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是轉換職場的必備能力
學習是轉換職場的必備能力
2006.10.15 | 科技

Profile 
現職:聯發科技人力資源處招募副理
經歷:惠普(HP)國際採購處採購經理
學歷:國立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系畢業 

給科技人的一句話:挫敗是一輩子最大的禮物 

台大財務金融系畢業的曾雅萍,原在惠普(HP)電腦國際採購處工作,八年後,以採購經理轉彎到聯發科擔任人力資源招募副理。跑道徹底轉換,但是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在面試她時,卻不因她完全沒經驗而拒用她,是什麼道理?

蔡明介說過:「不要規劃,只要adaptive(適應)!」身處充滿變化的高科技環境,蔡明介認為只要對新科技充滿好奇,擁有適應力,永保彈性,就是人才。同時聯發科的用人哲學強調專職技術(domain knowledge)、抽象能力(soft skill)和人格特質(personality)三大面向,只要具有團隊合作、擅於溝通等抽象能力和誠信正直、不怕挑戰的人格特質,專職技術其實隨時都可補齊。

講話清楚、簡報能力很強的曾雅萍,演講一開始就帶給現場聽眾一個當頭棒喝:現在企業只願意雇用一半的員工,給付員工兩倍的薪水,但要求員工三倍的產能。「一二三」原則,充分顯示出目前職場的辛苦,更點出「誰是那些被雇用的二分之一」憂慮。

從公司的核心工作團隊、聘僱人員到彈性運用勞工,現代人的職涯轉換早已成為必然,有什麼是必備的能力,才能在不斷變動的時代,持續成為永遠被雇用的二分之一?在聯發科已經任職兩年人力資源的曾雅萍,當然是有答案的。

面對一批批到聯發科求職或有心轉換職場的人,曾雅萍表示,保持彈性和適應力、與全球人力接軌的團隊合作精神、向上/向下管理溝通的能力、解決問題、持續創新等,都是「不敗科技人」最重要的特質,擁有這些特質,就是那二分之一的人力。

她同時特別提出,「持續學習的能力絕對是轉換職場的必備能力。」而蘋果(Apple)電腦創始人賈伯斯(Steve Jobs)在史丹佛大學畢業典禮演講的「求知若飢、虛心若愚」(Stay hunger, Stay foolish.),更是曾雅萍極力推薦給科技人的名言。

雖然是一場「不敗科技人」的演講,曾雅萍卻說二十五到四十歲這關鍵的十五年職涯,「科技人其實應該求敗,挫敗是一輩子最大的禮物,」唯有從敗中才能找到未來的勝利之路,再一次她以賈伯斯為例,以他被趕出蘋果電腦的大挫敗來鼓勵職場工作者。

因為擔任人力資源已有一段時日,曾雅萍認為二十五歲到三十歲的工作者,靠的是勞力和腦力,這個階段一定要廣泛學習;三十歲到三十五歲是講求專業的時期,這個時期講求工作上的成就,要懂得時間管理;三十五歲到四十歲就要培養自己的眼光,要具有充沛的資源整合能力,當聚集足夠人脈、錢脈時,就有了自我創業的能量。

曾雅萍同時以「IC設計一代拳王」的曲線圖來提醒工作者,在第一個曲線還沒走完時,就應該要想到下一個(產品、職涯)。第二個曲線不見得一定要和第一曲線同一領域,「問題是,我們是否能在最成功的時刻看到危機,進而勇敢追求另一個潛在的自我?」

她以自己決定轉業為例,中間轉折的一年時光裡,十分沒有安全感,但是「相信自己」的堅持讓她繼續走下去。她最後引用馬克吐溫(Mark Twain)的名言,「若想要真正成長,那就要挑戰能力的極限,也就是暫時地失去安全感所以當你不能確定你自己在做什麼時,起碼要知道,你正在成長。」獻給所有考慮轉彎的職涯工作者。(撰文∥龐文真)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面對國際地緣政治的「去風險化」浪潮之下,長期觀察臺灣產業發展趨勢的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建議,臺灣不能再依賴單一的製造能力來換取戰略保障,而是將國家戰略從「製造中心」升級為「技術與系統整合」的樞紐。

在此背景下,金管會、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成立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詹文男觀察該平臺的價值,絕不僅是為資本市場引進活水,更能放大產業附加價值,成為驅動臺灣產業整合的關鍵引擎,打造下一波更多護國群山。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可望創造的三個附加價值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核心宗旨,希望在臺灣本土打造「亞洲的NASDAQ」市場板塊,詹文男認為除了「籌資」的任務之外,其實平臺更可以扮演產業轉型的重要角色,進一步擴大其附加價值,其中可以體現於以下三個面向。

首先是先前美國商務部長提出「美臺晶片產能五五分」的主張,詹文男認為臺灣不能只靠單一「矽盾」作為我國戰略的屏障,也就是調整「重製造、輕解決方案」的現狀,讓製造轉向技術及解決方案的綜合發展,成為我國的新籌碼。隨著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建立,加上精進創新板上市及交易制度,開放當沖交易,提升創新板規模及流動性,都能讓更多具備利基技術的企業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

第二個是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成為「軟硬整合」與「以大帶小」的創新引擎。詹文男指出,臺灣有數家市場領頭的電子硬體製造商代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進一步驅動這類科技業者與新創企業合作,例如以大帶小模式,當新創技術獲得大廠的認可,進而藉助大廠的商業人脈,打進全球大型客戶的供應鏈合作網絡,讓新創開發的技術方案與服務,有更多機會在全球落地。

詹文男認為第三個附加價值,有助於加速中小企業的AI轉型及數位化落地。他觀察臺灣多數中小企業仍處「數位化」階段,加上目前政府積極推動「百工百業用AI」,當越多加入創新板的企業推出類似AI as a Service的解決方案,能讓資源相對不足的中小企業,以較低門檻、不需高成本導入AI解決方案,又為新創企業帶來實際營收。「此模式促使新創和中小企業的Win-Win局面,同時驅動產業朝向AI轉型的助力,」詹文男補充道。

勿為上市而上市!登板企業應具備「全球思維」與「治理韌性」

不過對於渴望進入資本市場的創新經營團隊,詹文男院長也提醒,切忌把「募資作為單一手段,上市視作唯一目標」。詹文男提供企業創辦者幾個思考方向,第一是確立全球市場目標,臺灣可當成實地試驗(Field Try)和建立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的試煉場,但也建議新創在發展初期以全世界市場為目標,募資的規劃也可以從全球市場的角度出發,確保產品應用在國際市場獲得青睞。

第二是提升透明度與公司治理能力。上市後,投資人會高度關心公司治理及獲利能力,若要提升流動性,新創必須加強企業的透明度。因此詹文男院長強調,千萬不要「為上市而上市」,而是要有一個完整的規劃並依據目標按部就班,資本市場會給予相對的回饋。另外他也建議平臺針對上市前的企業,能提供「治理的輔導」,而非僅是「程序上的協助」,協助新創導入更健全管理制度。

建構亞洲NASDAQ的驅動引擎,給平臺的三大策略建議

因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後,迎來創新板交易制度改革、放寬外國企業上市櫃規範、帶動轉板彈性、鼓勵大眾參與等多項舉措。在此基礎之上,詹文男分享三大策略建議,期許平臺日後運作持續成長茁壯。

首先是強化非傳統資訊揭露,提升市場流動性。詹文男觀察創新板企業多處早期發展階段,傳統財報資訊較不足,導致降低投資人進場意願。為了強化流動性,他建議主管機關要求企業揭露更多反映成長性的實質指標,例如使用者數據、研發進度、商轉里程碑或專利成果。透過降低資訊不對稱,以活絡交易量。

第二個建議是建立研究報告體系,深化產業洞察。由於創新板企業的研究報告仍稀少,導致價格難以反映基本面,降低機構投資人的參與意願。詹文男認為平臺可透過獎勵機制、研究補助或資料庫資源的方式,邀請投信、券商或研究機構成立專責團隊,藉由定期提供具產業洞見的研究報告給投資人參考。

第三個方向是促進制度國際化,吸引跨國創新企業來臺上市。詹文男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不僅是鼓勵臺灣企業在地上市,也希望吸引國際創新企業走進來。除了持續制度鬆綁開放,也要讓制度與流程國際化。」他舉例,推動跨境申報文件與流程的全面英語化、提供具預測的審查流程、以及稅務制度透明化,讓臺灣在全球資本競爭持續脫穎而出。

對於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最終期許,詹文男認為其價值可從「募資導向」轉向「品牌導向」。一方面讓全球瞭解臺灣除了半導體之外,還有領先的解決方案,進而建立起全球市場對我國產業的信任;另一方面,強化「說故事」能力,讓登板的企業協助全球打造AI及ESG「雙軸轉型」,進而建立起嶄新的國家形象。透過上述的努力,相信臺灣將能持續造山,確保下一波的護國群山如春筍般持續成長茁壯!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