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MWC 2011電信展中發表整合Facebook應用的Chacha及Salsa等五款新手機的HTC,在巴塞隆納時間2/16日晚間,榮獲GSMA所舉辦的全球行動獎中,擊敗蘋果,榮獲通訊產業最高殊榮的「2011年最佳手機公司」大獎。「這是台灣人的榮耀!」HTC執行長周永明略為激動地表示,如果將該獎項對比為電影界的奧斯卡,HTC這次算是拿到了「最佳影片」的獎項,這是全體努力的結果,比去年以Hero拿到最佳手機產品獎,更令人開心。他說,能夠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公司,變成具有全球知名度的公司,是員工、供應商及消費者共同努力的結果,而全面投入品牌的經營,更是讓HTC走得更穩的關鍵。

除了在品牌經營上投入相當大的工夫外,過去一年HTC管理階層也做了不少調整,包括去年一月份找來原任職於索尼易利信的資深副總裁Matthew Costello擔任副總裁,之後又邀來曾任職新光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容覺生出任財務長,今年一月則是宣布由曾任職於LG、Motorola與Nokia的任偉光,擔任宏達通訊中國區總裁一職,掌管所有HTC在中國地區之業務、行銷與營運等相關業務。

人事就定位,再加上正式投入平板電腦,HTC進入新的里程碑,HTC接下來的發展方向如何?對於產業變化有何觀察?執行長周永明在獲獎隔天,特別與媒體餐敘,分享他的觀察,以下是訪問紀要:

Q:可否先談談得獎心情?

A:當然是很開心,不過這個獎對內部激勵更大,特別是在頒獎典禮上,主持人在唸入圍名單時,居然還沒揭曉就在台上直說希望是我們得獎,那種大家對你有所期待的感覺,真的是以前沒想過。照大會的說法,得獎的原因是,我們可以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公司走到今天,真的是不容易。

Q:最近大家都很關心微軟與諾基亞的合作,你怎麼看這事?

A:我們應該是全世界做Windows手機最有經驗的公司,從這個角度,諾基亞的加入,對於整個生態鍊(Eco-system)是相當有幫助的,我也相信他們都是做他該做的事,只不過策略對,不代表後面就會對,接下來的執行力、整合力都是問題,我覺得他們處理內部整合,才是最重要的事。

Q:相對於其他業者在CES上大舉推出,而且多數都是以Android為平台,你怎麼看接下來的競爭?

A:我想時間不是問題,而是能否做出區隔性,就我來看,科技產業現在有點趕流行的味道,因為別人做了,所以我也要趕著出來,沒有去思考消費者用起來是否有愉快的經驗,所以我也很擔心,這樣會壞了消費者的胃口,因為區隔性不大,在我看來,今年大概會有70%平板電腦會賣不好,因為消費者不曉得要拿來做什麼。

Q:HTC也加入平板戰場,你自己覺得HTC的特色是什麼?

A:平板最重要的特色還是「行動力(Mobility)」,就是讓人可以隨身處理工作需求,還有一種for fun 的娛樂感,所以我們在這次平板產品中,我們關心的是整體經驗是否完整,也就是Holistic的整體性。其中,還蠻強調筆記的功能。舉例來說,當你打開平板的筆記本功能,它就會跟你的相機及錄音功能整合,甚至,當你行事曆上寫著這個時段要開會,你所記錄的資料,就會變成行事曆中的一個文件內容。

 Q:所以這也是HTC投資影音串流公司Shaffron跟遊戲公司OnLive的原因?

A:我們投資這些公司不完全是因為服務,也有技術端的考量,就像我前面說的,消費者是要整合的經驗,所以必須把服務跟硬體產品做很好的整合,透過投資,可以讓整合更密切。所以我們的這些投資案,就像男女交往一樣,總是要先約會,所以我們都是先小規模合作,確定彼此的文化價值可以取得共識才走在一起。

Q:你在今年大會上,曾參加一場論壇,談到App的發展,你覺得目前產業狀況如何?台灣的機會是什麼?

A:應用程式App還在發展很初期的階段,目前還有三大挑戰,第一是那麼多的App,怎麼讓消費者發現?再來是目前的App都是很單一的功能,並沒有跟手機端做最佳化,所以使用者的經驗是零碎的,再來就是有些App開發時考慮不夠嚴謹,反而造成頻寬很大的負擔,這三個問題,很難由一家公司來主導,所以還調大家一起推動,進展才會快。對於台灣的開發者,我也想提醒,不要只看到單一的App,而是去深層思考「行動化」的需求到底有什麼。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