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網路宅男開著一台搖搖晃晃的麵包車,抓起大聲公吆喝鄉親到黑輪店上電腦課,學習部落格建置、Google Maps的使用、書籤工具軟體的操作等。「在現在這個資訊就是力量的時代,我們希望能有帶頭的作用,讓政府和更多人重視偏遠地區的數位落差問題,」發起這 個深入偏遠鄉鎮開設網路課程,被稱為「胖卡.數位落差行動車」的台灣文化協會執行長徐挺耀表示。過去半年間,胖卡深入三十幾個偏鄉,肉丸店與黑輪店都曾是 他們的教室。
站在全球角度,台灣是一個資訊製造大國,但在數位化社會的議題上,台灣與其他國家一樣,都在努力改善著數位落差的問題。值得高興的是,近年來在政府與民間共同的努力下,數位落差雖然並未完全消弭,但已日漸縮短差距。
充實數位內容
根 據行政院研考會「二○○九數位落差調查報告」,全台二十五縣市在整體數位表現分數上,最高分為台中市五十八.七,最低分為嘉義縣/雲林縣的四十.三分。其 中前五名領先縣市平均分數為五十六.三四,最後五名落後縣市平均分數為四十三.三六,兩個族群差距二四%。乍看之下,二四%是一段不小的差距,但○六到○ 八年分別為三一%、二九%、二六%,三年來下降五個百分點。
行政院研考會副主委宋餘俠表示,「縣市之間確實還有落差,主要還是與人口結構:年齡層、行業別、經濟能力有關,但結構落差是固定的,反轉很難,拉近是我們努力的目標。」
民 間力量之外,行政院研考會也針對有落差的地區投入資源,特別是今年度的一項創新服務:到圖書館借筆電回家,目前共有十二個鄉鎮圖書館提供三百台筆電借用, 三月開辦,五個月來一共借出一千九百餘次,共有一千一百多名民眾受惠,熱門程度讓整體借用率達到七八%,未來將朝向充實數位內容邁進。
由 於數位化與社會結構有很大關係,使用資訊化服務的程度,不必然與熟悉電腦之間畫上等號,只看擁有電腦的人口數,也不一定有絕對意義。因此研考會近期推廣 「資訊代理人」計畫,在鄉鎮募集科技志工於上網服務處協助民眾應用網路服務,特別是公部門事務的查詢與線上申辦,開辦半年來已有三百位志工加入,服務超過 一萬六千次。
宋餘俠特別指出分眾的重要性,「農業縣和工業縣民眾在查詢或申辦的內容不盡相同,我們需要做更多分析。」這點從本次的數位落 差調查報告中也看出來,例如在線上學習的經驗中,前三名分別是連江縣、花蓮縣、澎湖縣;在上網販售或購買商品、服務的使用行為,前三名則為台東縣、連江 縣、花蓮縣,可見農業縣在數位需求上需要更民生的資訊。
邁向數位溝通
至於數位化程度高的城市,目前已朝向更深化層面。本次拿下第 一名的台中市,近年致力於培養民眾文化素養,因此資訊化推廣著重在查詢文化資訊。居次的科技大城新竹市市長林政則表示,「我們重視小孩子的教育,資訊教育 也要向下扎根。」因此工商城市可能基於工作、休閒需求而學習和使用電腦,而資源較少地區則需要更貼近在地生活的使用。
數位化過程主要是使用、素養、應用三個部分,數位落差調查從過去的「有沒有用過電腦」到「上網率」,推廣單位重視的焦點,從電腦技能、數位機會逐步轉移,接下來是什麼?宋餘 俠表示,「網路『應用』將更重視,就像Facebook、Plurk興起,我們現在該看的是『數位溝通』。」透過更符合人類生活所需的社交活動,可望帶動 更多資訊化程度不同的個人,使用並享用其中的便利,將有助於縮小二四%的數位落差。
**
2009年台灣縣市整體數位表現分數(依地區分類)
全國平均分數:51.0
**
北部vs.南部差距:15.3%
北部地區:53.9
中部地區:49.3
南部地區:45.6
東部地區:48.1
金馬地區:48.2
**
非偏鄉vs.重偏鄉差距:31.1%**
偏遠程度高鄉鎮:36.3
偏遠程度低鄉鎮:39.8
非偏遠鄉鎮:52.7
非原鄉vs.山地原鄉差距:32.0%
山地原住民鄉鎮:34.8
平地原住民鄉鎮:47.1
非原住民鄉鎮:51.2
工商城vs.山地鄉差距:38.9%
工商城鎮:56.1
新興市鎮:52.5
綜合性市鎮:48.6
服務性市鎮:47.1
坡地鄉鎮:43.2
偏遠鄉鎮:41.7
山地鄉鎮:34.3
離島鄉鎮:48.2
(攝影/侯俊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