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爾Basel
巴塞爾位於瑞士北邊,鄰近德法兩國,由於鐵路交通以及萊茵河的舟楫之便,巴塞爾成為瑞士前往法國、德國等其他歐陸城市的重要樞紐,幾百年來因為河港以及區域運輸中心的地位,成為瑞士重要的工業之城。巴塞爾擁有19萬居民和2000年的歷史,是一個充滿文化和藝術的地方,也是歐洲古蹟狀況良好的古老城市。
BASELArchitect
出身巴塞爾的建築師們
在全世界大放異彩
放眼今日的巴塞爾,說它是瑞士建築之都,並不為過,巴塞爾不但坐擁瑞士唯一的建築博物館,同時也因為許多由此城出身的重要建築師,近年在歐洲等地大放異彩,使得國際間開始注意起巴塞爾潛藏已久的設計能量……
近來,巴塞爾憑藉﹁建築力﹂在整合後的歐洲崛起。除了負責諾華校園計畫設計的迪那與迪那︵Diener & Diener︶建築事務所、蓋出列支敦士登Liechtenstein Vaduz美術館、瑞士最高的三十一層大樓的摩傑和狄蓋洛︵Morger & Degelo︶建築事務所之外,近來最令全球矚目的巴塞爾建築師,就是目前當紅的設計雙人組荷佐格與迪莫隆︵Jacques Herzog & Pierre de Meuron︶。
他們除了為倫敦的泰德當代藝術館︵Tate Modern︶進行的整建大獲好評,在全球各地陸續有許多精采作品,包括世界盃足球賽慕尼黑主賽場、二○○八年北京奧運主場館、Prada東京南青山店、舊金山de Young美術館、巴塞爾展覽庫美術館等設計案,不斷將巴塞爾的建築電波傳送到全球各大都會中。
來自巴塞爾的建築雙人組
這兩位常被稱為﹁中生代﹂的巴塞爾建築家,其實都已五十多歲,儘管外貌迥異,但默契、背景卻契合得不得了。長長蛋形頭的荷佐格有個德文姓,露出光滑的頭皮,不苟言笑的表情讓他看起來有點冷酷。迪莫隆則是個法文姓,頭髮還在,笑容比較多,給人較為溫和的印象。
這兩個人的際遇簡直像雙胞胎,不但都是一九五○年出生於巴塞爾,從小一起長大,唸同樣的學校,一九七五年也同時畢業於瑞士聯邦理工學院,一九七八年在家鄉共同成立了事務所。他們現在還有另外兩位合夥人——哈利.古格︵Harry Gugger︶以及克莉絲汀.賓斯華格︵Christine Binswanger︶,同為瑞士聯邦理工學院畢業的校友。
在他們事業起飛的初期,作品大多集中在巴塞爾以及德國地區,由於提出的設計觀點相當新穎而逐漸受到矚目。一九九四年他們開始在哈佛大學擔任客座教授,一九九五年他們贏得倫敦泰德當代美術館的設計案後,他們於千禧年成功將南岸火力發電廠改建為全球最受歡迎的藝術展館,二○○一年兩人更共同獲頒建築界最高榮譽的普立茲克建築獎,這也是該獎項相當少見地將殊榮同時頒贈給兩位建築師。
Prada南青山店由他們設計
我們可以看到,兩人的精采作品不斷挑戰新的材質以及工程技術,將建築推向未見的前衛領域,像採用氧化的銅板作為建物的外殼包覆︵舊金山the Young美術館︶、裝設格狀移動式簾幕來遮覆建築物︵巴塞爾Schzenmattstrasse街公寓住宅︶,另外也有以蜂窩狀的玻璃外牆,形成如寶石般的晶亮效果︵Prada東京南青山店︶,甚至還曾將圖案絹印在玻璃上,形成朦朧立體視覺感的獨特作法︵德國Eberswalde大學圖書館︶……可以說是非常富有實驗精神的設計家。而一切的原點,就在他們練兵多年、積極創新的基地——巴塞爾。
巴塞爾建築文化地標01 Schaulager of the Laurenz Foundation
當紅建築師蓋的展覽庫美術館
出身巴塞爾、目前當紅的建築家荷佐格與迪莫隆所設計的展覽庫美術館,是座恆溫控制的大型藝術品倉庫,2003年落成後,立刻成為巴塞爾最火熱的藝術地標……
這座勞倫茲基金會成立的展覽庫美術館(Schaulager of the Laurenz Foundation),位在巴塞爾南側近郊的Mchenstein工業區,只在每年5月至9月之間開放。看似樸素的美術館建築,外牆嵌凝的鵝卵石側面特別經過刮蝕,呈現一種類似大地色澤、粗糙的工業質地。
走至美術館正面,向內以斜面凹陷的入口,給參觀者帶來如同面對電影院螢幕的印象,牆面左右兩側高懸大型LED液晶螢幕,恰似美術館向外打開的兩扇窗戶,不斷播放著館藏的內容,也是一種數位影像所構成的展示櫥窗。
陳列當代藝術的倉儲建築
荷佐格與迪莫隆一開始就將之設定為陳列當代藝術的倉儲建築,因此設計重點就是將意念集中在「收藏」的概念,以單純的水平與垂直面來規劃空間。
一進入館中,就可以看到高達28公尺的不規則天井,從地下樓穿過入口大廳直至頂樓,產生效果驚人的透視。從這裡,可以令人感覺到身處在一座巨大的倉庫中。館內每層六公尺的挑高、可拆卸的活動隔間、直線排列的可調式燈光,容許館方做出更彈性的空間運用,有些展場甚至接近無列柱干擾,方便陳列大型現代藝術裝置。
美術館樓面較高層的部分(2至4樓)是基金會保存藝術品的倉庫,僅供藝術研究、保存的相關學術活動之用;低樓層的部份(地下室與一樓)則設有寬闊的藝術展示空間,向大眾開放。
美術館大廳旁的附設書店以及咖啡座,一直延伸到天花板的牆面,特別做成不規則的滑溜洞穴壁面,空間感十足,與美術館外牆突出的鵝卵石岩塊紋理,形成有趣的內外呼應。
巴塞爾建築師雙人組——Jacques Herzog & Pierre de Meuron
這兩位當紅的建築師荷佐格與迪莫隆(Jacques Herzog & Pierre de Meuron),都已經五十多歲,但是創作力非常驚人。荷佐格(圖右)有個德文姓,迪莫隆(圖左)則是個法文姓。
巴塞爾建築文化地標02 Museum Jean Tinguely
私人創辦的尚.坦格利美術館
一座以充滿藝術氛圍為標榜的城市,一定得由政府出面花大錢著手進行硬體建設嗎?讓我們看看巴塞爾的例子……
巴塞爾城裡三座最具規模的美術館質量傲視全球,經營得非常出色,吸引全球眾多遊客前來參觀。最重要的是,它們不用政府從國庫裡掏出大筆納稅人的血汗錢來,而是由私人企業自動自發創辦。
機械藝術最佳展示場所
例如尚.坦格利美術館(Museum Jean Tinguely),是尚.坦格利在1991年過世後,他的企業家好友保羅.沙夏(Paul Sacher)為了替他留下紀念,特別籌設了這座美術館。巴塞爾當地的製藥大廠F. Hoffmann-La Roche也捐出萊茵河畔大片綠草如茵的空地,一起將這座美術館致贈給巴塞爾,使市民又多了一處優質的藝文空間。
它打破了美術館要「安靜」的定律,「喋喋不休」是它的真實性格。為什麼說它喋喋不休?當我們一踏進美術館的中央展示大廳,就會發現廣達1800平方公尺的面積,成為機械藝術最佳展示場所。尚.坦格利這位瑞士藝術家,擅長以廢鐵、鏽蝕等機械裝置,加之燈光、敲擊的音效,組合出各種能夠隨意活動的藝術裝置,讓觀者思考人為再創造的意義。展廳當中四處傳來各種叮叮咚咚敲擊聲,讓喜歡熱鬧的小朋友們樂不可支。
(左圖)尚.坦格利美術館緊臨萊茵河,景色宜人。(右圖)美術館中央展示大廳,擁有1800平方公尺的大面積,是機械藝術最佳展示場所。
巴塞爾文化建築地標03 Beyeler Fondation
倫佐.皮亞諾設計的貝耶勒基金會美術館
和英國建築師羅傑斯一起設計巴黎龐畢度中心的義大利當代建築大師倫佐.皮亞諾,在巴塞爾所設計的貝耶勒基金會美術館,是座最能體現印象派作品光影特質,是每個建築迷一定要去巴塞爾的重要理由……
2006年四月底,美國《時代》雜誌將68歲的皮亞諾(Renzo Piano)選入全球一百位最具影響力的名人之列,成為名單中唯一的建築家。《時代》雜誌特別請來曾與他一起合作巴黎龐畢度中心的另一位知名建築師理察.羅傑斯(Richard Rogers)寫了一篇短文,推崇他是善於表現光影與輕盈的大師(master of light and lightness),羅傑斯特別提到他在瑞士巴塞爾所設計的貝耶勒基金會美術館(Beyeler Fondation),展現出格外輕盈的特質。
貝耶勒基金會美術館,是座最能體現印象派作品光影特質,並創造當代藝術欣賞氛圍的美術館,細膩地表現出藝術讓觀者感官直接體會愉悅的本質。這座美術館的創始人旄巴塞爾藝術收藏家與藝廊經營者希第(Hildy)與恩斯特(Ernst Beyeler),在50年的時間裡一邊經營畫廊的藝術經紀業務,同時與許多知名藝術家十分交好,而收藏了數量驚人的當代藝術傑作。為了讓這些收藏有個永久展示空間,1991年恩斯特邀請皮亞諾為基金會設計這座美術館,並於1997年10月於巴塞爾開幕。
倫佐.皮亞諾的輕盈之作
走近入口的立面,水池隱隱圍繞在建築周邊,美麗的典藏品,像是莫內的睡蓮以及瑞士著名雕塑家賈克梅第(Giacometti)令人難忘的修長人形雕塑,從美術館內部透出光暈來,悠長的影子倒映在波瀾不興的寧靜池畔,讓人沉醉於這樣的恬靜之美。
一進入館中,就會發現透亮的屋頂,沿用了科技控制的手法,讓日光適量地流瀉入館中,輔以得宜的人工光源,保持室內通敞明亮。典藏品浸沐在自然的柔和光暈當中,但又不至於讓脆弱的藝術品受到紫外線的損傷。陽光之下的莫內超大幅睡蓮作品,與落地窗外的水池還有美術館周圍的和緩山丘相映,幾乎要讓人以為身處在莫內晚年寄情的吉維尼花園中。
這座美術館最引人之處,就在於它的低調,既彰顯出典藏品的藝術價值,適時烘托出藝術品的卓越之處,又不致使建築本身顯得太過卑微。皮亞諾在這座巴塞爾最棒的美術館中創造了建築、藝術與自然地景之間,一種安靜的合諧,讓人想在藝術品前,再多逗留一秒鐘。
(上圖)貝耶勒基金會美術館運用科技控制的手法,讓日光適量地流瀉入館中,輔以得宜的人工光源,保持室內通敞明亮。(左下圖)美術館周邊擺放了不少雕塑品,皮亞諾想在此創造建築、藝術與自然地景之間的合諧關係。(右下圖)自然光透過天花板投射入館內,讓典藏品浸沐在自然的柔和光暈當中。
BASELBusiness
主辦鐘錶和藝術展
巴塞爾成為全球商業焦點
巴塞爾的展覽活動很多,最為人知的就是每年六月舉行的巴塞爾國際藝術博覽會(Art Basel)以及三、四月的國際鐘錶珠寶展(Basel World ——The World Watch and Jewellery Show)……
為期一週的巴塞爾國際鐘錶珠寶展︵二○○七年舉辦時間為四月十二至十九日︶,展場設在巴塞爾展覽中心︵Messe Basel︶,每年吸引全球數萬名鐘錶、珠寶廠商和媒體前來,很多概念性的產品原型,都選在此時獨家曝光,成為各精品集團最重要的年度秀場之一。
而另外一項展覽盛事,則是巴塞爾國際藝術博覽會,這已有三十六年歷史的全球性當代藝術展,範圍涵蓋繪畫、雕塑、裝置藝術、攝影、數位藝術等範疇,︽紐約時報︾曾經稱之為﹁藝術界的奧林匹克﹂。每年五天的開展期間︵二○○七年為六月十三至十七日舉行︶,來自三十多個國家的三百多家畫廊在此齊聚。展期前後,巴塞爾湧進大量國外參展藝術家、藝術經紀買家、收藏家,此時的美國買家與參展畫廊數量尤其可觀,到處都可聽見美國口音的經紀人、策展人。
由於廣受美國市場重視,巴塞爾國際藝術博覽會還衍生出另一個姐妹展,每年秋季沿用同樣名稱,至美國邁阿密展出。Art Basel Miami Beach,成為美國最大型的藝術展覽盛會之一,這也是巴塞爾所衍生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城市商機。
BASELCorporate
全球最大生醫公司諾華
積極參與巴賽爾城市再生
諾華集團是瑞士在金融、製錶等產業之外,實力最雄厚的企業之一,近來諾華藥廠體認到企業再造以及與城市共榮的重要性,積極在巴塞爾投下大筆資金進行軟硬體的大建設……
巴塞爾一向是歐陸藥品製造重鎮,一九九六年瑞士兩大製藥集團斯巴嘉基︵Ciba-Geigy︶以及山多士︵Sandoz︶合併成為諾華︵Novartis︶集團,組成全球最大的生化醫藥公司後,醫藥工業之都的地位更形鞏固。
業務遍及一百四十多國的諾華集團,可說是瑞士在金融、製錶等產業之外,實力最雄厚的企業之一。近年諾華藥廠體認到企業再造以及與城市共榮的重要性,積極在巴塞爾投下大筆資金進行軟硬體建設。
搭著電車,來到諾華全球總部所在的巴塞爾近郊聖約翰︵St Johann︶地區,以往醜陋的廠區不再單調無趣,他們努力進行城市再生,將該地區改造成積極培育研發人才的生技園區,名稱就叫做﹁諾華校園計畫﹂︵Novartis Campus Project︶。
諾華請來巴塞爾著名的建築團隊迪那和迪那︵Diener & Diener︶設計了新穎、輕盈的玻璃建築,在二○○五年落成。計劃中的指標建築,藉由簡潔的設計,創造優良而富於功能性的工作環境。此外還在整個區域進行交通、環境、地景的重整,想要創造出類似大學城的開放環境。
BASELDesign
賣設計師名椅的Vitra
找建築大師在巴賽爾蓋作品
生產設計師名椅聞名於世的維特拉公司,總部位在巴塞爾近郊,不僅與當代重量級建築師法蘭克.蓋瑞合作生產傢俱,過去十多年更邀請包括安藤忠雄和札哈.哈蒂等知名建築師在此設計讓人眼睛一亮的建築作品……
很多注重品味與熱愛收藏者,必定耳聞過傢俱品牌維特拉︵Vitra︶,可是大多數人並不曉得,這家企業出身瑞士。
維特拉不斷成長的利基,就是靠著設計師名椅。維特拉公司草創之初總部便選在巴塞爾近郊柏斯費登︵Birsfelden︶。這家瑞士公司所生產的當代大師經典作品不計其數,許多時髦的設計旅店、餐廳、沙發吧、機場貴賓室、精品專賣店和美術館,都使用它生產的當代經典椅俱。深富美感的諸多產品,也成為椅子收藏迷的最愛,諸如凡納.潘頓︵Vernon Panton︶的S形椅、查爾斯與瑞.伊姆斯︵Charles & Ray Eames︶的La Chaise躺椅以及菲利浦.史塔克的W.W. Stool高腳凳等,皆為長銷商品。
維特拉創辦人威利.費布︵Willi Fehlbaum︶一九三四年在巴塞爾買下一家設計公司開始發展傢俱製造事業,一九五○年在鄰近巴塞爾的德國小城Weil am Rhein籌設大型傢俱製造廠。一九五七年美國Herman Miller公司授權它在歐洲生產、經銷當時最知名的設計師——查爾斯與瑞.伊姆斯、喬治.尼爾森︵George Nelson︶等大師名椅,業務迅速起飛。
以家族企業經營的維特拉,一九七七年由第二代羅夫.費布︵Rolf Fehlbaum︶接任後更加蒸蒸日上,除了全球經銷的拓展,更持續與當代重量級的設計家如法蘭克.蓋瑞︵Frank O Gehry︶、朗.阿列德︵Ron Arad︶等人合作生產傢俱。此時,維特拉決定在Weil am Rhein廠區,以及紐倫堡廠區,邀請國際知名的建築師參與設計。
邀請五大知名建築師蓋房
羅夫.費布陸續請來五位全球知名的建築家,在廠區和企業總部創造各具風格的建築物。如今,維特拉的Weil am Rhein廠區,就擁有五座明星建築師的作品。除了日本關西建築家安藤忠雄︵Tadao Ando︶在歐陸的第一座建築,就是一九九三年在維特拉Weil am Rhein廠區落成外;更知名的例子,是二○○四年榮獲普立茲克建築獎的首位女建築師札哈.哈蒂︵Zaha Hadid︶,在這裡建成首座她的作品。哈蒂年輕時提出許多前衛大膽的設計理論,但並沒有真正被實現出來的作品;維特拉廠區一九九三年建成的消防站,讓人們終於見識到她獨特的建築想像力。
更引人注目的,是以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全盤推翻人們既有成見的加州建築師法蘭克.蓋瑞︵Frank O Gehry︶。在古根漢炫風之前,他已經讓歐洲人見識其建築才華,他在Weil am Rhein廠區擘畫了一幢造型飛揚無比的設計博物館,還在巴塞爾為該公司設計了同樣炫目的企業總部。
蓋瑞設計維特拉企業總部
外型狂放,充滿扭曲、傾斜波浪的Vitra企業總部,靜靜藏在巴塞爾郊區的住宅區內,成為維特拉進軍全球的秘密基地。而有趣的是,巴塞爾將維特拉的這些美妙的建築,通通﹁據為己有﹂,不論是否在瑞士國境內,深受矚目的前衛建築早已成為巴塞爾市民共同的驕傲。
李俊明,34歲,現為自由作家。政大新聞系畢業,曾任《雅砌》、《世界地理》雜誌總編輯。個人作品包括《驚艷上海》、《我不在家,就在去博物館的路上》、《哥本哈根設計現場》、《雪梨風格旅行》、《英倫創意動力》等書,最新出版《生命 就應該浪費在美好的設計上》(右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