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6日,科技產業的發展史,被寫下全新的一頁:蘋果正式超越軟體龍頭微軟,躍登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科技公司。不僅如此,蘋果在全球企業的市值排名中,也僅次於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
蘋果的崛起,讓人人都想複製他的成功方程式,每家公司都在找尋屬於自己的Steve Jobs,同時也想成為所屬產業中的蘋果,但是蘋果卻從未揭露造就其成功的秘訣。美國商業雜誌《Fast Company》在最新一期的文章中,透過訪談蘋果前員工、合作夥伴和長期觀察者,整理出十大成功要訣,教你「如何成為XX產業的蘋果」:
6****、行銷無所不在
蘋果著名的口號「Think Different」,現在看來已超越字面上的意義,讓蘋果粉絲真的變得不一樣。「蘋果的品牌力量非常強大,對一些人來說,猶如真正的宗教信仰,」品牌顧問Martin Lindstrom表示。
蘋果透過一系列精緻入微的方式,培養粉絲對該品牌宗教般的狂熱,像是維持產品的神秘,暗示顧客的尊榮身份等。但最重要的是,強化蘋果產品的象徵意義,最有效的行銷策略還是根植於產品本身。
如同iPod的白色耳機、Mac的啟動聲音、絕不會認錯的MacBook筆電背板……,這些都不是偶然發生。蘋果發表新品時也一樣,通常在正式上市前,會有持續數月、甚至數年的謠言,到正式發表那一天,則像個精彩絕倫的秀,蘋果非常明白這些感覺線索的持久力量。
7、捨棄過去
從來沒有看過哪家公司像蘋果一樣,不斷對所在領域的根基部分進行反思。在過去短短幾年,蘋果藉由「Unibody」(用更少的材料獲得更好的強度與視覺效果),讓旗下筆電的生產過程進行了大幅更新,這也是筆電發展史上一個劇烈的轉變。
蘋果完全無視「向後相容」的概念,在公司的發展史上,曾發生過數次採用新的作業系統與晶片結構的例子,因而淘汰了過去的組裝基礎。就像第一代iMac是第一台捨棄軟碟機的電腦,在現今全面擁抱觸控螢幕的同時,蘋果則將目標瞄準了滑鼠。蘋果拋棄過去的決心,讓它能夠生產更好的產品,沒有過去任何包袱,讓蘋果隨時都可以站在科技發展的最前線。
8****、化回饋為靈感
Steve Jobs常引用Henry Ford的名言:「如果我問顧客他們想要什麼?他們會告訴我『一匹更快的馬』!」
雖然這句話,有點像是Steve Jobs為自己忽略顧客意見而辯護,但Steve Jobs也並非全然忽視顧客回饋。他將他們的點子看做靈感,而非方向;是方式,而非結果。就像之前掀起小筆電風潮時,所有人都殷切期盼蘋果也推出小筆電,Steve Jobs卻拒絕了這個提議,接著蘋果卻推出了iPad──既不是小筆電,價格也在500美元以下。這就是為什麼蘋果總能推出既滿足顧客需求、同時又超越顧客想像的新產品,而非一匹更快的馬。
9****、再發明的重要
「革命性」是Steve Jobs最喜歡的辭彙之一,iPhone和iPad都曾被冠以此名。雖然批評者認為蘋果只不過是借用現存的點子加以改造而已,例如音樂播放器早已存在,蘋果則推出了iPod。
不過這似乎取決於你對革命性的定義,蘋果擅長整合技術領域的最新創意,並且將它變為己有。蘋果還擅長發現相似產品存在的問題,並在產品上實施蘋果式的改革。
早在2001年,Bill Gates曾展示一款基於Windows作業系統的平板電腦,並預言平板電腦將在五年內支配電腦形式。但作業系統、使用介面、應用程式等一系列問題,讓微軟並沒有取得成功。Steve Jobs發現蘋果能解決這些問題,於是iPad就這麼誕生於世人眼前。iPad算是真正「新」的產品嗎?蘋果在推出後的60天內,就賣出了200萬台,這個問題似乎不再有意義。
10****、遵從自己的時間表
在iPad推出幾周後,HP、微軟、RIM相繼推遲了號稱「iPad殺手」的產品上市時間。與此同時,Google、英國電信公司(British Telecom)和Intel則加快了平板電腦的開發腳步。
蘋果並未加入這場瘋狂的競爭,而是按照自己的時間表行事,蘋果根據自己的策略,決定什麼產品才能幫助公司達到長期目標。之所以能按照自己步調行事,是因為美國CEO任期普遍為6年,Steve Jobs卻知道自己永遠不會被開除,因此可以花幾年時間,製造出高端厚利的產品,但大部分的CEO沒有這麼幸運。
蘋果對於長期發展的專注,幫助公司將未來建立在現有產品上,同時也為下個產品打造堅強的基石,iPad就可視為集過去發展之大宗。蘋果最大的優勢,就是公司長期發展的意願,蘋果有其計畫,現在也正處於正確軌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