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列表頁

數位關鍵字198.AIT說台美合作蓋臺灣太空港?我們離次軌道民用飛行還有多遠?
美國在台協會AIT最近在臉書貼文,美國正與台灣洽談可能的太空港合作,透過次軌道飛行技術,台北與休士頓之間的旅行時間可望縮短至僅2.5小時...

分享
收藏

美國在台協會AIT最近在臉書貼文,美國正與台灣洽談可能的太空港合作,透過次軌道飛行技術,台北與休士頓之間的旅行時間可望縮短至僅2.5小時。數位時代創新長黃亮崢James邀請陽翼先進科技創辦人張懷謙Bill,深入探討臺灣實現太空港與民用次軌道飛行的技術和商業可行性、政府規範與建設挑戰。

聽完這集你可以學到:

  1. 次軌道飛行的技術原理:次軌道飛行速度可達每小時6000到1萬公里,遠超一般客機的五六百公里時速,飛行高度接近或超過100公里,能讓乘客體驗微重力狀態。

  2. 實現太空飛行所需垂直與水平發射的差異:認識垂直發射如SpaceX 獵鷹九號(Falcon 9)和藍色起源(Blue Origin)的「馬拉松式」全程火箭推進,以及水平發射如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的「接力式」大飛機背小飛機到平流層頂再發射的不同技術路線。

  3. 國際法規與管理框架:太空飛機管理涉及NASA、FAA等不同機構,跨國飛行需要遵守國際民航組織規範,以及如何應對高速載具帶來的邊境管理和安全挑戰。

要建設功能完善、可民用的太空港,主要可能選擇水平起降,且硬體需求遠超傳統機場。水平起降的次軌道太空飛機需要3.5到4公里長的跑道,因為飛行器重量更大,且降落時無法使用傳統的引擎後推減速,而是依靠摩擦板和拖曳傘,因此需要更長的起降距離。

另外,太空港還需要特殊的燃料儲存設施、安全掩體設計、消防救災設備,以及方圓數公里的起降安全距離。更重要的是法規框架,目前各國對於太空飛機的太空、民航管轄權尚未明確定義,跨國飛行更涉及複雜的國際協調。以台灣為例,屏東九棚的國家發射場雖然預計2030年營運,但主要支持垂直發射,要升級為能發射與降落的太空港,還需要克服更大的腹地取得、環評程序、法規制訂與國際合作等多重挑戰。

從技術發展階段來看,Bill認為次軌道飛行將先從無人貨運開始,適合運送高價值、時效性強的物品如精密晶片或緊急醫療用品。載人飛行的安全要求更高,乘客需要承受最高6個G的重力加速度,相當於體重六倍的壓力,因此可能需要類似戰鬥機飛行員的體能訓練。即使技術可行,要達到商業化營運仍需要長期驗證。

目前全世界超過二三十個地方都在評估建設太空港,但大多數仍處於規劃階段,真正形成可靠商業模式的案例還很少見。雖然技術挑戰重重,但次軌道飛行代表著交通革命的開始。未來可能實現倫敦到紐約、東京到紐約、雪梨到倫敦等主要城市間的一日往返,徹底改變全球的商務旅行模式。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