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執行長Mark Zuckerberg正進行矽谷史上最瘋狂的挖角行動,開出高達1億美金的薪資包,瘋狂從OpenAI、Google、Anthropic等AI巨頭挖人。這場AI人才大戰不僅創下科技業薪資新紀錄,更可能重塑整個矽谷的競爭格局。數位時代創新長黃亮崢James邀請戴伊爾斯Botsnova創辦人兼執行長劉詩彥Sean,深入解析Meta這場前所未見的AI人才爭奪戰背後的戰略考量與產業影響。
聽完這集你可學到:
史無前例的薪資競賽規模:Meta開出1億美金薪資包在科技業歷史上的驚人地位,相較於2000年代Google幾百萬美金的挖角標準,這次手筆的誇張程度。
AI人才的戰略價值分析:Meta從不同公司挖來的人才類型,包括OpenAI早期研究員的大模型訓練經驗、Google DeepMind科學家的理論基礎,以及各類工程實作專家可能形成的新戰隊組合。
Scale AI、Windsurf挖角案例的市場競爭意涵:Meta花140億美金投資Scale AI挖走創辦人汪滔(Alexendr Wang)、Google也在OpenAI併購Windsurf破局之後出手挖走創辦人的手段,以及這種新型挖角模式對新創公司和投資人造成的巨大衝擊。
Meta這次的戰略轉彎確實急迫且驚人。從去年還在大力推動元宇宙、甚至把公司名稱從Facebook改成Meta,到現在突然砸重金成立Meta Superintelligence Labs,這種180度大轉彎在科技巨頭中極為罕見。AI搜尋和對話助手正在改變使用者取得資訊的方式,直接威脅到Meta以廣告為核心的商業模式。當使用者可能更依賴AI助手而不是社群媒體來取得資訊時,Meta必須在這個關鍵時刻面對OpenAI的ChatGPT和Google Gemini在AI領域建立的強大領先優勢,
Meta這次挖角策略採取「全方位收集」模式,Sean分析這些人才的戰略價值各有不同:從OpenAI挖來的早期研究員擁有GPT系列模型開發的第一手經驗;Google DeepMind的科學家具備強化學習、電腦視覺等領域的深厚理論基礎;還有大量工程實作專家知道如何讓AI模型在大規模系統上高效運行。TBD(To Be Determined)這個實驗室名稱雖然看似模糊,但Sean認為這更像是策略性的彈性保留,在AI領域變化如此快速的情況下,保持開放的技術路線選擇權。
儘管擁有如此豪華的人才陣容,Meta在技術執行上仍面臨重大挑戰。Llama 4的發布被社群普遍認為未達預期,甚至有內部員工爆料模型性能始終無法達到開源SOTA水準。Sean指出,這反映出Meta在模型架構、訓練技術、系統整合等方面可能存在根本性問題。光有頂尖人才還不夠,如何有效整合這些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專家,建立清晰的技術路線圖,才是Meta能否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