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鍵議題說明
起源於粵語的「山寨」一詞,原指沒有牌照、難入正規通路的小廠房、小作坊、地下工廠,之後雖然演變成無品牌、雜牌、雷同外觀但品牌不同的公模機或白牌機,但卻是到了2008年因山寨手機而成為網路上當紅名詞。
事實上,山寨產品早在呼叫器、電話機與隨身聽時代即已存在,2001年廣東省並開始出現高度仿冒諾基亞(Nokia)的手機,隨後包括MP3撥放機、數位相機、平面電視、滑鼠、鍵盤等產品,也陸續出現山寨化現象,銷售地區並從大陸延伸至海外市場。
甚至2007年至2008年,大陸網站、電視劇、網路遊戲、電視晚會、出版品等也掀起山寨風,南京的山寨一條街(整條街的門市都是仿既有知名品牌門市)甚至也已經完工即將啟用,山寨風潮從硬體產品走向大陸民眾生活與文化的一部份,並出現一批擁護者,將山寨營運模式與消費行為合理化。
在此消費者支持的氛圍下,原應該低調銷售的山寨產品,不僅在正規通路銷售,「山寨」還成了其行銷賣點,部分大陸消費者也將山寨視為物美價廉的代名詞,有利其後續市場的發展。
雖然這些山寨新寵,能否再造山寨手機般的豐功偉業,仍有諸多供需端的疑慮,但對山寨產品友善的市場氛圍改變,對繼手機之後,成為山寨廠商新寵的Netbook、平面電視等,山寨化發展之路顯然有所助益。
二、議題深度分析
(一)大陸內需市場、初階產業基礎、對知識產品欠缺保護、台灣資通訊廠商支持造就山寨產業持續壯大與延伸
山寨產品與產業之所以能夠不斷壯大,得歸因於大陸市場的支持,其中較關鍵之處,在於:大陸對知識產品比較沒有保護,容許山寨商業化;大陸長久以來累積的技術改良、改善與組裝已經有一定能力;大陸內需市場龐大,加以其自出口導向的經濟模式,已累積龐大經濟實力,具備足以帶動消費的實力,提供山寨廠商與產品鍛鍊的基地;此外,台灣既有資通訊產業鏈的支持與營運模式改造,進一步讓大陸山寨產業得以從低階的消費性電子產品,延伸至較具技術含量的資通訊產品。
圖一 大陸山寨產業持續壯大的關鍵背景
此外,山寨產業的持續發展,事實上也反映大陸中小企業對知識產權保護的反彈,以及新興國家企業為爭取生存空間與掌握商機的回應,這對成熟國家的企業而言,普遍難以理解,其慣用的商業手法,也不易切入其中獲取商機。
但早年也從類似山寨模式發展的台灣資通訊產業,對山寨壯大的理解能力多優於成熟國家企業,也更能因應發展出互惠的商業模式,進而成為台廠爭取快速崛起中的新興國家市場商機的極佳切入點,成為幫品牌大廠代工另一個事業模式選擇。
(二)山寨產品特色更貼近消費者
雖然山寨產品不乏仿冒知名品牌的案例,但從山寨手機、DVD碟片、CD隨身聽、DVD撥放機等,皆可見其沒有品牌的包袱,甚至發展出更貼近消費者需求的規格。
舉例而言,山寨手機即有諸多能夠滿足大陸底層消費者需求的特殊機種推出,如具有多個喇叭的轟天雷機種、可驗真假鈔手機、可充當刮鬍刀產品等,讓早已是多機一體的手機,功能更多樣。
此外,山寨DVD碟片則除了各種字幕可選擇外,當劇情談到觀眾可能不瞭解的背景資訊時,字幕上還會貼心地顯示出相關解釋;CD隨身聽則除了如品牌可聽CD外,還更早支援MP3撥放格式、甚至可插上各式記憶卡使用;大陸DVD撥放機的「不挑片」更是廣為人知。
因此,從使用者的角度,山寨產品雖然部分仍有品質的問題,但其在規格功能上卻經常可見破規破限的發展,物美價廉評價因此不脛而走。
更多文章請至ITIS智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