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拉克精選──創新管理篇》是由日本的「杜拉克通」上田惇生在2005年所編輯的。他曾編譯多部彼得.杜拉克的著作,也是杜拉克在日本的通譯及好友,杜拉克曾稱讚上田惇生:「他甚至比我還了解我的著作。」
上田惇生在2000年前後開始將杜拉克60年來的作品(46本書),以不同的焦點主題,為日本讀者整理成冊,以日文發表,提供在英美世界以外想認識杜拉克的人,有個頭緒且能讀到杜拉克思想的精髓。
本書的文章分別選自杜拉克不同年代的著作,及曾發表在《哈佛企業評論》、《科技與文化》等期刊的論文。「科技與創新管理」(Technology & Innovation management)學門興起於八○年代,但真正起飛是在1990年之後。仔細審視本書的各篇章,可發現這些文章最早是發表於六○年代,之後杜拉克也陸續撰述「科技」與人類文明、社會、工作、管理及與「創新」之間的關係,最晚的幾篇則發表在1990年代末。
本書所探討的議題及論點與我在科管所教授的課程多所重疊,第一部「技術與文明」中,包括「技術與科學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第二部「知識工作者的生產力」及第四部「世界觀」的三篇文章都是我在「科技與人文社會」課程的內涵。
第二、三部主要有關「創業」及「創新」的章節也是我在「新事業發展專題」、「創新服務經營模式研討」等課程中討論的議題。杜拉克在1985年出版的經典《創新與創業精神》指出,美國已進入創業型社會。不到10年於九○年代中期,網際網路及生技公司創造了另一波「新經濟」。這些新創事業都創造了很高的價值(市值),如Google、Yahoo!、eBay、Amazon等,成為「後工業社會」或「後資本主義社會」的象徵,他們和100年前傳統企業如福特、卡內基、洛克菲勒所創的實體事業有很大的不同。
這個現象不只發生在美國,歐洲的柏林圍牆倒塌、蘇聯瓦解後,東歐勞力釋出,加上世界工廠中國及印度崛起,就像《世界是平的》指出,已開發國家的年輕人要能創造自己的飯碗(工作)。但我們的商管教育,是否有因應這個新情勢,強調「創新與創業」,而不致於陷於只求「就業」的泥沼裡面。
我記得2001年在MIT「創業發展課程」中有一堂是「創業行銷」,教授是用「聯邦快遞」創業的個案來探討在實務上,創業家須進行「價值主張」的推銷與溝通,找到一定數量的客戶訂單,才能募集足夠的資金建構服務系統。但有些同去的教授尚無法體會創業時的情境,與一般行銷管理情境之間的差異,而這些差異會導致行銷的手法及重點有所不同。
同樣的,創意人才的大型公司在人資管理、創業投資,與一般企業的公司理財、創業階段的營運管理與多國企業的全球運籌,在在都需要不同的思維。傳統大公司職能分工較清楚,但創新事業資源有限,傳統管理理論可能無法對症下藥,而杜拉克在這方面的真知灼見確實比同輩學者早了許多年。透過這本精選輯,可以很快掌握杜拉克在「科技與創新管理」方面的洞識與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