說,今天落後國家企業的競爭方式,可能還停留在「錢比命還重要」的階段,你就可以想像,會有層出不窮的工安事件、黑心產品、企業倫理不被重視。
這樣的國家,綠色產業的動力通常來自政府法規的懲罰,台灣則不同,動力是來自人民思考與生活成熟。當一個社會經濟成長到了高原期,不代表經濟落後,這通常是成熟的表現,會回過頭重新思考什麼是文明、利潤、成本。當這些思考出現後,就會產生新的價值觀。在台灣,綠色產業發展來自社會和人的思考變成熟了,也是發自內心的想法,這會呼應現在大家想要過更有品質的生活。

Q 你對台灣未來發展綠色產業,以及綠色產品的想像和期待是什麼?

可以預期的,台灣未來幾年都會進入尋找綠色標準、規範的調整過程,從中找到政府政策、企業價值、社會環境、人民利益的交集,這過程會有比較劇烈的調整,因為裡面有很多角力。我認為這樣的過程,對率先投入綠色概念的企業比較有優勢,因為企業在嘗錯的過程中,成本比較小,可以被外部來分攤掉。世界各國的環保法規、環保認知,趨勢都是愈來愈嚴格,企業違反這些環保法規與認知的懲罰或代價會愈來愈高昂。

所以我相信率先自發性去做的企業,得到的回饋與利益會更多。比如說,當新力(Sony)的遊戲機,前幾年被歐盟檢驗出電源供應器含有毒物質,在歐洲碰到大損失,被迫回過頭來尋找供應商時,卻發現位在台灣的台達電子,產品符合歐盟的法規,甚至超越很多,能幫他們解決這問題,很自然台達電子就成了新力的供應商,訂單來源穩定。

若把時間軸拉長,這勢必會改變未來的企業型態。從二十世紀發展至今的資本主義,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發現,每個時代不同的成功企業典範,成長與獲利幾乎都有不同程度對地球環境資源的「掠奪」,轉換成產品與服務來銷售。我們常說某些企業因為戰爭帶來巨大的悲劇而發「戰爭財」,而這些資本主義發展至今成功的企業,其實發的是「地球財」。現在全球不管是消費者或是政策法規,對企業在綠色概念的要求與關注,正不斷提高,未來我相信能將企業價值,建立在更乾淨的地球、更美好的環境、更有品質生活這些前提下的企業,會發展出與過去完全不同的型態與競爭力。

李岳奇 Profile

利群會社創辦人暨董事長。畢業於淡水工商管理專校國際貿易科,曾在密西根大學進修高階管理學位課程,於1997年取得學業證書,2001年攻讀台大EMBA,於2004年畢業。在創辦利群會社之前,曾先後擔任新力(Sony)音樂台灣總經理、So-net台灣執行長。著作包括:《如何進入唱片事業》(1994年,豐采出版)、《流行音樂最前線》(1997年,遠流出版)、《大眾傳播概論》(1998年,五南出版)。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大師兄林智勝引退賽 晶睿通訊員工、經銷夥伴同場見證榮耀時刻 
大師兄林智勝引退賽 晶睿通訊員工、經銷夥伴同場見證榮耀時刻 

邁入25年里程碑,晶睿通訊發展始終以人為本,透過AI安防專業,守護社會安全,同時,每年舉辦家庭日活動,關心員工,並藉由舉行全球合作夥伴大會,深化夥伴連結,從內而外凝聚力量,展現「關懷」的品牌價值。今年9月,公司首次將家庭日移師大巨蛋,邀請千名員工與跨國策略經銷夥伴,見證味全龍隊中職全壘打王林智勝引退賽,現場氣氛歡騰、向心力爆棚。這場熱情、乘載溫度的家庭日,象徵公司邁向下一個25年時所累積的力量與希望,既磅礴又溫暖,像一段未完序曲,待全體員工與夥伴合作譜寫。

圖2:晶睿通訊邀請全球策略經銷夥伴出席家庭日活動,共創更緊密合作情誼.jpg
晶睿通訊邀請全球策略經銷夥伴出席家庭日活動,共創更緊密合作情誼。
圖/ 晶睿通訊

熱血不只在球場上沸騰!攜手員工與全球夥伴,共聚家庭日榮耀時刻展現「關懷」

晶睿通訊總經理廖禎祺表示:「在這個具有紀念意義的特別活動,很高興邀請員工與他們的家人,以及全球夥伴出席家庭日,共襄盛舉經典賽事,家庭是每位同仁最強大的後盾,透過難得時刻,凝聚團隊、展現熱情,攜手迎向下一個25年。引退賽主角林智勝對棒球夢的追求是堅持求勝,從不放棄,正如同晶睿通訊在安防領域堅持的專業承諾。同時,林智勝長年支持偏鄉原民棒球發展,亦與公司秉持的關懷、信賴等價值不謀而合,是公司實現社會共融的最佳詮釋。」

參與家庭日員工在輕鬆愉快氛圍中,與同事和家人留下難忘回憶。其中,永續單位員工Bob表示:「第一次到大巨蛋看比賽,就是看林智勝的引退賽,意義重大且讓人感動,感受到公司對員工在工作與生活平衡的重視,讓我更有動力迎接職場上的挑戰。」人資單位員工Ruth表示:「拿到公司特製的25週年毛巾,還有賽前與味全龍隊的啦啦隊員合照,充分感受到公司體貼和關懷。」

圖3:晶睿通訊總經理廖禎祺(左2) 率千名員工到臺北大巨蛋,欣賞林智勝引退賽。.jpg
晶睿通訊總經理廖禎祺(左2) 率千名員工到臺北大巨蛋,欣賞林智勝引退賽。
圖/ 晶睿通訊

全球合作夥伴高峰會 聚焦AI雲端創新技術

安防產業正值 AI 核心驅動安防轉型的關鍵時刻,晶睿通訊同步舉辦全球合作夥伴高峰會,邀請來自美國、歐洲、紐澳、拉丁美洲等逾百位策略經銷夥伴齊聚台灣,體驗AI雲端安防應用成果,深化合作,透過技術展示與交流論壇,為未來營運成果注入成長動能,深化全球布局。

圖4:晶睿通訊邀請百位策略經銷夥伴齊聚台灣,強化合作深度,拓展營運新商機。.jpg
晶睿通訊邀請百位策略經銷夥伴齊聚台灣,強化合作深度,拓展營運新商機。
圖/ 晶睿通訊

展示軟硬體及雲端研發實力 三箭齊發展現高效安防

高峰會期間,晶睿通訊舉辦多場策略與創新講座,並帶領夥伴見證公司的品質實力。同時,展示從軟硬體到 AI 雲端的完整研發力,協助夥伴洞察 AI 與雲端安防趨勢,三箭齊發邁向智慧安防新世代:

一、軟體端: 打造「優質合作夥伴入口網站」(VIVOTEK Premium Partner Portal),提供一站式操作體驗,讓經銷夥伴即時掌握客戶安防系統運作狀態,快速提供智慧解決方案,深化客戶關係與合作黏著度。

二、硬體端: 展出全新低照全彩攝影機,搭載大型感光元件與大光圈鏡頭,結合 AI 技術,在極低光環境下,也能呈現明亮、銳利的全彩影像,夜間畫質顯著提升,全天候守護每一個角落的安全。

三、雲端平台 VORTEX: 全新 AI-Hub 應用整合亞洲安防領先技術與視覺語言模型,提供自然語言搜尋(Think Search)、智慧事件洞察(Event Insight)及案例庫(Case Vault),讓使用者快速鎖定目標、精準掌握異常,並清楚整理搜尋結果,大幅提升安防效率。

圖5:策略經銷夥伴參訪廠區,了解晶睿通訊產品品質實力。.jpg
策略經銷夥伴參訪廠區,了解晶睿通訊產品品質實力。
圖/ 晶睿通訊

晶睿通訊深耕安防領域,累積眾多夥伴與戰友,位於拉丁美洲、合作逾10年的經銷商執行長Christoper表示,晶睿通訊投入 AI 智慧發展,專注於人、車辨識,有效解決客戶所面臨的安全痛點,創造更安心居住的環境。另一位合作近20年的泰國經銷商執行長Yui指出,晶睿通訊除了以產品品質、AI技術取勝之外,還有對合作夥伴的關心與支持,滿足客戶需求,讓專案順利落地。

圖6:晶睿通訊總經理廖禎祺於全球合作夥伴高峰會演講,分享公司願景及產業趨勢。.jpg
晶睿通訊總經理廖禎祺於全球合作夥伴高峰會演講,分享公司願景及產業趨勢。
圖/ 晶睿通訊

隨著全球AI浪潮推進,晶睿通訊以 AI與雲端創新為引擎,加速拓展市場版圖,掌握安防產業的剛性需求,積極布局智慧城市、智慧工廠、智慧交通與智慧零售等多元應用場景。展望下一個25年,公司將持續深化全球合作,攜手利害關係人,強化AI雲端智慧安防,守護世界安全。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