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與花蓮
上海與花蓮
2007.12.01 | 人物

十一月中,造訪上海虹口區剛整修落成的工業遺址「1933老場坊」,些許複雜感受油然而生。

一九三三老場坊」興建於公元一九三三年,從視覺上看,外牆密密編織的混凝土圓孔窗洞就頗吸引人,進到主建築裡面,那螺旋狀上下作為藝術品展場的游動空間,更是引得訪客好奇。直到帶我們去的台灣浩漢設計總經理陳文龍一解說,這座建築就更讓人肅然起敬起來:一九三三年,一群來自浙江的精明商人,決定在十里洋場興建一座高效率的屠宰場,他們找來經驗老到的英國建築師(曾於倫敦設計過同樣工業標準的類似建築)負責設計,由上海最負盛名的余洪記營造商來承建,所有施工的混凝土都是由英國進口,落成後的樓地板面積達二萬五千平方公尺,不消說,當下便成為亞洲最大的屠牛工廠。

知道這脈絡後,再環顧一看,所有的建築細節便豁然開朗了:原來頭頂的圓形玻璃天棚,提供了屠殺牛隻時必要的自然光源;而那由上而下、用混凝土圍起來的兩條走道,大的是為「牛道」,小的是為「人道」,當牛群被趕上五樓的屋頂,再由無法回頭與迴身的「牛道」一隻隻盤旋而下時,藏在「人道」中的屠夫們便手起刀落,輪流殺牛,中隔的混凝土牆阻隔了牛隻反抗的暴力,而肢解的肉塊順著另一道陡峭的輸送滑道自動堆積到一樓,肉商們取貨後立刻啟程。此際四散的牛血則在「牛道」上順勢匯流到一樓,收集起來另行販賣……。

七十幾年後的今天回頭細思,你仍然震撼於當年那「文明」與「殺戮」交錯的歷史記憶,就結晶在身前身後這偌大的空間裡──在一九三三年,這是一棟多麼理性化、也冷血化的工業建築,將「效率」、「結構」與「空間」整合得如此完美。而在陽光明媚、二○○七年十一月的下午,這裡正熱鬧開展著「上海國際創意活動週」,打著「創意.品牌.生活」口號,上海也和台灣一樣,想以工業遺址的歷史文化氛圍為軸心,於其周邊架構出一個能自我繁榮的「創意產業簇群」來。

逛了逛這整個園區,並沒有見到對這棟老建築更多的解釋,甚至沒有人能告訴我們那位英國建築師的名字,隱隱然,承包此地經營業務的上海地產開發商(著名的「外灘X號」,就是它們的傑作)並不樂意彰顯這段「屠宰場」的殺戮歷史,免得壞了這裡時髦粗獷的現代情調與承購者的喊價行情;相對地,承攬台灣花蓮文化創意園區(「花蓮酒廠」遺址)的橘園國際就道地很多,雖然政府給的經費少得可憐,但駐紮在那兒的同事卻拚了命地要向你渲染這地點的歷史況味,只是預算太少,故事也不像「一九三三老場坊」那麼的大時代,廢棄酒廠裡的零星展場,當然也就吸引不了太多的群眾。

雖然「一九三三老場坊」擁有這麼波瀾壯闊的時代性,但要現今的上海人來大規模地領略,也確實勉強了點,一樓展示櫥窗上那無數雙灰撲撲的手印、鼻子印就是證據。當市民並不認為「設計作品」理當擁有一個乾淨展出的空間,那他們怎會花高價來「買設計」呢?當城市觀者到此沒有對歷史的震撼和敬畏,證明了即便是世界目光焦點的上海,它離文化創意產業繁榮的距離,其實和小家子氣的台灣是一樣遠的……。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面對國際地緣政治的「去風險化」浪潮之下,長期觀察臺灣產業發展趨勢的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建議,臺灣不能再依賴單一的製造能力來換取戰略保障,而是將國家戰略從「製造中心」升級為「技術與系統整合」的樞紐。

在此背景下,金管會、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成立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詹文男觀察該平臺的價值,絕不僅是為資本市場引進活水,更能放大產業附加價值,成為驅動臺灣產業整合的關鍵引擎,打造下一波更多護國群山。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可望創造的三個附加價值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核心宗旨,希望在臺灣本土打造「亞洲的NASDAQ」市場板塊,詹文男認為除了「籌資」的任務之外,其實平臺更可以扮演產業轉型的重要角色,進一步擴大其附加價值,其中可以體現於以下三個面向。

首先是先前美國商務部長提出「美臺晶片產能五五分」的主張,詹文男認為臺灣不能只靠單一「矽盾」作為我國戰略的屏障,也就是調整「重製造、輕解決方案」的現狀,讓製造轉向技術及解決方案的綜合發展,成為我國的新籌碼。隨著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建立,加上精進創新板上市及交易制度,開放當沖交易,提升創新板規模及流動性,都能讓更多具備利基技術的企業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

第二個是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成為「軟硬整合」與「以大帶小」的創新引擎。詹文男指出,臺灣有數家市場領頭的電子硬體製造商代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進一步驅動這類科技業者與新創企業合作,例如以大帶小模式,當新創技術獲得大廠的認可,進而藉助大廠的商業人脈,打進全球大型客戶的供應鏈合作網絡,讓新創開發的技術方案與服務,有更多機會在全球落地。

詹文男認為第三個附加價值,有助於加速中小企業的AI轉型及數位化落地。他觀察臺灣多數中小企業仍處「數位化」階段,加上目前政府積極推動「百工百業用AI」,當越多加入創新板的企業推出類似AI as a Service的解決方案,能讓資源相對不足的中小企業,以較低門檻、不需高成本導入AI解決方案,又為新創企業帶來實際營收。「此模式促使新創和中小企業的Win-Win局面,同時驅動產業朝向AI轉型的助力,」詹文男補充道。

勿為上市而上市!登板企業應具備「全球思維」與「治理韌性」

不過對於渴望進入資本市場的創新經營團隊,詹文男院長也提醒,切忌把「募資作為單一手段,上市視作唯一目標」。詹文男提供企業創辦者幾個思考方向,第一是確立全球市場目標,臺灣可當成實地試驗(Field Try)和建立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的試煉場,但也建議新創在發展初期以全世界市場為目標,募資的規劃也可以從全球市場的角度出發,確保產品應用在國際市場獲得青睞。

第二是提升透明度與公司治理能力。上市後,投資人會高度關心公司治理及獲利能力,若要提升流動性,新創必須加強企業的透明度。因此詹文男院長強調,千萬不要「為上市而上市」,而是要有一個完整的規劃並依據目標按部就班,資本市場會給予相對的回饋。另外他也建議平臺針對上市前的企業,能提供「治理的輔導」,而非僅是「程序上的協助」,協助新創導入更健全管理制度。

建構亞洲NASDAQ的驅動引擎,給平臺的三大策略建議

因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後,迎來創新板交易制度改革、放寬外國企業上市櫃規範、帶動轉板彈性、鼓勵大眾參與等多項舉措。在此基礎之上,詹文男分享三大策略建議,期許平臺日後運作持續成長茁壯。

首先是強化非傳統資訊揭露,提升市場流動性。詹文男觀察創新板企業多處早期發展階段,傳統財報資訊較不足,導致降低投資人進場意願。為了強化流動性,他建議主管機關要求企業揭露更多反映成長性的實質指標,例如使用者數據、研發進度、商轉里程碑或專利成果。透過降低資訊不對稱,以活絡交易量。

第二個建議是建立研究報告體系,深化產業洞察。由於創新板企業的研究報告仍稀少,導致價格難以反映基本面,降低機構投資人的參與意願。詹文男認為平臺可透過獎勵機制、研究補助或資料庫資源的方式,邀請投信、券商或研究機構成立專責團隊,藉由定期提供具產業洞見的研究報告給投資人參考。

第三個方向是促進制度國際化,吸引跨國創新企業來臺上市。詹文男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不僅是鼓勵臺灣企業在地上市,也希望吸引國際創新企業走進來。除了持續制度鬆綁開放,也要讓制度與流程國際化。」他舉例,推動跨境申報文件與流程的全面英語化、提供具預測的審查流程、以及稅務制度透明化,讓臺灣在全球資本競爭持續脫穎而出。

對於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最終期許,詹文男認為其價值可從「募資導向」轉向「品牌導向」。一方面讓全球瞭解臺灣除了半導體之外,還有領先的解決方案,進而建立起全球市場對我國產業的信任;另一方面,強化「說故事」能力,讓登板的企業協助全球打造AI及ESG「雙軸轉型」,進而建立起嶄新的國家形象。透過上述的努力,相信臺灣將能持續造山,確保下一波的護國群山如春筍般持續成長茁壯!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