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next.com.tw編輯部撰文=張恩溥) 2 008年已經結束,由於金融海嘯、次級房貸等議題持續發燒,因此甫出爐不久的全美實體音樂專輯銷售數字與排行,受矚目的程度似乎不若往年,但從這份榜單可以看出,美國唱片圈的寒冬不但沒有過去,甚至更嚴重了。
在2004年時,全美最暢銷的專輯為亞瑟小子(Usher)的《Confessions》,全美共賣出950萬張,到了2005年最暢銷的專輯為瑪麗亞凱莉的《The Emancipation of Mimi》,但全美銷售量已下滑至600萬張,而2007年最暢銷的專輯為出身於美國偶像(American Idol)的道奇樂團同名專輯《Daughtry》,其銷售量更下跌至400萬張。
在2008年的榜單出爐後,更讓人為實體專輯的銷售市場捏了一把冷汗,根據統計,美國去年年最暢銷的專輯是小韋恩(Lil Wayne)的《Tha Carter III》,但其總數僅約將近290萬張,這在八年前可能根本排不上前十名。
但另一方面,數位音樂通路的成長雖然速度較慢,卻也讓人充滿期待。
根據市場調查與研究公司Gartner日前的一份報告指出,實體專輯的銷售自2000年起隨著數位音樂與網路的盛行而逐漸下滑,以目前的情況來看已經難挽頹勢,其中2007年網路音樂營收約佔美國音樂市場的23%,全球市場則佔約15%,雖然佔比仍然不是太高,但已可嗅出未來主導音樂市場的趨勢。
其中蘋果的線上音樂銷售網站iTunes Store更已在2008年超過沃爾瑪(Walmart),躍居全球音樂零售商的龍頭,而近日iTunes Store更表示由於長期以來支援數位版權管理DRM(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雖然保護了版權,但也限制了消費者使用數位內容的方式及使用條件,因此在今年的Macworld時宣布取消此一限制,讓使用者付費下載的音樂,可以透過任何形式播放並不受拘束的複製,而此舉將可大大提高一般消費者付費購買音樂的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