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北京學生上台大
我的北京學生上台大
2007.06.01 | 人物

這是一個假設性的題目。我在北京清華大學的學生,從小到大都是讀書考試的常勝軍,他們大學畢業後大多繼續讀研究所,以美國為首選。其次是留校直升,像我們系裡有國際學生的全英文碩士班,還有到德國交換的雙學位碩士班。另外歐洲、日本、澳洲、新加坡和香港等地提供的獎學金也逐漸增加。

反過來說,因為到台灣非常新鮮又困難,加上語言的障礙最小,或許也有吸引力。有一篇在校園BBS流傳的網路文章描述,士林夜市四處皆美味、舉目盡美女,聽來彷彿人間仙境。還有一位訪問學生,念念不忘新竹清大對面夜市的一個果汁攤,不只是因為西瓜汁好喝,而是感動於老闆對品質的堅持和打果汁的用心,讓他體會到台灣精神。還有很多大陸學生對坐公車讓座、進電梯幫別人擋門、有禮貌等文明行為印象深刻。總而言之,台灣的整體環境要比台灣的大學有吸引力多了。

有些中國同學會想來台灣念書
除了北大、清華等前十名大學的畢業生,中國前50或前100名大學畢業生上台灣的大學應該動機較強。他們本來繼續升學的選擇就少一些,出國也不容易。可是台灣的大學希望收他們嗎?香港和新加坡的大學說不。事實上,連中國前一、二十名大學的畢業生,如果成績不佳都沒有申請星港的機會。可是台灣的大學非常多,面臨少子化趨勢,招生是個大問題。台灣高等教育的中段班,或許能在世界上人人覬覦的中國人才庫競爭中找到定位。

另外,香港和新加坡對研究生的要求高,但對大學入學要求較低。多付一些學費從大陸到香港讀書已成趨勢,在香港的大學校園裡,身邊出現普通話不足為奇。還有台灣的大學學費雖然年年漲,但比香港和新加坡要低不少,生活費用也較低。窮則變,變則通,台灣的大學已開始發展個別特色,選擇比星港多。由此看來,在台灣以教學為特色以及能培養紮實專業能力的大學,絕對有吸引力。最後,如果只是以文憑為目標,成績雖不理想,只要個學歷就好,在台灣的大學應該也可以找到選擇。

**讓台灣的高等教育影響14億人
**回歸現實,招收大陸學生不如想像中簡單。一位美國教授說,基本上所有的申請資料都像是不世出的奇才,但是進來以後有些奇才卻不見了。一位德國教授到處問中國大學的排名,因為常看到不同的排行榜。一位新加坡教授被擺道,一個中國學生到了新加坡,再以新加坡的學生身分,申請到美國之後就人間蒸發。一位香港教授發現信箱裡有一疊現鈔,又收到一封匿名的電子郵件要買期末考答案,結果請出廉政公署查到一個內地學生。

不過,遇上這些問題的國外學校非但不打退堂鼓,反而以更多的準備面對。台灣要了解大陸畢竟比較容易,只要有準備,總能克服這些問題,讓台灣的高等教育走出去,進而發揮台灣精神與台灣經驗在14億人中的影響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