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客》雜誌曾登過一則兩隻狗為主角的漫畫,其中一隻坐在電腦鍵盤前對另一隻說:「在網路世界裡,沒人知道你是隻狗。」
同理,也沒人知道你是烏拉圭!
身為一個只有三百萬人的小國,崁在巴西及阿根廷當中,烏拉圭已經從默默無名之地搖身成為印度最大資訊公司——塔塔資訊顧問服務公司(Tata Consultancy Services)的合作夥伴,在四年內造就出拉丁美洲最大的外包單位之一。
沒錯,當塔塔的印度員工正在孟買呼呼大睡時,它的六百五十名烏拉圭工程師與程式設計師正接手他們的工作,替諸如美國運通、寶僑家品和一些美國銀行等大公司,進行電腦運算與後勤工作——全部發生在蒙得維的亞(Montevideo)。
這是如何辦到的?整個全球化時代最有趣的特徵之一,是任何一位企業家——只要有對的想望、頻寬及一小撮資金,就可以組裝起全球性公司,從世界各地找到彼此需要的員工與客戶,為各種人提供各種服務。也許在今天這個益發扁平的世界裡最重要的原則是:只要有需要,都將被滿足,因為如今有這麼多的人可以輕易使用著具備創造力與連結力的工具。僅存的問題是:你是提供者,還是接受者?
蓋布瑞.歐羅茲曼(Gabriel Rozman)決定自己要做個提供者。這個在烏拉圭長大的致遠(Ernst & Young)會計事務所退休合夥人,醞釀出這個與塔塔合夥的計畫,要讓蒙得維的亞成為全球性的外包業務中樞。當他去接洽塔塔時,手上連一個員工或客戶都沒有,只有兩個東西:一個根本的直覺,認為烏拉圭頗具水準的教育體系將提供充足、便宜、高素質的工程師;一股強烈的慾望,想對烏拉圭有所貢獻——這曾在希特勒時代庇護了他匈牙利籍雙親的國家。
四年後,塔塔已經無法迅速雇用到充足的員工。當我造訪總部辦公室時,人們正在走廊及樓梯僅用電腦工作著。(羅茲曼同時也管理巴西一千三百名和智利一千兩百名員工。)於是,許多跨國公司開始樂於分散風險,不把所有的外包工作放在印度——尤其是在去年,一家美國大銀行差點要停工之後:因為在孟買某一場洪水癱瘓了銀行印度資料中心的同一天,它在佛羅里達的營運也因為一場颶風而停擺。再加上,烏拉圭毫無與巴基斯坦陷入核戰的風險!
「當我第一次跟這家美國銀行接觸,希望對方將部份印度外包業務移到蒙得維的亞時,」羅茲曼回憶著:「跟我談話的那傢伙說,『但我甚至不知道蒙得維的亞在哪兒!』,我告訴他『這正是理由。』」
羅茲曼還補充了另一個原因:這些完全依賴印度公司來二十四小時處理他們後勤工作的跨國公司們,必須有第三個團隊來工作八個小時,因為印度的頂尖工程師們並不想做大夜班——也就是美國的白天。一旦在蒙得維的亞設立外包業務中心,塔塔可以分別對客戶們在印度的白天(美國的晚上),提供印度頂尖工程師的服務,以及在美國的白天(印度的晚上),提供烏拉圭頂尖工程師的服務。
這裡的員工多半是烏拉圭人,但是也有許多由塔塔派來的印度人。這製造了文化衝擊——蒙得維的亞連半間印度餐廳也沒有——也產生了文化爭執。
整間公司依循著嚴格的塔塔規範運作,彷彿位於孟買一般,因此可以看到一群烏拉圭人假裝成印度人來服務美國人,堪稱一絕。二十七歲的烏拉圭經理人羅西娜瑪蜜昂(Rosina Marmiom)表示,「顧客期待我們表現的跟印度人一樣——要有一樣的反應模式。」
同時,拉丁文化跟印度文化很大的差異在於,前者是沒有種姓制度的。「印度人不習慣別人對他說不。」三十四歲的系統分析師利卡度詹金(Ricardo Zengin)解釋道。但到後來「他們了解到你說不,並非要挑戰他的權威,而是因為你認為有更好的方法。在拉丁文化裡,每件事總會來個討論。」
烏拉圭人說了個關於自己的笑話:如果哪天你被診斷出罹患了絕症,趕快搬到烏拉圭來吧,因為這裡所有的事都會晚二十年發生。
但在外包這一塊,烏拉圭已經遙遙領先它的鄰居,最早了解了這套作法——在今天的世界,一家由匈牙利裔烏國人所領導的印度公司,由一群吃著烏國蔬菜的印度科技專家,帶領著許多烏拉圭員工來服務美國公司,已經是種新的常態。
湯瑪斯.佛理曼 Thomas L. Friedman
現為《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最新著作為《世界是平的》(2005年出版)。1953年出生,1981年加入《紐約時報》,1983年和1988年分別獲得普利茲國際報導獎。著作包括《凌志汽車與橄欖樹》(2000年出版)、《從貝魯特到耶路撒冷》(1989年出版)。其中,《凌志汽車與橄欖樹》在2000年時獲得了海外出版商俱樂部的最佳外交政策非小說獎項,並被翻譯成27種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