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的「第三次日出」在哪?台積電「研發6騎士」楊光磊:台灣不可錯過歐洲、南洋新戰場!
半導體的「第三次日出」在哪?台積電「研發6騎士」楊光磊:台灣不可錯過歐洲、南洋新戰場!

半導體在地生產成為國際新趨勢,在美國、日本之後,歐洲也正積極爭取加入這場晶片競賽。《數位時代》邀請到曾任台積電研發處長,被稱為「台積電6騎士」之一的楊光磊博士分享歐洲半導體產業的第一手觀察,深入解析台灣經驗如何成為歐洲半導體「第三次日出」的關鍵推手?

Q:為何稱歐洲為「台灣科技業遺忘的樂土」?潛在優勢為何?

我一直將歐洲形容為「台灣科技產業遺忘的樂土」。

雖然歐洲是個大歐盟,但各國發展很不一樣。西歐國家如法國、德國、荷蘭在半導體發展上較早,像荷蘭的飛利浦(Philips)當年就是台積電重要的股東與技術提供者。然而,隨著時間推移,我在台積電時也看到歐洲市場的比重逐漸下降,到後來我們幾乎遺忘了這個市場。

我發現,中歐和東歐地區,其實有著很強的科學與工程背景,例如捷克的半導體發展甚至可追溯到 70 年前,最早的公司叫 Tesla(非電動車品牌)。中歐如捷克和波蘭,過去都有很強的基礎科學背景。這是歐洲發展半導體的潛在優勢。

Q:傳統 IDM 模式難以複製台灣代工的成功,歐洲應如何切入新一波半導體發展?

歐洲的 IDM 模式(整合元件製造)過去主要著重於滿足在地市場需求,缺乏代工模式所需要的「服務文化」,這讓他們在全球競爭中逐漸衰退。當然,歐盟擁有超過 5 億人口的大市場,若能以「保護性市場」機制來扶植半導體,絕對是可行的。然而,歐盟市場效率不夠,各國間仍有各自的策略。

我認為,歐洲的半導體絕對可以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路,但前提是必須一致化整個歐盟的市場策略,先聚焦於歐盟內需,而非急著外銷。

Q:半導體業的「第三次日出」,會發生在歐洲嗎?

現在捷克,很自然地成為了台灣進入歐盟的一個重要切入點。主要原因是,捷克是歐洲國家中對台灣最友善的國家之一。台灣最大的強項是半導體,如果能用半導體來幫助這些國家,對方的接受度很高,同時也能讓台灣的影響力進入

歐盟市場,這是巨大的未來機會。我將這視為人生中有機會接觸到的「第三次日出產業」。

第一次日出: 發生在 1980 年的美國半導體產業。

第二次日出: 發生在 1995 年的台灣半導體產業。

第三次日出在哪裡?除了歐洲之外,南洋半導體(東南亞)以及復甦中的日本半導體也有機會,台灣都可以扮演「起頭的」角色,與這些國家成為共同的市場創造者。

Q:您對捷克政府提出了什麼不同於「招商引資」的建議?台灣的成功經驗可以如何複製?

我跟捷克政府強調的是,不能只把所有希望寄託在台積電這個「招商引資」專案上。台積電沒有義務幫助捷克發展半導體產業。

我的核心建議是:捷克本身需要有一個「根」的組織。就像台灣早期有工研院,透過技術移轉、實驗室孵化在地企業。這是一個更長期的規劃。

我建議捷克:
1.建立根基: 成立一個類似工業研究院或實驗室的組織,將海外技術移轉與招商引資的活動集中於此,作為產業發展的「根」。
2.設置孵化器: 讓本土企業能夠進入,發展未來的核心技術,進行長期的規劃。
3.重點切入: 考量捷克在化合物半導體和類比訊號領域的基礎,且不同於台灣目前強項的數位訊號晶片,雙方具備互補性,可避開與中國的直接競爭。

Q:捷克有機會成為歐洲無晶圓(Fabless)IC設計的中心嗎?

在 IDM 強勢的地方,Fabless 設計文化通常難以成功,如同日本和韓國。但捷克人願意投入電路設計的人才相對較多,投資報酬率也較好。

因此,捷克有機會成為歐洲切入 Fabless 模式(編按:Fabless(無晶圓廠)模式是指半導體產業中公司只專注於晶片設計,將製造、測試、封裝等生產環節全部外包給晶圓代工或其它專業公司,自己不擁有製造設備或工廠。)的一個很好的切入點。我們在國科會的計畫下,正透過捷克去發展 Fabless Smart Company。

模式: 讓捷克人用台灣的技術平台(Technology Foundry),設計符合當地市場的產品。
定位: 捷克可以成為台灣在歐洲設立的一個 IC Design Service Hub,以布爾諾(Brno)等科技園區為中心,讓整個歐洲的國家來利用這個資源。
優勢: 透過共享 EDA 資源,可以降低歐洲 IC 設計的成本,讓這個地區成為 IC 設計的中心。

這不只是訓練人才,更是創造需求。如果當地訓練出的人才,在捷克就能找到IC設計的工作,甚至到德勒斯登設廠的台積電供應鏈工作,就能形成正向循環。

Q:除了協助產業落地,台灣有機會輸出整套「造山者」模式嗎?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培養是一個國家創造影響力最直接、最有利的方式。台灣要對世界產生長遠的影響力,人才輸出是關鍵。

我現在在台科大想做的,是培養高端領導思維的人才。台灣半導體產業相對成熟,高位職缺有限。我們應該鎖定海外人才,讓他們到台灣接受培訓,除了知識,更包括產業規劃的能力:

訓練目標: 讓這些學生或年輕工作者,熟悉台灣的生態系統(Ecosystem)和模式。
長遠目標: 等他們回到自己的國家時,能夠成為該國半導體產業的領導者或政策規劃者,創造一個新的產業。
影響力: 這一批由台灣培養出來的「造山者」,將會讓該國的半導體產業與台灣有強烈的連結。這種以少數領導人所產生的投資回報(Return on Investment),遠高於培養單純的基層員工。

台灣的經驗告訴我們,只要有一批「種子」先回來,就能點燃產業發展。未來,台灣不僅輸出晶片與工廠,更將輸出整套的管理與造山模式,讓摩爾定律的下一個 30 年,有台灣的一份貢獻。

免費報名楊光磊博士直播:南洋半導體熱潮,台灣不能缺席的新戰場!再免費收藏簡報檔>>https://pse.is/8azqex

(完整Podcast|EP 241. 全世界都想發展半導體,為何台灣該關注捷克? ft.台積電前研發處長楊光磊

延伸閱讀:因為梁孟松!台積電「研發六騎士」,20年後照片變4人⋯揭開背後故事

在半導體業打拚30多年!台積電「研發6騎士」楊光磊告白:我為什麼選擇提前退休?

關鍵字: #半導體產業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