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嘉義的獨立樂團「美秀集團」最近舉辦了虛擬演唱會,戴上VR(虛擬實境)設備,可以用不同視角觀賞演出,周邊商品還以NFT(非同質化代幣)形式販售,宛如音樂版的元宇宙(Metaverse)。
從第一款比特幣ETF的問世、NFT爆紅,到近期元宇宙的議題,可以看到加密貨幣、虛擬資產逐漸走向主流,區塊鏈(BlockChain)是這些應用背後的重要技術,追求的是「去中心化」、無政府主義的精神。
在元宇宙的虛擬世界中,也有支付、購買等經濟行為,現在有的金融組織,也嗅到這股轉變,在全球交易、金流結算扮演重要角色的信用卡組織萬事達卡(MasterCard),也開始在提前布局,在元宇宙的未來,究竟能扮演什麼角色?
發行加密貨幣卡,直接用比特幣買晚餐
今年,萬事達卡發行了亞太區第一張加密貨幣卡(Crypto card),讓客戶可以將手中持有的加密貨幣,轉換成法幣來做支付。
這張卡片背後,會連結一家跟萬事達卡有合作的交易所、錢包,當用戶使用這張卡片交易時,中間跟商家交易的流程,跟一般信用卡都一樣,只是最後扣款時,會是以用戶錢包內的加密資產,轉換成該筆交易的金額(法幣),來付錢給商家。
萬事達卡台灣區總經理陳懿文表示,萬事達卡的角色,是串聯起每筆交易背後的金流,本身並不持有加密資產,所有加密貨幣的換算、交易,都會由配合的交易所來操作,透過這套方式,可以實現數位貨幣支付的可能性。
萬事達卡也在部分國家推出「加密貨幣忠誠計畫」,概念上有點像是交易所的聯名卡,卡友每筆消費的回饋會從普通的現金轉換成加密資產,回饋的金額會存入用戶的錢包當中。
根據萬事達卡研究,有超過94%的消費者表示,有意願在未來嘗試更多元的支付工具,這當中就包括加密資產。目前,萬事達卡跟新加坡的加密金融公司Amber Group、泰國的加密交易平台Bitkub,以及澳洲的加密交易平台Coinjar合作,在亞太地區發行第一張加密貨幣連動的信用卡。
台灣的「虛擬通貨平台及交易業務事業防制洗錢及打擊資恐辦法」今年上路,金管會對於國內的交易所,在實名制、資安的規範上,都有更嚴格的要求,意味著在合規的交易所交易資產,將更有法律保障。
在這樣的環境下,台灣市場是否有考慮推出加密貨幣信用卡呢?台灣萬事達卡業務拓展副總裁劉美慧表示,目前內部都有在評估,跟銀行、交易所也都有接觸,未來是否會發行,還是要看台灣市場,對於加密貨幣支付的需求度。
元宇宙未來,信用卡組織的角色為何?
元宇宙議題在全球大爆發,虛擬世界中的金流交易也成為關注的焦點。劉美慧表示,萬事達卡過去就有針對物聯網(IOT)、VR裝置的支付,提出過具體的研究與做法。
比方說,當用戶戴著VR裝置到一家虛擬的商場逛街,除了可以透過虛擬分身試穿衣服,想要下單時,只要點選「購買」就可以完成,每位用戶使用VR裝置時,背後都會登入一個專屬的帳戶,帳戶上都會綁定用於支付的信用卡,可以完成付款,這是信用卡組織,能在元宇宙中扮演的角色。
若談的深一點,如果區塊鏈為底層的去中心化世界是未來,勢必還是需要有一個跟法幣連接的接口,串聯現實與虛擬世界。
劉美慧認為,萬事達卡本來的工作,就是處理全球數百種不同外幣、跨國之間的交易行為,過去數十年的經驗,要提供快速、安全的支付服務,本來就不是問題,加密貨幣的出現,對萬事達卡來說,就如同額外多處理一款外幣。
所以說,信用卡組織的系統,除了可以提升加密貨幣的應用、流通性,也能帶動大眾對加密貨幣的信任,在加密貨幣走向主流支付的路上,信用卡組織或許將能扮演關鍵角色。
責任編輯: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