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IBM,下一位CEO繼任者是誰?
百年IBM,下一位CEO繼任者是誰?
2011.06.10 | 科技

6月16日,IBM即將見證一百周年,成為全球第一個營運超過一世紀的IT服務公司,接著再過5星期,IBM執行長Sam Palmisano也將要滿60歲,這個年齡也是IBM執行長傳統的退休年齡,到時候Sam Palmisano會挑選誰來繼任呢?

這位藍色巨人公司內部有幾位不錯的人選。全球銷售部門主管Virginia M. (Ginni) Rometty、科技服務部門主管Michael Daniels是兩大熱門人選;分析師認為,另一位候選人,硬體部門主管Rodney C. Adkins則是不太可能成為CEO。

現年53歲的Ginni Rometty,主要負責IBM銷售部門,之前也擔任過服務部門主管,在IBM貢獻30年的時間,2002年曾幫助IBM以39億美元價格收購會計師事務所PwC (PricewaterhouseCoopers)的諮詢部門,進而開拓IBM策略服務市場,也讓IBM和CEO客戶建立非常密切的關係。若是由她接下IBM,她也將成為IBM史上首位女性CEO,也是全球由女性當家市值最高的企業。

美國投資機構Silver Lake Partners顧問、也曾經於IBM任職26年的John Swainson認為,根本不用比較,如果IBM要選出繼任者,Ginni Rometty就是最佳人選。IBM銷售主管一直是舉足輕重的職位,從IBM歷史來看,銷售主管往往是接替CEO的最佳人選,現任執行長Sam Palmisano也不例外,接下銷售主管兩年後,就成為公司CEO。

現年56歲的Michael Daniels,和Ginni Rometty職涯類似,也曾經過IBM銷售和服務兩大部門洗禮,還曾經被調派到IBM日本分公司。他現在幾乎可以說是負責IBM所有服務部門的業務,他所負責的部門每年為IBM貢獻營收比例高達60%。Michael Daniels處事相當圓滑,個性親切,IDC分析師Frank Gens說,他不用對員工大小聲,就可以讓業務運行流暢。

這幾年,Michael Daniels帶領IBM衝鋒陷陣,成功為公司節省大量成本,提高公司利潤。2005年,Sam Palmisano將服務業務分為諮詢和科技兩大部門,Michael Daniels接下科技部門,上任後裁員數千人,並將許多技術服務外包給印度等低成本國家,為IBM節省大筆開支,同時也讓IBM處於優勢。不過,這個貢獻也讓許多員工不滿,IBM工會組織主席Tom Midgley就曾經抱怨,員工就像是簡單的數字一樣,輕易地被IBM抹掉了。

在目前IBM營運成長緩慢,過去九年營收成長只有惠普和甲骨文的一半,到底誰能接任Sam Palmisano?到底是為公司帶來快速發展的Ginni Rometty、還是成本控制拿手的Michael Daniels?或許IBM董事會現在還不急著揭曉答案,他們為兩人同時加薪,前提是要繼續留在IBM效力三年以上。

出自BusinessWeek

關鍵字: #IBM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