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其他市場,台灣多數消費者更喜歡自己去取貨。」說話的,不是國內任何一間超商業者,而是店到店數量已突破2,500間的蝦皮母公司、冬海集團(Sea Limited)執行長李小冬。
在11月11日的法說會上,冬海集團睽違好幾個季度,首次提到台灣市場的近況,除了強調店到店在台數量,也透露店到店已占平台出貨量七成以上,且每單成本降低了三成。
更重要的是,李小冬指出台灣蝦皮的GMV(網站交易額)已經連續好幾季呈雙位數增長,這同樣是蝦皮官方好幾年不曾鬆口的數字。
選擇此時強調台灣營運狀況,蝦皮欲與目前境內市場的列強喊話意味濃厚。當然除了線上的電商對手外,實體通路霸主統一超商也備感威脅。
小七微型倉正式亮相!鎖定取貨量大、倉儲面積小的商圈門市
相隔兩天,統一超商13日大張旗鼓為位於中央大學內的新門市店型——無人店型X-STORE第九代舉辦發表會。其中最大亮點莫過於,兩個月前就預告的全台首座自動化門市取貨微型倉(下稱微型倉),正式在眾人面前亮相。
統一超商與工業技術研究院合作,採用最新的「微型倉智慧調度技術」,效仿自動停車塔的概念,當店員將包裹放進微型倉時,機台內建感應器會掃描包裹後將其自動存入合適尺寸的儲格空間,且內部儲存格會依據放入的包裹大小、件數動態調整,規劃出最適配置。
也就是說,微型倉能透過AI運算、靈活調整每個儲存格的大小,不會有空間浪費問題。
以該間微型倉2坪大小為例,約能存放200~230件包裹。這樣的儲存效率,比起目前市面上儲存格數量與大小皆固定的智取櫃,還高出一倍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微型倉同樣支援現金付款以及零元包裹(已付款包裹)認證取貨。使其自助取貨的服務與功能,幾乎與蝦皮智取店如出一轍。
該微型倉好處是能節省平面空間的利用,特別適合進軍包裹取貨量大,但寸土寸金、店面空間小的商圈。
不過外界好奇,微型倉採用的技術看來造價不菲,真能大規模複製嗎?對此,統一超商雖無正面回應每台所需的造價成本,但指出:「成本跟規模有關,若規模放大、每台成本自然會下降。」
據了解,首台微型倉將在11月底正式於中央大學該門市投入營運,而後續導入到其他門市的進程,統一超商指出要看首台的營運狀況而定。
X-STORE第九代店解放貨架限制,「拿了就走」終於導入標準店型
回到X-STORE第九代店本身。統一超商自2018年開始,每年都有新一代X-STORE無人店問世,民眾可以在每一代X-STORE看到統一超商欲在場域內嘗試、實驗的新技術,而在X-STORE第七代到第九代店型上,統一超商皆專注在同一主題:如何實際落地、複製「拿了就走」的無人結帳科技。
拿了就走(Grab and go)無人結帳科技,指的是消費者從用會員App刷條碼進店的那刻起,店內的追蹤鏡頭會持續追蹤消費者移動軌跡,包含停留在哪些貨架前、拿了哪些商品。最後出店時,系統會計算消費者手上拿取的商品、價錢,並透過線上自動結帳,消費者連自助結帳的力氣都省了,消費過程像進自家廚房拿食物般輕鬆。
但前幾代店由於技術限制,能應用該結帳技術的面積、品項數,一直無法齊全。第七代店位於工研院辦公大樓內,僅10坪大小、400多項商品,第8代店則約20坪左右,約1,700項商品,如今到第九代店,統一超商才真正將拿了就走科技,落地在25坪、6,000項商品的標準店型中。
第九代店之所以能鋪進標準店型的品項數,是因為終於擺脫特規貨架,而能用一般標準貨架。由於前幾代的「拿了就走」科技,某程度上得倚賴特規貨架上的重量感測器,如此才能藉由貨架減少的重量判斷消費者拿了什麼。
但第九代店,完全解放這項限制,全數僅依賴安裝在天花板上的上百隻光學雷達以及攝像頭。背後原理是靠著統一超商與工研院合作訓練的最新AI模型,從消費者走進門市的軌跡、貨架前的肢體動作以及商品圖樣辨識等三大分析要素,更準確推測消費者拿了什麼。
「但不諱言,採用影像辨識最怕的還是人潮過多時,鏡頭受到遮擋而失準。」工研院技術人員指出,第九代店雖無限制單次進店人數,但如有數位消費者同時在同一貨架拿商品,可能還是會有誤判問題,需要靠消費者自助結帳補刷,而這也解釋為何該店選在中央大學宿舍樓下的7-ELEVEN門市,而非洪枯流量差異大的學生餐廳旁的門市。
拿了就走結帳科技能否像自助結帳機台、咖啡智販機等孕育自X-STORE的技術,普及到其他門市還需時間驗證,但至少第九代店成功降低導入成本,由於擺脫特規貨架限制,成本與部署門檻都比以往還低,有利於規模複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