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260. 聽讀説寫AI都能代勞,40年台大名師認為哪三件事你我更該做好? ft.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前院長廖咸浩
台大至今僅有五位教授服務超過40年,來自人文社會專業的廖咸浩是其中之一。本身寫詩寫文章、教西洋文學和科技人文學多年,也曾擔任台北市文化局長。他在史丹佛大學取得文學博士學位,親身見證矽谷在1980年代的變化,目睹台灣工程師在當地創業的多個故事。
雖然有深厚外語和文學底子,但廖咸浩強烈反對小孩子過早學外語,特別是在十歲以下。他認為應學好母語,並以此培養閱讀、寫作和口語表達能力到一定程度後,再學其他語言才好吸收;在母語能力不足下學外語會導致都學不好。
尤其進入AI時代後,翻譯變得容易,不同語言間的轉換機器可以做的更好,但是文字作品中要表達的情緒和意念,卻需要透過大量閱讀而理解,而這個能力更廣意説就是創造力,具體就是講故事的能力。
跟隨而來的,是對故事理解而產生的共感能力,這是人所獨有而稀缺的。AI可以透過演算法設為討好用戶,但這不是共感。另一方面,AI不只討好用戶,更會根據使用偏好專推同類型內容,造成同溫層和資訊繭房現象嚴重;要打破這些,需要用戶回到線下實體溝通社交,回歸人是社會動物的一面予以平衡。
歡迎訂閱數位時代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bnext_official
有合作需求請洽:podcast@bnext.com.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