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台灣一向以「輕資產」為主流的電商,開始變重之後,市場又會有什麼改變?
電商的DNA向來以「輕資產、快迭代」為主,但當市場成熟後,決勝點正在悄悄的發生變化。
一個關鍵訊號來自蝦皮。蝦皮先在3月宣布「蝦皮特選」於北台灣試營運當日配,8月進一步成為首家啟動全台當日到貨的電商平台(花東與離島部分門市除外),並由逾2,000間「蝦皮店到店」門市支援,台灣電商的競速門檻被上調了一檔。
到底配送速度對電商來說是不是核心競爭力?這曾經是被相關從業人員熱烈討論的話題,而當年的PCHome也因為主打24小時到貨,佔據業界龍頭好一段時間。
但是當24~48小時到貨在各大平台已經成為標配後,到貨速度的這件事情,消費者好像也就沒這麼關注,也比較不會因為速度而選擇平台了。
蝦皮目前的當天到貨還只局限於符合「蝦皮特選」的賣家,說真的能符合資格的還沒那麼多,因為這不只是單純從做2c的生意,改成做2b的生意,其中難度與複雜度都比傳統b2b高出許多。
但有意思的是「量」的臨界點。據產業相關人士評估,蝦皮店到店自建網路若要達到「夠自己用」,規模至少得達 2,500間,而蝦皮近年擴張的數字正是衝這個閾值去的。
當取貨點的密度跨過臨界點,「最後一哩」的空白將會被填上,也正是從量變到質變的轉折 。
從亞馬遜、京東,看懂「重資產派」電商的玩法
如果我們把綜合電商平台的戰場拉到國際,更能看清這場「重資產化」的必然。亞馬遜2024年資本支出達777億美元,官方明確表示支出主要投向技術基礎設施(多數為AWS)以及履約網路增能,並且2025年仍將持續提高投資。
亞馬遜曾在2023年股東信中直言,透過區域化的履約網路與流程重構,單件成本年將減超過0.45美元,讓它既能加速配送、又能把更多低客單價商品納入經濟模型中。
中國市場的兩個「重資產派」也提供了對照:京東長年自建物流,覆蓋99%人口、90%以上訂單能做到當/次日達;美團則在分鐘級的即時配送上,把演算法與人車網路磨合到極致,形成「城市級的即時基礎設施」。
回到台灣,蝦皮的當日到貨,不只是對酷澎、momo、PChome的速度宣戰,更會把門市網路化、倉配自動化、去包裝作業、無包裝配送,這些原本被視為「後台」的工程,推上前台成為戰略資源。
當輕資產電商還在算獲客成本與轉換率時,重資產派已經把「到貨效率」變成新的資產與護城河。
結論很簡單也很殘酷,在「量變帶來質變」的方向上,誰能把據點數、倉配能力和演算法,不斷堆疊到臨界點之上,誰就能把「今天到」變成「理所當然」。
而一旦成為理所當然,價格戰就不再是電商唯一的優勢,因為消費者買的,早就已經不是價格,而是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