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中國的上網人口已經突破二億三千萬人,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上網人口國家。這意味著兩件事:首先,中文作為網際網路上有影響力的一種語言,以及以這種語言為基礎,在網路上所發展起來的中文經濟,地位正式確立(準確地說,僅次於英文);其次,中國在網路上所發展出來的新模式,不管是商業或非常商業的,將會形塑全球網路行業的地形地貌,而不像過去是反過來。
這兩件事來得比預期要早兩年,問題是:中國準備好了嗎?量的增加,能否帶動質的提升?答案不是這麼容易給出,但問題的背景卻是非常複雜。
一九八○年代以《第三波》(The Third Wave)一書衝擊全世界的趨勢專家艾文.托弗勒(Alvin Toffler),將人類社會的演進分為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和資訊文明這三階段,並以一九五六年美國白領人口超越藍領人口,作為美國率先從工業文明進入資訊文明的時間分水嶺。
中國進入資訊文明了嗎?這倒是一個弔詭。以從業人口數目來看,中國仍是一個農業社會,絕大多數人仍居住在農村地區;以經濟結構來看,中國是工業社會,GDP主要來自工業產值,並被封為「世界工廠」;從網民數目來看,中國也該被稱為資訊社會。這三種有先後發展順序關係的社會型態,卻巧妙地同時存在目前的中國。
即便二億三千萬的上網人口高居世界第一,但占中國整體人口比例不到二成(美國人口上網比例占整體社會將近八成)。我們只能說,中國還處於從農業文明過渡到工業文明的階段,距離進入資訊文明,還有一段不小的路,但可以肯定這條路會越走越快。
舉例來說,美國進入資訊社會的指標,是從事腦力和專業人口的白領,成為社會的主體,但其後發展出來的整塊資訊工業,則是真正奠定它在全球資訊社會的地位。
一九七○年代,英特爾(成立於一九六八年)發明的微處理器和記憶晶片,為資訊工業打下基礎;一九八○年代,IBM(一九八一年推出個人電腦)應用微處理器和記憶晶片,推出了個人電腦,將資訊工業向前推進一大步;一九九○年代,思科(成立於一九八五年)發明的路由器,將眾多電腦串聯在一起形成網路,原本各自工作的電腦,成為可以互相交流、傳遞資訊的工具;到了二十一世的頭一個十年,在電腦串聯成網路交流資訊的基礎上,Google(成立於一九九八年)成為整理並管理這些資訊的中心。
每一個十年,資訊工業就進入一個新階段,龍頭公司從英特爾到IBM到思科到Google,全部來自美國,這是它作為資訊強國的實力證明,而運用這些資訊技術和產品的企業和工作者,也反映美國整體社會在資訊文明的腳步超前。
中國扭轉資訊逆差
中國正在快速追趕當中。在晶片方面,中國目前還未出現像英特爾這樣的公司。但是在其後的個人電腦,則有聯想(成立於一九八四年);在網路設備方面,有華為(成立於一九八八年);在網路搜尋上,有百度(成立於二○○○年)。儘管在這些公司身上,隱約都有同類型美國公司的影子,但他們走向自主發展的努力,比重也越來越高。
再往下,中國和美國在資訊技術上的差距會越來越小,在創新方面的時差會更接近,這個過程也是將中國由工業文明過渡到資訊文明。只是時間還要多久?關鍵在於中國的「網路世代」何時成熟。
以著有《數位經濟》(The Digital Economy)和《維基經濟學》(Wikinomics)的唐.泰普史考特(Don Tapscott)觀點來看,一九七七年以後出生的美國人,被他稱為「網路世代」(net generation),他們從一出生開始,就在電視、電話和各種家電的環境中成長,上小學時就用電腦,上中學時開始上網,他們的思維和對世界的理解,完全以資訊和網路出發,和上一代截然不同。這群人以及其後的人,自一九九七年陸續進入職場工作並成為主力之後,大幅改變了美國社會的生活、工作、娛樂、文化和價值觀。
中國的網路世代,要比美國晚上至少二十年,所以資訊社會的特徵,以及對原有社會的衝擊,將從目前開始,在十年後達到高峰。
一個融合了三種不同文明在同一時間的社會,彼此交錯會產生什麼樣的新概念,或者互相衝撞造成衝突,都將是先前所未有過的實驗。屬於中國所發展出來的資訊社會模式,對全世界目前五十億還未上網的人口和地區而言,將是更貼近而可以參照的座標,這是更值得關注的變化。
中國和美國在資訊技術上的差距會越來越小,
這過程也是中國由工業文明過渡到資訊文明。
只是時間還要多久?
關鍵在於中國的「網路世代」何時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