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列表頁

EP11. 晶片製造業終局之戰,押台灣還是美國?
全球晶片荒上升為晶片「慌」,美歐加緊補助蓋新晶圓廠提高自製率,而美國晶片鏈已外移30多年,真可能靠政策補貼扭轉?

分享
收藏

全球晶片荒上升為晶片「慌」,美歐加緊補助蓋新晶圓廠提高自製率,英特爾加碼喊出要將供應鏈搬回美國,台積電則反擊,美國當務之急是培養本地半導體人才,雙方都在為即將到來的對戰超前布署。
擁有豐富半導體業經驗、曾經營晶片設計公司的中華開發創新加速基金總經理郭大經,與數位時代總主筆王志仁共同交流:

  1. 車用晶片短缺不全然是「零庫存生產」(Just in Time) 導致。未能迅速將市場變化消息回饋,將需求鏈環節打通連回到供應鏈,是造成短缺問題持續未解的主因,並因疫情期間各地封城 (lock down) 而放大,且可能衝擊疫情後復甦。

  2. 晶片短缺和提高晶片自製率無關,前者是行業供需而後者是分散地緣風險,目前扯在一起是因美中關係緊張,但美國晶片業和供應鏈外移已有三十年歷史,恐難靠政策補貼扭轉。

  3. 1965年提出的摩爾定律是半導體業進步的規臬,前半段落實在美國,後半段則在台灣。擁有產業群聚交通便利和大量敬業工程師長期投入,台灣是目前生產晶片效率最高的地點,美國很難複製。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