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的成功之道
Facebook的成功之道
2008.02.01 | 人物

 

安德生(Chris Andersen)的長尾理論現在許多人都耳熟能詳了。人類歷史其實也展現了長尾效應:先前八○%的歲月裡,人類資訊的累積與傳播大概只占了二○%,甚至更少。而現今二○%的時光中,資訊的累積大概超過了二○%。今天對待資訊,不是資訊豐不豐富的問題,而是如何駕馭資訊、篩選資訊。網路第二代的時代裡,誰能夠「居其所而眾星拱之」,掌握知識、掌握提供知識的人,誰才是贏家。從這個角度想,就不難理解Facebook的價值為何可以衝上一百五十億美元。(以微軟用二.四億美元買下一.六%計算。)
我們可以將Facebook的成功分為三方面來談:平台(Platform)、弱繫(Weak Ties)、守門員(Gatekeepers)。

我們先就「平台」來說明。Web 2.0的特徵之一就是以整個網際網路作為工作平台。例如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強調的是軟體可以在網路上隨取隨用。Cloud Computing則是指分布在網路上的所有電腦,分享計算資源。

SaaS和Cloud Computing這兩種技術的成熟,開啟電腦軟體和硬體兩方面以網路為平台、共同協作的可能性。然而資訊管理除了軟硬體外,還缺了一項更重要的元素,就是「人」。如何能夠將人這個資源整合,那麼軟體、硬體加上人,就成Web 2.0裡三足鼎立的局面。

《數位時代》稱Facebook為贏家通訊錄,它將人際間漣漪式的群己關係以網路連結起來,扮演人際平台的角色。Facebook提供API,所以它又是軟體平台。這就是我們可以從平台這個角度看到的Facebook重要性。而平台的重要性,我們看微軟的歷史就可以明白:Windows作為PC的平台、IE作為網路的界面平台、甚至Office作為文書處理、試算表等辦公室工具的平台,無一不讓微軟所向披靡。至於Facebook也是應用軟體的平台,早就為人稱許了。

整合「人」的資源,是社群網路的共同使命,無名小站、MySpace莫不如此。但Facebook卻有些關鍵性的不同。首先,無名小站和MySpace都忽略人的群己關係是漣漪式的。如果我們以自己為核心,畫出群己關係圖,那麼貼近自己周圍的可以說是「強繫」(Strong Ties)。在強繫中的人,與我們有既定的合作關係者,例如同學、同事,都可以說是「強繫」。

強繫之外是「弱繫」(Weak Ties)。弱繫中的人和我們有關,但關係不深。以量化表示,指的是和我們兩個星期以上聯絡一次、但至少一年一次的人。弱繫之外是「潛繫」(Potential Ties),裡頭的人和我們一年至多聯絡一次。一九七○年,哈佛學者葛拉諾維特(Granovetter)調查研究指出(註一),八三%以上的工作機會,為非強繫裡的人幫忙找到的。而大多數接受調查者表示,這些幫手只是認識的人,並非朋友。葛拉諾維特由此證明了弱繫的重要性。

Facebook具有傳統Web 2.0如巨群協作(Mass Collaboration)、大量累積資料等特點,至於Web 1.0的傳統功能更不在話下。但如同Web 2.0產品成功跳脫Web 1.0的窠臼,Facebook也成功跳脫Web 2.0的缺陷,將眼光拉回到「弱繫」,才是它一枝獨秀的原因。

強繫的問題在於,屬於同一強繫的兩個人,他們社交圈的重複性是極高的。如此,施加於其中一人的行銷效果,和加在另一人之上幾乎重疊。而直接加到潛繫的行銷,其問題正好相反,接觸廣告的人未必是可能買主。但以弱繫為綱的漣漪式行銷方式,卻避免這兩種困難。

最後,Facebook扮演著哈佛大學佛來明(Lee Fleming)教授所說的「守門員」角色(註二)。守門員指的是橫跨組織、建立橋樑、整合跨組織資源的人。他所整合的資源不需要龐大的資金或尖端技術,只要各個組織因為他而碰撞出創新雛形,他的角色就成功了。中國人講關係,但關係如果沒有策略性經營,將可能失焦又無法激發、深化創新與創意,而Facebook擔任守門員的角色卻不一樣。最近矽谷一家科技公司Serena,讓員工在星期五下午自由操作Facebook,就是以「寓商於樂」的方式,讓Facebook成為公司的神經末梢,一方面拓展一對一行銷,另一方面也正是扛起守門員的責任,策略性經營創新與創意。

註一:葛拉諾維特的原文是「saw」而非聯絡。但今非昔比,故筆者逕自改寫。本文承哈佛大學麥可菲教授啟發,特此致謝。

註二:Fleming, Lee and Matt Marx, Managing Creativity in Small Worlds,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Summer 2006. 

如同Web 2.0產品成功地跳脫Web 1.0的窠臼,
Facebook成功地跳脫Web 2.0的缺陷,
將眼光拉回到「弱繫」,
才是它一枝獨秀的原因。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