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有心愛的人,一個搖滾樂隊,口袋還有一點錢,世界末日就是明天,這就是我的生活態度,用盡全身的力氣,去唱、去喊、去找快樂,世界末日就是明天。」一九九九年,在一九七六樂團所發行的第一張專輯中,由主唱阿凱填詞、作曲的《態度》中,就寫下了他對音樂的「態度」。
嘗試與觀眾有最大互動
從一九九六年樂團成軍到現在,超過十年的時間,阿凱一直在做和音樂有關的各種事務。如今,他的身分很多,包括樂團主唱、專欄樂評、音樂獎評審、音樂策展人、音樂創作與製作人、數位音樂專案經理、「海邊的卡夫卡」咖啡店老闆,最近則和朋友合資成立唱片製作公司,發行第一張專輯《卡夫卡不插電》,一直不斷地在各種音樂角色中嘗試。
位於公館的海邊卡夫卡咖啡店,是阿凱串起各種音樂身分的重心。這邊除了是咖啡店之外,每週至少有一到兩天的晚上,由各式獨立樂團舉辦「Urban Folk」(都會民謠)不插電的現場演唱會,用最簡單的聲音、各式不插電的樂器,讓不同的樂團演唱自己的音樂創作。「台灣各式的獨立樂團,在音樂創作的質量與數量上並不差,卡夫卡則提供一個發表的管道,」阿凱指出。
Urban Folk的活動持續進行至今已超過一年,逐漸讓海邊的卡夫卡咖啡店,變成台北市各獨立樂團以及喜歡音樂的年輕人不定期聚會場合。從空間規劃、音響效果、隔音設備、表演場地,再到敲定每個樂團檔期,都是經過阿凱與朋友們的細心規劃,而Urban Folk就是「自己唱出屬於自己時代的都會民謠」精神。
「台北現在的狀況,很像八○年代的英國曼徹斯特,」阿凱觀察。曼徹斯特原本是英國工業大城,進入八○年代之後,大批製造業出走,整個城市的年輕人,面臨經濟轉型所帶來的陣痛,找不到工作或是對看不到未來,進而過著像電影《猜火車》劇情當中那樣無所事事的日子。後來曼徹斯特開始有一批玩音樂的獨立樂團,開始對所處的時代與生活進行反省與思考,唱出全新的風格,進而創造出後來九○年代新一波英倫搖滾風行全球的浪潮。
整合音樂製作與表演
Urban Folk不插電演唱會,主要就是希望從獨立搖滾樂團中,找到屬於台北自己的時代聲音。阿凱指出,在選擇表演樂團時,最重視樂團要有自己的風格、有自己的觀察、把話說清楚這三大特色。透過不斷尋找樂團演出的過程,一方面吸引更多聽眾到現場看表演,另一方面讓樂團累積更多與現場觀眾互動的經驗,「樂團最大的生命力,是在舞台上唱自己的歌,」阿凱特別指出。
「阿凱的經驗與才華,很適合將音樂製作與表演活動結合,朝樂團經紀人發展,」音樂五四三執行長、著名音樂評論馬世芳觀察。他指出,在獨立音樂領域中,過去一直有人想將表演空間、創作錄音、活動經紀三大塊整合,但因為三者完全不同層面,很難有一個獨立單位整合成功。現在進入數位時代後,錄音與製作的成本下滑,阿凱與一九七六樂團長期在獨立音樂圈發展,已經是指標性人物,結合所累積的人脈與經驗,加上咖啡廳提供表演場地的優勢,讓他更有條件整合音樂製作與表演兩大塊。
「阿凱對後進樂團的提攜與照顧非常用心,並沒有前輩的優越感,」去年剛發第一張專輯的熊寶貝樂團主唱餅乾指出。無論是在音樂創作與表演上,阿凱總是熱心地與志趣相投的樂團進行經驗分享,也經常在自己的表演上,與歌迷分享欣賞其他樂團的心得與感想,讓自己的歌迷也嘗試聽聽其他不同樂團的表演與作品。
整合音樂製作與表演
與其說阿凱在經營自己的音樂事業,不如說他將對音樂的興趣,透過海邊的卡夫卡咖啡店,轉化成音樂的平台。除了咖啡店之外,海邊的卡夫卡部落格(http://kafkabythe.blogspot.com/)也不定期刊登各種音樂表演的訊息以及各式樂團的連結與介紹,變成一個音樂資訊交流的平台。「咖啡店與部落格其實是一體的兩面,都是一種平台機制,現在台灣獨立音樂缺的是平台,而不是教人怎麼唱歌、怎麼彈吉他,」阿凱指出,這平台就像樂多、Pixnet、Yam天空等BSP(部落格服務供應商)一樣,使用者不用買主機、買頻寬、學軟體技術,「只要做自己原本就在做的事情,創作自己的音樂、唱自己的創作就好,但整個加起來,卻能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要把大家聚集在一起互相幫助與交流,自己跳下去是必要的,」阿凱指出。他以國外為例,許多獨立樂團也是從創作、表演、發行、宣傳自己一手包辦,或是藉由理念相同的樂團彼此拉抬,現階段他的目標是盡快在所打造的平台上達到經濟規模,吸引更多樂團與樂迷投入,可以進行各種音樂活動、唱片巡迴表演,「提供一個場景讓大家加入、消費,完成感性的實踐。」
透過海邊的卡夫卡所衍伸而出與各樂團的交流,他認為最大的收穫,還是回到自己的創作與表演上。阿凱指出,每個樂團都有自己表演與創作的方式,多看多交流,反而更能激發出自己的靈感,這才是他音樂工作上最好的學習方式。
「就算未來我所經營的這些事業都失敗了,我還是一個Rocker,還有自己的樂團可以唱自己的歌。」從樂團成立第一天開始,阿凱對音樂的「態度」,就一直沒有改變過,對他來說,音樂其實很簡單。
由阿凱經營的「海邊的卡夫卡」近年已成為台北獨立音樂重要的表演場所
阿凱創意一堂課
將分眾的能量集結在一起
對獨立樂團來說,無論是歌迷與聽眾數量,都無法和主流歌手相比,但阿凱卻透過各種方式集結每個分眾團體的能量。他指出,以最近發行的《卡夫卡不插電》合輯為例,8組樂團一年大約可創造300場現場演出的能量,將各組樂團在「海邊的卡夫卡」演出集結,不僅讓各樂團彼此交流,更可讓各自的歌迷與聽眾認識其他樂團,進而創造出更大的市場。與各樂團間沒有主從與合約關係,以理念相近的結合為主,在共同合作之下,又能保持各樂團的自主與獨立性。
阿凱(陳瑞凱)Profile
1976樂團主唱、新視紀媒體科技(NexTV)加值服務經理,負責Window Media Solution開發與建置。1976年出生,淡江大學土木系畢業,曾擔任滾石可樂站長、第17屆金曲獎評審、2006簡單生活節音樂策展人。
「卡夫卡幫」的第一張專輯
如果說把經常到海邊的卡夫卡咖啡店進行表演的樂團,稱為「卡夫卡幫」的話,今年9月剛發行的《卡夫卡不插電》,就是他們的第一張合輯。這張合輯總共收錄了台灣活躍至今的8組獨立樂團共17首歌曲,是集結過去一年來,海邊的卡夫卡咖啡店的「Urban Folk」不插電現場演唱會精華。
在這張後期製作長達半年的合輯中,保留了大批現場演出的味道。擔任整張合輯錄音的熊寶貝吉他手魏駿指出,和許多現場演唱會版本不同之處,在於這張合輯採用原音呈現,而非事後片段重錄的方式,將樂團現場的表演以及與觀眾的互動,進行完整收錄,所以這張專輯保留了接近現場的感覺。
這組樂團作品的背後,都從各自的角度,對於所處的台北生活與環境,提出自己的觀察與反省。究竟台北對我們的意義是什麼?或許在這張合輯中能找到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