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iPod嗎?你跟家人在客廳裡玩過Wii嗎?你期待著要用iPhone嗎?
我們活在一個被商品包圍的世界裡,我們不但花錢「雇用」商品,為我們完成生活上的某些任務;在更高的層次上,我們還透過「選用」商品,作為理解自己、辨識他人的符號。身為一個M型社會下的消費者,總有一些心理上的需求,需要被滿足,一些生活上的不便,需要被解決。這時候,就是新商品出現的大好時機。
日本是個酷愛「造物」的國家,人們對於生活上的各種主張,常常仰賴新商品來實踐。在超級市場的貨架上,各種口味、各種包裝的酒、飲料、泡麵、調味料塞滿了貨架;你想買瓶醬油,就會有蒸魚用的、滷肉用的、沾水餃用的、柴魚口味、柚子口味……等數十種選擇(日本人對醬油的講究,實在跟法國人對紅酒的挑剔不相上下)。在日本的企業,為了要滿足消費者這種既要新奇又要實用的需求,逐漸發展出自成一格的「造物哲學」。
也因為日本人對新商品的追逐已經到了狂熱階段,所以「商品開發」在日本是不折不扣的顯學,於是就有「商品顧問專家」這一行應運而生。
曾經投入20年歲月進行「商品力研究」的行銷概念屋執行長梅澤伸嘉,就是個商品專家。兼具心理學/經營學雙重專業的梅澤,在《人家就是這樣暢銷的》一書中,提出了一個具挑戰性的問題:一個長期(10年以上)市占率占第一的暢銷商品,是怎麼誕生的?
梅澤觀察,有很多新商品,其實都只解決了舊商品的問題,而沒有真正發掘到消費者未滿足的需求。所以不論在日本或美國,新開發出來的商品最多只有百分之一的成功率,也就是市場上一百種琳瑯滿目的新商品中,頂多只有一種會暢銷,這表示大部份的企業,儘管為商品開發投注了大量的時間、物力、人力,結果卻常以失敗收場。
如何才能偵測社會環境的變動,及消費者面貌的改變,以新的商品概念回應市場需求呢?我們在這一期的封面故事,嘗試對這個問題提出回應。希望我們的讀者可以因此對於商品的暢銷因子,多一點合理的推論,少一點慣性的猜測,進而多一點利潤,少一點庫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