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害怕寂寞的人。」台塑蔬果公司總經理傅家賢在訪談中說了這麼一句話。四年前揮別人人稱羨的台積電工程師職位,放棄年薪超過兩百萬的生涯,投入創業的行列,傅家賢坦言,他不要人生只是無塵衣的寂寞,「在晶圓廠工作,就像被關進一座花房裡,溫度永遠定在二十三度,濕度永遠是四十二度,無論刮風下雨,外面的世界全都與你無關。」這是他在台積電工作八年以來最後的感想。
雖然身為台積電工程師讓他荷包滿滿的,可是就在某一天提早下班的夕陽餘暉中,讓他剎那間明白,人生很短,想做的事就應該要立刻去做。回想起這一切,他笑著說套用國片《練習曲》裡的一句話:「有些事現在不做,就一輩子再也沒有機會做了。」
然而母親的往生是讓他決定離開的轉折點。半年後,他毅然決然脫下無塵衣,離開辛苦奮鬥了八年的台積電,要去實現他所謂的「人生」。
當時他的太太只問他一句話:「你還能找得到年薪超過一百萬的工作嗎?」他沉默了半晌,沒有給出最後肯定的答案。就像許多竹科裡領高薪的工程師一樣,每個人都想離開,但都欠缺一個離開的理由。
進修企業管理課
「因為股票、因為錢,所以我們把人生賣進去了,」傅家賢說,他沒有後悔進入台積電,那是一個教他站在巨人肩膀上看世界的地方,但他明白人生不只是棵搖錢樹,不斷讓自己搖晃出錢,而沒有其他的生活。
所以離開台積電的前幾年,他想搞數位教科書、想拍電影,還和知名主持人澎恰恰等五個人共組一個電影工作室。當時想拍一部阿里山的故事,透過電影來進行城市行銷。「我其實是一個對市場行銷相當有興趣的人,」傅家賢開心地說著。為此,他特別遠赴法國參加坎城影展,積極地認識國際大導演,與各國知名演藝人士交流。雖然最後工作室解散了,阿里山國片也沒拍成,「可是我體驗了不同的人生。」這是他在台積電不可能有的經驗。
傅家賢其實是個愛交朋友的人,他說:「要離開台積電的前半年,他就積極去進修企業管理的課程,並且透過各種場合與管道拓展人際關係。」他一點都沒有工程師的木訥個性,因為創業需要人脈,打從在台積電任職時期,就擔任台積電的福委與各種廠商接洽,練就他與人溝通的技巧,「其實那時也跟許多人聊了許多做生意的想法。」也許就這樣,傅家賢愛說話、愛溝通的性格,讓他交了許多業外的朋友。
後來電影雖拍不成,卻因為他的交友廣闊,讓他在偶然的機緣下,展開了「賣菜」的生活。
轉進,開啟賣菜事業
也許很多人覺得創業維艱,傅家賢離開台積電的前兩年的確有點「漂泊」。可是傅家賢永遠記得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員工內部溝通大會裡,講的一句話:「台積電不可能為你帶來樂趣,可是卻可以用賺到的錢,為你創造其他的價值。」因此,他拿出一千萬元的資本投入「賣菜」事業。
不過,他賣的不是普通的菜,而是有機蔬菜。而且還是台塑董事長王永慶自家種植的台塑有機蔬菜。靠著「台塑蔬菜」的品牌,再加上王永慶的加持,這樣的「賣菜」生意,讓傅家賢在經營第五個月後開始有盈餘,並且在創業的第一年就可以平均每個月賺近一百五十萬元。
五十五年次的傅家賢也許傳承處女座工作狂的個性,總是閒不下來,從開始有「賣菜」的想法,到與台塑接洽、找經銷商與門市店面,通通自己來。兩年前傅家賢的第一家有機蔬菜門市,在竹東關東橋附近的金三街開幕,一路從二百多家經銷商,到如今已有四百五十個經銷商、三十多家門市,他展現人生裡的另一塊版圖。
「園區工程師的生活,其實沒有外界想像的那麼美好,說穿了只是高級黑手罷了,」他說通常一個工程師的養成,大約需要五至六年的時間,許多朋友或學弟就剛好卡在這個瓶頸,若無法突破技術或位階的問題,就真的只能一輩子當高級黑手了。
他坦言自己算是幸運的了,趕搭上台灣科技產業還是興盛的時候,以前進台積電除名聲以外,錢也許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可是有了錢之後,你就會開始想人生了。」重點是你要多少錢?到哪一個數字才對你有意義?傅家賢告訴自己,永遠都有新人生,永遠都有新開始。
後來有些比他晚進去的學弟或朋友來問他,從台積電退出來,之後該怎麼辦呢?傅家賢通常都只給他們一句建言:「要出去就要捨得。」他回憶自己當時離開台積電的心情,那就是一種對人生的新定義。
每年營業額約六百萬
現在一年營業額達到五、六百萬元的有機蔬菜生意,讓傅家賢更是忙得不可開交。問他不是應該過著比較悠閒的退休生活,他反而笑著說:「閒不下來。」但這樣忙得比較有人味。
甚至今年年初他還簽下全球第一個日立廚餘處理機的獨家代理權,要將這樣的設備機器引進台灣,做有機肥料。因為有機蔬菜的栽種相當花心思,從嚴格控管的水、空氣到土壤都有一定的標準,並且使用有機肥料不灑農藥。他說:「雖然我沒有親自下田耕種,但是我們的蔬菜可是王永慶先生都要嘗過,才能賣出去的呢。」
其實每一個創業成功故事的背後,都有一串心酸血淚史。「我已經是做了很多準備才敢出來闖天下,但前兩年仍是失敗的,」他感慨地說。面對愈來愈多人想要自己創業,他說放棄高薪不可惜,但重要的是,創業之前一定要做好準備,而且興趣一定要與事業分開,必要時做個打不死的蟑螂,才能有成功的機會。
傅家賢從晶圓廠的工程師到賣有機蔬菜,反而帶來更多樂趣。人生的上半場,傅家賢貢獻給台積電,人生的下半場,傅家賢打算做自己想做的事。這回「賣菜」賣出興趣了,不用面對無塵室裡的冷清與寂寞,擁有更多社交空間與人際、家庭關係,現在的年收入甚至比在台積電的時候還高。問他接下來還想做什麼?他說:「永遠都有新鮮事。」
Before
園區工程師的生活,
說穿了只是高級黑手罷了。
傅家賢
現職:台塑蔬果公司總經理
學歷:台北大學企管研究所、美國明尼蘇達州立大學企管碩士
經歷:易立信無線通訊研發部主任、台積電工程師、澎恰恰電影工作室
After
人生的上半場,貢獻給台積電;
人生的下半場,我打算做自己想做的事。
**自行出來創業5法則
**
- 一定要做好萬全準備,至少一定要懂企業管理
- 不見得每個人都適合做老闆,先想想自己的個性,再從中找出自己要的人生
- 興趣一定要與事業分開,事業講求的是賺錢,興趣則是用來修養身心
- 第一次創業的資本額要小,不要好高鶩遠,資本額控制在個人總資產的五分之一
- 不要怕失敗,做一隻打不死的蟑螂,勇氣與希望永遠是創業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
Expert
****
郭大經(華矽半導體總經理)
大公司中較好的職位
常常都被占走了,
反而是新創公司比較有機會。
過去在高科技產業中,企業分紅的成本較低,員工所得可以高得嚇人。也因此就算表現不那麼突出的員工,也能有高薪。
我認為就算是員工分紅費用化之後,企業也不可能全面取消分紅制度,改以現金發放,因為企業還是需要一定程度的現金做周轉金使用。也就是說,握有關鍵技術的員工,公司為了要留住他們,還是願意用分紅作為誘因。
以往只要進聯發科或台積電就可以保證高薪、高紅利,現在可沒那麼容易。員工分紅費用化之後,員工的總收入勢必會減少,過去聯發科發一張股票等於其他小公司發好幾張,現在大公司與中小企業之間的立足點會比較接近,當然新創公司與已成熟公司之間的差距也會變小。
如今公司上市之後,不容易透過股市取得報酬,我認為未來在同一家公司內,員工的薪資將差異化,不同公司中相同職位的員工報酬會接近,關鍵的員工還是可以拿高薪與分紅,甚至同樣優秀的員工在其他公司可能可以拿更多。只是不那麼傑出的員工,就不會因為進入業界的第一志願而從此衣食無缺。
當薪資接近的時候,其實就未必要進入業界龍頭公司了,因為歷練不見得需要在大公司。其實我反而鼓勵新鮮人進入新創公司,因為大公司中比較好的職位常常都已經被占走了,反而是新創公司比較有機會。比如說工程師,在小公司可以從工程師開始,後來變成Project Leader,再晉升為經理,但這樣的階段在大公司就不容易發生。
現在大公司都是結盟用open standard策略,但是小公司只能走利基市場。雖然是利基市場,但競爭依然是全球性的,所以說只有產業的前三名能夠存活下來。其實現在電子業整體呈現供過於求,面臨創新不足的困境,沒有重大的應用領域被開拓出來。就算你進入蘋果的供應鏈,利潤也很微薄。轉職需要看台灣的產業聚落在什麼地方,因為IC設計是從下游看上游,台灣的LCD TV與晶片比較強。另外就是看大陸的科技發展,像手機、DVD、VCD等,聯發科都是靠大陸不是靠日本。其實現在人才流動很多是靠圈內的人脈,這可以說是產業興衰的先行指標,因為其實大家都很敏感,也有深刻的觀察,他們可以透過人脈找到好工作。(採訪.撰文=張玉琦 照片=本刊資料)
轉進新創公司3法則
- 新創公司必須在該市場中拿到前3名
- 判斷自己的技術和新創公司結合能否抓住利基市場
- 判斷未來台灣的產業聚落效應以及大陸趨勢走向
**劉玿廷(萬寶華企業管理顧問總經理)
**
具有創新力的傳統產業,
是不錯的選擇。
傳統產業的光環雖不比電子業閃亮,卻是期待生涯轉型科技人的好去處。今年上半年獲利成長的傳產上市公司家數,比電子產業的還多出一成,體質好的傳產企業一直存在,也努力轉型、跨產業發展,在這樣的階段,國際行銷業務、工業設計、材質研發等都是火紅的人才需求,也是科技人的利基。
萬寶華(Manpower)最近完成的調查顯示,在各行各業中,服務、食品、不動產及製造業的雇主,願意支付更高薪資來吸引人才;而需求量最高的人才,分別是業務、工程師及研發人員。其實有些傳產投資在RD的資金不亞於科技業。
傳統產業有許多與科技業不同的特質。傳產企業產業循環不像科技產業波動這麼大,通常企業內部也更有人情味,對員工冒險、勇於認錯的容忍度反而大。
不過,傳統產業中有不少是家族企業,選才標準也有獨特之道,例如寧可以忠誠度、個性等選擇適合的人才,而非必然挑選學經歷最好的人才。所以轉換職場要先釐清自己要什麼、個性適合什麼制度的公司。(採訪.撰文=何旭如 攝影=陳永全)
**轉行傳產3法則
**1. 審視專長回歸適當產業位置
2. 學著適應不同企業文化
3. 帶入高科技管理、e化技術
**晉麗明(104獵才派遣事業群副總經理)
**
外商企業的特性是講求績效,
和台灣講求人情的企業文化不同。
外商福利好、制度人性化、薪資高,因此成為很多人夢寐以求的工作機會。過去外商是月薪高,但只有股票選擇權,在台灣科技產業分紅股利高的年代,本土科技公司加上配股後的年薪的確比外商優渥。可是隨著全球化以及台灣電子業的景氣下滑,若又加上未來實施員工分紅費用化,我覺得許多人轉往外商的意願會增強。
不過,要進外商工作第一關就是語文能力,英語首推第一要件,許多求職人遇到英文可能就是他的障礙了。我覺得至少要把英語能力訓練到可以很流利與外商老闆直接溝通才夠資格,否則就算硬擠入外商,也很可能在短時間內不適應就退出了。
還有一點,外商企業的特性是講求績效,看數字講話,和台灣講求人情的企業文化不一樣,若業績沒達到,可能整個團隊直接裁徹,是求職者要事先調適的。外商公司職缺大多是以業務導向為主,因此得先衡量一下自己的個性,要轉作業務員是否有良好的溝通技巧、簡報技巧,以及不怕面對陌生人講話等特質。(採訪.撰文=薛怡青)
擠進外商4法則
1. 英語能力好
2. 專業能力強,名校畢業可加分
3. 簡報技術與溝通技術強
4. 需具有跨國思維
**黃永康(104大陸獵才事業群顧問總監)
**
至少要有研發與管理背景,
才是這波大陸科技公司急需的人才。
兩岸人才流動是必然的現象,畢竟現在是「大陸熱」,不過現在大陸最歡迎的是具有研發能力又兼具管理經驗的中高階經理人。相對於大陸人才,台灣在高科技產業的技術至少領先大陸20年以上。
有意願到中國就業的台灣科技工作者愈來愈多,不過,我覺得這波員工分紅費用化可能會刺激更多科技人轉往大陸工作。尤其現在許多大陸本地的半導體公司,未來都計劃在海外掛牌上市,他們也效法台灣當年的分紅制度,對台灣科技人形成強烈誘因。
當然過去很多都是中高階主管前往大陸,現在也有許多工作五、六年經驗的新一代年輕人想到大陸打拚。不過誠如我剛所說,至少要有研發與管理背景,才是這一波大陸科技公司急於延攬的人才。
至於在產業方面,大陸的能源產業也跟全球綠色環保產業一樣發燒,特別缺能源產業的中高階人才。因此許多大陸能源產業都在向台灣尋求半導體人才,因為能源產業的前段製程與半導體類似,而台灣能源產業也是在搶這群人,因此就形成了台灣與大陸競相爭取半導體製程或研發工程師轉戰能源產業的搶人大戰。
不過,台灣科技人到大陸工作還是有許多需要注意的地方,除了國情、政治、文化的環境因素外,大陸課稅也比台灣重。
此外,有些遠赴大陸工作的科技人還會遇到子女教育的問題。若以上海來看,這裡的教育經費有時甚至還比台灣高,這些都是科技人要到大陸工作,需事先考量的因素。
以前製造業轉往大陸發展需要許多台籍幹部,可是現在大陸其實也在減緩工廠的設置,將有污染的廠房部分都盡量移往越南一帶,因此現在中國對高科技產業的中高階研發職位需求大,且薪酬也不比台灣差。
再者大陸市場的發展潛力大,有許多台灣科技工作者要躍進全球市場,先轉進大陸也是策略之一。(採訪.撰文=薛怡青)
邁向西進3法則
1. 具有研發製程能力的工程師最受歡迎
2. 半導體產業轉職者是大陸能源產業最愛的台灣人才
3. 課稅比台灣重,教育費也不便宜,還需適應不同政府與文化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