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是個活潑的北京熟女,有豐富的見聞和開通的想法。去年十一黃金周期間,于丹在中央電視台的《百家講壇》節目中,連續7天開講論語心得一炮而紅,之後出版的《論語心得》和《莊子心得》狂銷一百五十多萬冊,盜版不計其數,總數直追200萬冊銷量的《中國近代史》,只不過中華書局的《中國近代史》已賣了30年,而于丹的書才半年。
于丹有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影視學博士學位,在北京師範大學擔任教授,她的《論語心得》共分7講。第一講:天地人之道,從恕和仁切入為人處世的道理;第二講:心靈之道,藉智仁勇談為人的胸襟;第三講:處世之道,綜合與他人相處的方法;第四講:君子之道,總結理想的人格標準;第五講:交友之道,以益者三友、損者三友為中心討論交朋友;第六講:理想之道,用現代觀念解釋立志和理想;第七講:人生之道,圍繞論語〈為政篇〉,展開人生不同階段的境界。
用最白話的語言解釋經典
于丹把孔子的道理用最簡單方式表達出來,讓觀眾從《論語》中學到怎樣才能得到心靈所需要的快樂生活,所以不論哪一講,她都用淺顯的口語和古今中外的例子表達,流露出于丹本人的生活態度和處世心得。
于丹與《論語心得》是一個里程碑。在中央電視台講解曾被當作洪水猛獸和封建落後的中國傳統思想,反而大受歡迎;講傳統思想也可以用白話再白話的語言被理解。中國知識份子不只是學科技的才對現代化有貢獻,學文史的也能發揮影響,甚至出大名、賺大錢。作為現代中國教育界和傳播界的領導人物,于丹講起《論語》,看不見新舊的衝突,不存在主義的矛盾。中國的年輕一代在她的訴說中,不知不覺在心中搭起了連結「新中國」和「舊中國」的橋樑。
現代中國菁英重拾傳統文化
對台灣人來說,于丹的《論語心得》和蔡志忠、林清玄等知名作家的著作似曾相識,甚至傅佩榮教授早就寫過《論語心得》、《解讀論語》、《莊子心得》等一系列中國哲學新解。不過傅教授學哲學,于教授學傳播;傅教授著作為主,于教授影視為主;傅教授過去20年間努力新解經典,于教授近20年間不斷實踐經典;最重要的是傅教授在台北,于教授在北京。至於傅教授到《百家講壇》講《易經》,是否能掀起高潮,值得期待。
如果想要多了解中國的變化,認識《論語心得》的現象之外,更要研究于丹這個人。
于丹本人代表一群現代中國的菁英,他們並不如我們所想的滿腦子裡只有馬列主義、厭惡中國傳統、對中國哲學一無所知。他們可以在快速發展的中國社會自在地生活,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拾起屬於自己文化的智慧。他們正在影響中國的年輕一代,讓中國人不再是只會往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